:::主要內容區

七里霧-東豐小鎮-花蓮縣玉里鎮東豐社區

水保局花蓮分局 賴旺坤.余明堂

  東豐社區位於花蓮縣玉里鎮東南側太古嶺下,西臨秀姑巒溪,地呈狹長型的平原,以有機米及東豐文旦聞名,是花蓮最早的休閒農業區,保有自然純樸的農村風貌,是具有重要生態棲地及多元豐富族群文化資源的重要地區。

  東豐社區優質的環境、豐饒物產與濃厚的人情,結合周遭的遊憩景點,將以休閒農業發展為願景,使這塊春天有秧苗新綠、夏天可於瀑布戲水、秋天果香誘惑、冬天更有遍地油菜花田美景的寶地,配合農村再生政策的推動,而展現出富麗農村的新風貌。

一 . 社區轉變

  東豐社區的農村再生計畫,植基於其優良的農業生產條件上,配合東豐休閒農業區計畫的導入,讓地方居民能在農忙中,體認自身農村優良的環境條件,進一步開始去珍惜、愛護保存、改善及復育。

  由於東豐具有典型農村景觀、農業發展潛力以及遊憩資源豐富等條件,從民國 84 年起即以促進農村綜合發展建設,營造農村新風貌為目標,對東豐里積極展開農村建設規劃。

  除了加強與維護農村基礎工程之外,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亦積極協助東豐朝向休閒農業園區發展方向前進,透過綜合發展規劃與建設,在山區果園與風景區建設登山步道、涼亭、停車場、生態農塘、露營區,加強綠美化工程,以營造具地方特色的農村風格。使得當地居民與外地遊客皆能享受東豐美好的天然資源與休憩環境,並以產業結合休閒農業的方式,增進農村活化,繁榮農村經濟,達到建立富麗新農村之目標。

社區轉變主要可歸納為下列三點:

(一)社區居民主動要求參與地方改造,並積極找出地方文化產業特色。

(二)社區居民成立已立案之農村再生促進會,定期討論地方建設事宜。

(三)社區凝聚力大幅提升,積極參與各項活動與培訓計畫。

二 . 特色運用

  東豐社區位於花東縱谷的良田沃野,東豐所產的文旦柚、有機米系列、有機質肥料號稱東豐三寶,不但受到當地民眾的喜愛,更藉由貨運行銷送至全省各地,奠定東豐品牌的基礎。

  東豐鄰近的 193 縣道充滿稻田花海風情,幽靜的田園風貌是玉里鎮有機米最大產區,一望無際的稻浪,令人心曠神怡。東豐是縣道上一處最經典的農村社區,以稻米、文旦農產品為主,因為種植面積大,每當休耕時期,炫麗的綠肥花海總令人陶醉。

  東豐的有機米堅持不噴灑農業,所使用的堆肥也是當地自產的有機堆肥,堆肥從初鹿、瑞穗牧場收集畜牧廢棄物,利用天然發酵製成後,做成天然的有機堆肥,以農業循環性生產的有機堆肥所培育出的有機稻米,加上完整的產銷履歷系統,讓人吃得安心也吃得健康。

三 . 人力培根過程

  東豐社區自 97 年開始即配合農村再生培根計畫的推動,接受水土保持局的輔導,培育農村地區人才,居民的共同參與更加強居民的凝聚力與情感交流,強化社區發現資源、找出問題與對策、建立生態意識、提案簡報與核銷的等各方面的能力,如今邁入第 5 年,已確立與農村再生接軌完整結合,以期社區能持續累積能量、提升向心力及自主性,完成農村再生計畫。

