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農業100年精華-臺灣農業百年紀實

企劃處 沈杏怡.陳啟榮.莊玉雯

壹 . 前言

  農業自古以來即是人類生存之根基,過去農業是臺灣經濟發展的命脈,現代農業則是扮演著 糧食安全、生態環境、文化景觀及國土保安等多功能角色,農業未曾因時代更迭而改變其重要性,並在不同 階段展現絢麗風華與影響力。為讓國人瞭解臺灣農業的重要政策、事件、人物與相關文史資料,本會規劃《耕耘臺灣農業大世紀》專書,分別記載農業、林業、漁業一百年來發展的重要進程與變遷,期以史書的企圖心、科普書的親和力來編撰。

  本書是以農糧產業發展為主軸,兼及全面性之農業施政,故以「農業紀實」為副標,是我國首部以近代農業發展史為綱、以社會經濟發展脈絡為緯,並以社會大眾為訴求對象的農業發展專書。

貳 . 臺灣農業發展之時代長河記要

  自清代開始,樟腦與茶葉貿易讓身為東方小島的臺灣,得以躍登國際舞臺,躋身於世界貿易體系。日治時期以「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為發展模式,推展米糖經濟,使臺灣成為米、糖的出口大國;興建農田水利設施,尤其是 1930 年嘉南大圳之完成,使嘉南平原發展出獨特的三年輪作制,為臺灣農業建設奠立基礎,也提升農家的生活水準。

  戰後初期,臺灣農業受到嚴重破壞, 1949 年中央政府播遷來臺,人口遽增,物資缺乏,政府展開農業生產設施重建,施行「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與「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政策,以提高自耕農比例,激發農民增產誘因, 亦進行農漁會改組,使農漁會具有推廣、供銷及信用等服務功能。藉由相關施政推動, 創造農村安定的生產環境,農業生產快速增加,在 1952 年即回復到戰前生產水準,不但 充裕軍糧民食, 亦穩定工資與物價,奠定工業發展利基。

  接著,政府連續推動四期「經濟建設四年計畫」( 1953 年至 1968 年),採取「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發展策略; 亦加強增產性措施,推行「綜合性養豬計畫」、「農牧綜合發展計畫」及創辦「統一農貸計畫」等。另為加速農業剩餘移轉至非農業部門,除繼續實施肥料換穀制度外,採行糧價穩定政策,使農業剩餘轉化為發展工業之資本,並藉由農業機械化的推展,農業人力得以大量移轉至工商部門。

  1960 年代臺灣農業創造輝煌紀錄,成為香蕉、鳳梨、洋菇、蘆筍罐頭及豬肉的出口大國 。 隨著經濟發展,農業產值占整體經濟的比例雖逐漸降低,然技術密集的養殖漁業、遠洋漁業、畜產業與邁向服務業的休閒農業次第發展。 1963 年工業產值超越農業, 社會經濟結構急遽變化, 農業施政逐漸由促進生產的措施,轉變為對農民的補償性措施及加強投入農村建設,如: 頒布「現階段農村經濟建設綱領」( 1970 年)、「加速農村建設九大措施」( 1972 年)、制定「農業發展條例」( 1973 年), 實施「稻米保證價格收購制度」( 1974 年), 推動「提高農民所得加強農村建設方案」( 1979 年)及「加強基層建設提高農民所得方案」( 1982 年)等。逐步調整產業結構,增強環境維護功能,鼓勵朝向現代化經營發展。

  2002 年臺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 ),迎戰國際市場的競爭。為因應貿易自由化,加速整體產業結構調整,政府早自 1991 年即實施「農業綜合調整方案」,揭櫫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並重的政策方向,並接續推動「跨世紀農業建設方案」( 1997 年)、「邁進二十一世紀農業新方案」( 2001 年)及「新農業運動」( 2006 年)等;於 2008 年起以「健康、效率、永續經營」為施政方針,推行「小地主大佃農計畫」( 2009 年)及「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 2009 年)。臺灣農業再次經歷優質轉型,成功推動蝴蝶蘭、石斑魚、文心蘭、毛豆與芒果成為新階段的出口旗艦產品。另為打造以人為核心的希望農村, 2010 年公布「農村再生條例」, 由加強推動農村培根訓練開始,強化由下而上之居民共同參與農村規劃建設, 並結合人文與產業發展,鼓勵年輕人回鄉,緊密連結農業、農民與農村共榮發展, 導引加速臺灣農業轉型的腳步,朝向兼顧品質與安全的精緻農業及重視服務與發揮農鄉特色的休閒樂活農業發展。

