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國際重要農情資訊

國際處 李蓮生 編輯

1. 英法研究:殺蟲劑恐傷害蜂群

  在 2012 年 3 月 30 日於歐洲公布的兩項研究顯示, 1 種常用的農藥類型會對大黃蜂和蜜蜂造成沉重傷害,力促找出更安全的替代方式。

  兩支研究團隊都集中研究自 1990 年代推出的新類尼古丁殺蟲劑( neonicotinoid insecticides )。該殺蟲劑已成為世界最常見的農藥之一。根據發表於美國期刊「科學」( Science )的兩項研究,這種針對害蟲的農藥會擴散到開花作物的花蜜和花粉,對蜂類形成毀滅性的傷害。

  兩項研究中,英國團隊發現暴露於農藥中的蜂群規模比對照組小 8% 至 12% ,產生的蜂后則少了 85% 。缺乏蜂后可能導致下季蜂群數量劇降,造成蜂群無法於冬季後倖存。法國研究顯示,農藥製造商依據規定,必須將劑量維持在不會導致蜂類死亡的水準,但他們可能低估農藥對蜂類返巢系統的影響,間接導致蜜蜂死亡。

2 世銀推動多項推動窮國發展工作

  儘管名為「世界銀行」( World Bank ),但是世銀對貧困國家而言不僅是銀行,它的重要任務是扶持窮國發展,對抗貧窮。世銀和國際貨幣基金( IMF )於 1944 年同時成立,最初目的是協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重建。世銀現在則負責對全球收入陷於赤貧的各國,提供多種金融及技術協助,其中又以非洲國家居多。

  總部位在華府的世銀,截至 2011 年 6 月底,借出款項總額達 573 億美元,其中 469 億美元提供給開發中國家進行 303 項計畫。這些計畫內容包括:協助各國取得潔淨用水管道、增進食品安全、因應氣候變遷和災害,以及促進性別平等。

  世銀也依各國發展所需,諸如興建道路及電信等基礎公共設施關鍵的區域整合方面,給予協助。此外,世銀也是推動全球教育及防治人類免疫不全病毒( HIV )與愛滋病( AIDS )等方案的主要資助機構。


3. 南極羅斯海 360 萬平方公里列保護區

  南極終年覆蓋白雪,除了研究探險隊之外,人跡罕至。但是這裡的企鵝、海豹、成群海鳥、海中的殺人鯨、以及壽命長達 50 年的古生物牙魚等稀有魚類,卻是科學家眼中珍貴的原始海洋生態圈。

  包括綠色和平組織,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等 16 個環保團體,在 2012 年 3 月中旬在紐西蘭聯合提出要求,希望把南極的羅斯海 360 萬平方公里區域,規劃為生態保護區,禁止商業捕魚的破壞。

  環保團體表示,由於人類過度捕撈,全世界 85% 的漁場都已經魚源不足,目前各國漁船轉而對南極虎視眈眈,趁現在還有機會,應該立刻成立大範圍保護區,讓後代子孫可以繼續看見南極豐富的生態,科學家可以繼續在這裡探索地球的奧秘,特別是氣候變遷的問題。這項請願獲得許多國際名人聲援,包括英國大亨李察布蘭森,好萊塢影星同時也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親善大使的愛德華諾頓等人,都表示支持。

  目前包括美國和紐西蘭都正在研擬對南極生態的保護計畫,但這些計畫沒有禁止商業捕魚,環保團體認為不夠。這次提出 360 萬平方公里的羅斯海保護區,如果通過將成為地球上最大的保護區。主管南極生態事務的南極海洋生物資源保護公約( CCAMLR ), 2012 年 10 月份將會討論設立一系列的海洋保護區,由於決策過程黑箱作業,環保人士已經發起全球性的請願活動,號召更多民眾響應,希望為羅斯海保護區爭取最大的機會。


4. 高產量耐鹽小麥 緩解糧食危機

  澳洲科學家將 1 種受歡迎的商業化種植小麥品種與 1 種古老品種雜交,培育出產量高、耐寒又耐鹽的新品種。

  研究成果 2012 年 3 月 12 日公布在自然生物科技期刊( Nature Biotechnology ),研究人員希望新品種的小麥,能協助因應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的糧食短缺問題,這些地區土壤含鹽量高,農夫一籌莫展。

  任職於阿得雷德大學( University of Adelaide )農學院的研究人員吉利漢( Matthew Gilliham )表示,這是頭一次植物在馴化中消失的基因透過野生品種取回,重新置入馴化植物中。

5. 糧食需求壓力增 UN 籲重視水資源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 UNESCO )研究指出,氣候變遷和人口快速成長導致的糧食、能源和衛生需求增加,使全球水資源供應趨緊,各國應徹底反思相關政策,管理有限的水資源。

  UNESCO 理事長波克娃( Irina Bokova )在聲明中表示,淡水並未獲致永續利用,確切資訊依然分歧,管理方式也雜亂無章,未來的不確定性增加,危機勢必加劇。