四 . 再生願景-七里霧東豐小鎮

  東豐是花東有機肥 、 有機米的先驅者,農業的復興已悄然展開,在保有傳統農村風貌及產業下,利基於休閒農業區的努力,使東豐社區成為一處生態有機農村。透過愛台十二建設中農村再生計畫,東豐社區在 98 年時,啟動了東豐社區農村再生先期規劃,打破社區政治藩籬成立東豐農村再生促進會,透過社區座談會、訪談等方式,凝聚社區共識擬定了「七里霧,東豐小鎮」為主題的計畫願景。透過促進會的創意與討論,規劃「東豐八景」要再造東豐,八景包含河東天使、石公通天、石公傳說、鐵份銀絹、太古見晴、綺蘿山澤、太平轉輪與東豐寄暖等,將農村重要的人、感人事件及動人景物一一納入。同時導入「東豐八節」打造地方品牌,創造地方遊憩主題,如花海季及柚花節等多項多元及行銷活動計畫,以推銷本地觀光活動,並結合產業行銷,增加地區知名度。

  山嵐是花東縱谷 193 線上的特色之一,地方稱之七里霧,用以代表世人端看東豐小鎮,有如霧裡看花,好比陶淵明在桃花源記裡的桃花小鎮一般,只有走過七里霧,才能發現東豐社區的美好。而當山嵐盡消,時間在剎那間靜止,東豐八景躍然眼前,讓人仿佛回到農村時光,有緣來此的遊人,可以享受到完全不同於都市的放鬆,並分享在地居民的喜樂。

  經過多次地方工作會議與東豐社區居民討論之後,東豐農村再生應以其既有的生產資源為基礎,並透過整體規劃改善農村整體環境,適度將既有優質的一級產業,活化轉型為二、三級產業,創造東豐為如世外桃源的人間仙境,且具有原住民族、客家民族人文氣息的新鄉村聚落。

五 . 感人故事

(一)嫁來東豐的台北媳婦

  王宜蕾, 36 歲,一個生長在台北的都市人,在求學時代認識現在的老公曾國旗先生,在要嫁到東豐前,娘家也一度的告誡她嫁到鄉下地方,以後可能會吃很多苦,但宜蕾仍毅然回到東豐,與先生一同為有機農業打拼,在多年的努力下,已然成為地方最具代表的模範夫妻。

  對宜蕾而言,住久了東豐的好山好水好空氣之後,回到台北娘家還會覺得不習慣,反而覺得生活在鄉下地方比較自在,加上吃的是自己生產的有機米,身體也比以前更健康。

  自從農村再生工作在東豐社區開始進行後,宜蕾不曾在會議上發表任何自己的想法,但卻是在重要的會議上幫忙文書、招待和茶水的工作,總是默默在為東豐社區付出自己的心力,她希望未來東豐社區的改變,在大家的努力下只會更好,也希望讓東豐社區成為花東地區最富麗的農村。

(二)東豐家政媽媽幫

  羅玉蓮和劉玉蘭阿姨都是前任東豐家政班的班長,也是從小生長在東豐社區的客家媳婦,只要和這些媽媽們一談起家政班的故事,總是可以說出一堆豐功偉業,還有數不清的比賽獎牌和頭銜。

  對於傳統的客家媳婦來說,平常每天的生活都在種田、煮菜生活中度過,但隨著農村和生活科技的進步,農村生活悠閒了起來,但住在農村的人卻少了,人心的距離也遠了。

  自從農村再生進入到社區後,好幾個熱心的東豐家政媽媽們都被推選出來,成為農村再生促進會的主要幹部,雖然不懂什麼叫提案和核銷,但最常作的工作是負責做出一道道的客家美食,招待遠道而來的貴賓。而媽媽幫們都更希望以後東豐農村再生之後,可以有很多的觀光客來,停下來吃吃他們的手工菜,讓他們嚐嚐東豐客家美食的好滋味。

(三)東豐青年會會長發哥

  東豐青年會是東豐社區中一個行之有年的社會組織,主要是東豐地區各種活動時動員人力的系統,廣泛說起來只要是東豐社區的青年人都是這個組織的成員。

  黎煥發 先生,人稱「發哥」,是住在東豐社區的傳統客家農民,種田已經超過了 30 年,由於本身的好個性,讓他在地方上受到居民的尊敬和愛戴,也讓他一直是東豐青年會的會長。