  回顧歷史,臺灣農業在國際舞臺耀眼的背後,深深底蘊著一世紀以來諸多農業研究人員、農民與政府等單位的辛勤耕耘,以及社會各界對農業的關懷與期盼。農業曾是、也將永遠是臺灣足以傲視全球的光輝與榮耀。

參 . 《耕耘臺灣 農業大世紀:農業紀實》之特色與精華報導

一 . 編輯特色

  本書透過史學和農業專家的如椽之筆與紀實書寫,記載臺灣農業發展之歷程,呈現多元豐富且充實的農業史蹟 , 不僅還原農業發展一百年來的行旅屐痕,並展現臺灣農業是全民重要且歷久彌新的無價資產。

  本書寫作風格力求平實自然,相信諸多關心臺灣農業的社會大眾能透過本書滿足其知識上之旨趣;本書編輯團隊更引用大量的歷史照片、農業故事和小百科,使歷史更趨活潑與平易近人。

二 . 精華小故事

  本書除探討百年農業政策的演變,農林漁牧農田水利業發展概況,主題亦涵蓋土地調查、農民組織、專賣事業、農復會、農村建設、農產運銷與貿易、農業科技、防疫檢疫及國際合作等關鍵大事紀,另設農業故事、小百科專欄,以增閱讀之豐富性與趣味性。謹摘錄數則如下:

  在<新式製糖業建立與發展>中提及「健素糖」小故事,過去臺灣曾是生產甘蔗、出口蔗糖的大國,而酵母粉是製糖時所產生的副產品。為改善國人營養,農復會與台糖公司合作推廣食用酵母及健素,「吃健素糖」是很多人兒時的共同回憶。

  1960 年代政府為推行農業機械化,採用創新行銷概念,在<戰後初期糧政體制的建立>裡,記錄農機女英雄陳命珠親自駕駛耕耘機的小故事,政府並舉辦多次女性操作耕耘機競賽,突顯耕耘機之便利性與親近性;另為響應聯合國農糧組織的糧食增產運動,發行以陳命珠操作耕耘機圖案紀念幣,可見當時政府推廣政策手法深具活潑創意。

  我國身為鳳梨、洋菇、蘆筍罐頭(三罐王)出口大國的驕傲事蹟,記載於<出口導向時期的農畜產貿易與農產運銷>,藉由介紹蘆筍汁的小故事引導出這段輝煌事蹟。

肆 . 結語

  本書中介紹了過往的糖業五分車、花蓮菸草移民村、苗栗酪農村、草根大使及檢疫犬的故事;道出臺灣蝴蝶蘭、毛豆、芒果等出口旗艦產品辛苦的研發歷程,晚近農村再生、農民學院、休閒農業及全球農業布局行銷等農業新思維亦有著墨,期待本書的編撰, 能 引領社會大眾共同走過農業百年史蹟,追憶悠悠歲月,讓臺灣農業傳統與創新的永續價值躍然紙上,感受發展歷程的波瀾壯闊與榮耀。

  感謝 為臺灣農業奠定深厚根基的前輩先進,「抬頭」苦幹與當責精神造就今日農業百花齊放的成果,臺灣 農業的特色與典範價值深刻印記在我們美麗的國土福爾摩沙。 政府承擔深切的責任與使命感,將更致力發展永續農業,創新經營模式,加速人力與產業的結構調整,打造高競爭力的優質樂活農業,為下一個精彩的一百年黃金歲月奠定根基。

1960 年代洋菇、蘆筍與鳳梨堪稱為臺灣罐頭產品的「三罐王」

1960 年代洋菇、蘆筍與鳳梨堪稱為臺灣罐頭產品的「三罐王」

臺灣曾研發多種口味的健素糖

臺灣曾研發多種口味的健素糖

政府曾舉辦多次女性駕駛耕耘機示範賽

政府曾舉辦多次女性駕駛耕耘機示範賽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1-03-19:1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