  報告指出,全球人口 2050 年預計將增加 20 億,達 90 億人,到時候農業用水至少將上升 19% 。目前農業用水已占全球約 70% 的淡水用量屆時生活水準提高,意味個人需要更多糧食,特別是肉品,農牧人員必須增加 70% 的糧食產量。

  報告警告,由於過去 50 年由地表下方抽取地下水的數量成長 2 倍,其抗旱作用流失,地底的「沉默革命」正悄悄上演。報告顯示,正當水資源需求增加,許多地區的水供應則可能因降雨型態改變、更嚴重的乾旱、冰川融化和河流流量改變而減少。而從現在到 2030 年間,氣候變遷將劇烈影響南亞和南非的糧食生產; 2070 年以前,中歐和南歐也將感受到水資源壓力。該報告同時也指出,亞洲有全球 60% 人口,水資源卻僅占約 1/3 。


6. 種子搭便車入南極 生態堪憂

  科學家擔心異種生物可能侵略天寒地凍的原始南極大陸,不過這些異種生物並非來自外太空,而是來自人類的口袋和背包。旅客和科學家意外帶進南極洲的種子和植物,可能將外來物種引入,破壞當地均衡的生態系,威脅原生植物生存。

  每年超過 3 萬 3 千名旅客和 7 千名科學家搭船和飛機造訪南極洲。對訪客進行 2 個月的調查後發現,許多人身上帶有旅經其他國家的植物種子。這是首次以整個南極大陸為範圍,評估外來入侵種的研究,對象為約 1 千名旅客。研究者掏空遊客的口袋、長褲、袖口、鞋子和背袋內側,使用鑷子找出意外藏於其中的種子,平均每名接受調查訪客的衣服和裝備上有 9.5 顆種子。

  澳洲南極事務局( Australian Antarctic Division )的柏格斯川( Dana Bergstrom )指出,攜帶最多種子入境的人士,身上種子真的很多很多,構成實質性威脅;以搭便車方式進入南極的物種,恐與當地物種競爭。當地的動植物不見得具有競爭力,所以南極很有可能會開始失去珍貴的生物多樣性。


7. 目前海洋酸化為 3 億年來最快 生物浩劫

  科學家 2012 年 3 月 2 日表示,目前全球海洋酸化的速率可能是 3 億年來最快,甚至比 5 千 6 百萬年前碳排量激增造成地表暖化的時期還要快。研究人員說,追溯地球歷史上過去這段暖化的時期,有助預測因人類活動所引發的氣候變遷影響。

  快速酸化的海水會腐蝕其他動物與植物賴以棲息的珊瑚礁,而貽貝和牡蠣的保護性外殼也難以成形,鮭魚等具經濟價值魚類的食物來源-小型生物也受到影響。科學家表示,更多的碳進入大氣,海洋會變得更酸;工業化之前,這種大氣中碳增加的情形周而復始自然發生,從而推使全球氣溫上升。

  研究人員指出,在 5 千 6 百萬年前的「古新世-始新世氣候最暖期」( 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 PETM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加倍,平均溫度上升攝氏 6 度,是地球快速暖化、海洋快速酸化的時期,許多珊瑚和海底的單細胞生物絕種,這意味一些食物鏈上層的其他植物與動物也會跟著死亡。未參與這項研究的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 NOAA )海洋學家費禮( Richard Feely )表示,檢視遠古海洋狀況歷史,是預見未來很好的方式。


8. FAO 估算全球約 9 億多人營養不良

  聯合國糧農組織( FAO )亞洲及太平洋區域會議第 31 屆會議, 2012 年 3 月 12 日起在河內舉行 5 天,來自亞太地區 40 國的農業部長和代表與會,目的在關切世界糧食價格上漲和食品衛生安全等重大議題。

  聯合國糧農組織( FAO )助理總幹事、亞太區域代表小沼宏之( Hiroyuki Konuma )在開幕式致詞時表示,根據糧農組織的估算, 2010 年全球約有 70 億人口,其中約 9 億 2 千 5 百萬人仍處於營養不良狀況,也就是說全球平均約每 7.5 人就有 1 人營養不良。此外,每年約有 1 千萬名 5 歲以下的兒童死亡,其中 1/3 是營養不良所造成。

  小沼宏之表示,全球微量元素養分不足( micronutrient malnutrition )的「隱性飢餓」( hidden hunger )人數可能達到 20 億,接近 1/3 的全球人口,嚴重威脅大眾的健康。他表示,預計到 2050 年,全球將會有 92 億人口,屆時飢餓和營養不良等問題會更加嚴重,所以糧農組織預估全球糧食產品必須增加 60% ,才能使全球民眾在食物獲得上不虞匱乏,因此耕地和水源更加重要。他進一步指出,隨著人口不斷增加、耕地減少等因素,飢餓、營養不良和貧窮對亞洲地區及全球的影響將更加嚴峻。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影響,將進一步危及糧食安全,以及社會和政治的穩定。資料來源 : 中央社資料來源 : 路透社資料來源 : 路透社資料來源 : 路透社資料來源 : 原視資料來源 : 中央社資料來源 : 法新社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1-04-17: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