  為了配合東豐有機日的活動,發哥提供了兩分地給「樂合國小」的小朋友們,練習怎麼插秧和耕犂,也讓發哥當上了「種田教官」,成為小朋友們的指導老師。農村再生促進會成立後,發哥又被推選成為常務理事,透過他聯絡和溝通協調解決了許多事;看到東豐社區因為農村再生的導入,而整個活動了起來,雖然少了兩分農地的稻作,卻換來更多的笑容和掌聲。

(四) 銀寶傳承 農村再生

  因社會產業轉型,農村人口外流嚴重,加上部落青年無工作機會都到都市奮鬥,社區只剩下了凋零老人及子孫輩,大部分老人年輕時皆以務農持家,邁入老年反而無法調適,過著漫無目標消極生活。

  這些年參與水土保持局的農村再生培根課程後,居民開始對自己社區抓寶、識寶、展寶、享寶,發覺在無適當誘因刺激及表現機會下,部落的文化傳統、手工技藝就無法傳承下去,如果不參與部落的活動及學習進修,將造成社區失去活力而惡化。

  這時社區也成立了「鐵份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在每週一、三、五於東豐天主堂,提供老人心靈及身體機能學習的課程,約有 25 至 30 位部落老人參與,分享技藝(傳統編織、原鄉族群音樂等等)、豐富生活、一起學習,透過這種方式把傳統的技藝傳承下去,保留傳統文化,期望做到幼有所榮、壯有所成、老有所用。

(五)東豐學校有機日

  東豐社區 98 年成立了花蓮的第一個農村再生立案組織-東豐社區農村再生促進會。會長曾國旗過去在建築師事務所服務,雖然對於農業不算陌生,但並無返鄉承接農業的打算,曾父屢次要求國旗回鄉,但皆遭拒絕。直到 87 年父親曾文珍發生意外,臨危授命,國旗一人接手家業,毫不迴避一肩挑起重任從頭學起,積極到中興大學、屏東科技大學及農委會藥物毒物試驗所上課,並將所學運用於農業。後來,花東有機肥生產合作社堆肥廠連續 3 年都得到了評鑑第一名,於是台肥找他們合作,把生物科技運用在耕作實務上。

  國旗回鄉後發覺社區資源分散、組織鬆散、缺乏向心力,於是挺身號召社區居民,整合社區凝聚共識,帶領全社區一起參與人力培訓課程,為了實現農村再生的願景,成立了東豐農村再生促進會,希望能夠透過農村再生的推動找回人與土地的新倫理。

  人類對於大自然不過是白駒過隙沒有主宰權,只有使用權。有鑑於此,對於社區小朋友更需要教導他們珍惜自然資源,要感謝上天、感謝大地、感謝父母,加強人與大地的互動,唯有親身體驗大地的偉大,才能夠更加認同這片土地,於是推行了東豐學校與大地聯絡簿活動,希望能從小認同這片土地,把每日與大地的互動記述起來,藉由三百多日的辛勞互動,創作一本人與大地的聯絡簿。

  這盞由東豐社區點燃的希望之燈,才永遠是燦爛耀眼、萬丈光芒的,期望下一代能夠懷著學習及感恩的心,珍惜大地、擁有幸福,讓農村再生理念能夠向下紮根,傳承給年輕的下一代,期盼他們的影響力由點而線到面,讓玉里這片青翠的山谷,逐步遠離毒害、恢復生機。

  在花蓮長大的曾國旗表示,他所能夠出的力量很小,但是他願意盡全力守護這塊土地,也期待更多的民眾與消費者能鼓勵並支持他們。對於生態的良知,將換得粒粒飽滿又健康的稻米,飽含著他們對大地的愛與大地回報的情,這也是他們希望做到的「誰知盤中飧,粒粒皆是愛」。

圖說

01 東豐社區農村再生發展願景架構圖

01 東豐社區農村再生發展願景架構圖

02 東豐客家美食的好滋味

02 東豐客家美食的好滋味

03 部落老人分享 傳統編織

03 部落老人分享 傳統編織

04 部落的人參與社區活動

04 部落的人參與社區活動

05 東豐學校有機日

05 東豐學校有機日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1-01-16:12,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