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臺灣農業100年時光掠影─世紀森情

林務局 侯祖德

前言

  16 世紀中葉,當葡萄牙人從海上看見臺灣島鬱鬱蒼蒼、森林密布,臺灣以「福爾摩沙」之名,在世界舞台初露頭角。當時的臺灣森林,是野生動物生存的樂園,是原住民奔闖的獵場。經荷蘭、明鄭、清朝三代經營,森林之利用仍侷限於平野和丘陵地,以獵鹿、薪材、籐、竹、伐樟製腦為主,山區森林之經營開採,起於 1895 年晚清日人據臺,派員深入履勘臺灣山地資源,在雲霧飄渺之阿里山、八仙山、太平山,初見蓊鬱茂密「無盡藏」森林,開啟了臺灣森林大規模開發利用,針葉樹以扁柏、紅檜、鐵杉、雲杉、松類為主;闊葉樹則以烏心石、樟樹、楠木、及相思樹為主。

  民國 34 年臺灣光復 ,政府財政困頓而百廢待興,只能藉由砍伐森林,賺取外匯,支撐國家建設,為臺灣奠定經濟奇蹟。由於森林利用和自然保育的觀念不斷演進,臺灣的林業經營也跟隨著時代腳步向前邁進,從早期以經濟開發為主,轉以國土保安為先。 80 年代,更採取保續經營原則,全面禁伐天然林,專注擴大保安林區、推行治山防災、限制林木採伐、林地不再放租、發展森林育樂,設置自然生態保護區等多目標永續利 用,近年更設置自然教育中心,提供國人優質森林環境做為環境教育場域。因此,臺灣林業的發展史,如同臺灣的開發史,值得我們用影像記錄下來,做為追尋臺灣歷史的活教材。

影片導讀

  「福爾摩沙,美麗之島」,這是世人對臺灣最初的驚豔、這也是「世紀森情」紀錄片在拍攝時,想要重現的美好臺灣! 臺灣山林層疊起伏,年輕的溪源地形具有動態的美感,而森林各層次的動植物世界繽紛動人。本紀錄片以簡潔的剪輯手法、融合自然脈動的配樂或現場自然音,從林務工作的新舊題材裡,切出新刀法。導演使用拍攝一般紀錄片少用的遙控機器手臂、軌道、軌道車等攝影器材,於森林中移動,讓靜態的森林畫面產生動態變化。為了呈現臺灣高山、森林,巍峨壯闊的氣勢,導演也充分利用曠時攝影技術,讓看似靜態的雲於山嶺間翻騰如浪,幻化晨昏,花朵繽紛綻放。從環視三千公尺以上峰頂大草原的雄渾,轉景於廣袤樹海群落中的樹冠層,一路游移而下千年樹身的肌理、原始森林底層的地被、生活於各層次間多樣生命的畫面,躍然進入影片中。同時,為了真實呈現林業人員的工作辛勞,攝影團隊還扛著攝影器材,跟隨「森林資源調查隊」的腳步,深入崇山峻嶺,把林務人員工作者現場工作的畫面,真實呈現觀眾眼前。

  臺灣豐厚的林業發展歷史,由林業耆老親自口述歷史來取代配音員,可讓觀眾感覺更具說服力。本紀錄片共邀請 14 位已退休的林業耆老受訪,包括林務人員、專家學者、製腦業者,在訪談場景的選擇上,除了現地拍攝外,林務局圖書史料室,一間宛若臺灣山林的智庫,正是導演希望構築的「森林攝影棚」,也是影片想要突顯臺灣林業在匯江海、納百川的時代格局中,林務人對土地、對山林的繾綣,有如這一室書冊的厚度,歷久彌新,因此,主要棚內訪問在此完成。

  此外,為了讓一般民眾在觀賞「世紀森情」紀錄片後能對臺灣 林業發展歷史、政策演變、施政成果、未來願景等 有一定程度的瞭解 ,展現百年林業發展的厚度,影片 跳脫「紀錄片」制式框架,以政策變遷為經,重要業務內涵為緯, 感動人心之事件、人物為亮點, 將生硬的業務內涵轉化為感性語彙,引領視聽大眾隨者影片流轉進入林業歷史氛圍中。影片在架構上分成五段:

  第一段:介紹臺灣基本環境,從宏觀及微觀角度呈現臺灣壯闊山嶽及溫婉森林樣貌;先民由中國大陸渡海來到臺灣發展,落地生根;阿里山、八仙山、太平山三大林場的開發到光復後林業機關之變革,先讓觀眾對臺灣林業發展史有概略性認識。

  第二段:從 光復初期的林業開始談起 ,包括四次森林資源調查、辦理 林相變更、林相改良 、 平地造林等計畫,和利用平地造林成果成立三處 平地森林園區之過程。

  第三段:敘述六0年代,國內環境保護意識開始萌芽,經過林務人員之內省,和 外部環保團體之 請願、抗爭,林業經營型態由著重林木生產轉型為多目標經營利用的改革過程,導出國內自然 保育、 森林育樂和步道業務之規劃、推展。

  第四段:以森林的國土保安防災、森林火災防救,和林務人員利用早期 林場聚落、林業史蹟,創新發展為林業文化園區為內涵,讓觀眾看見林業生生不息的活力,同時,也找回林業與臺灣共同成長的美好記憶。

  第五段 : 傳達森林對於寶島的子民而言,是珍貴的資產,也是生活資源之所賴。正值全球暖化、自然資源逐漸枯竭的時刻,林務人員懍於職責重大,將持續守護臺灣寶貴的森林資源,世代傳衍!

森林資源調查隊工作紀實

  林務局分別於民國 43 年、 61 年、 79 年,進行過三次森林資源調查,民國 97 年起,又從兩千多名同仁中,挑選出 45 位菁英,成立森林資源調查隊,辦理第四次森林資源調查。隊員共同的特質就是熱愛自然、體魄強健、具專業智能,還有爽朗樸質、任勞任怨的個性。

  拍攝團隊也專訪 嘉義林區管理處劉坤宗技士,暢談工作上的甘苦,瞭解到臺灣各地隨時有 8 支以上隊伍在深山峻嶺中,進行森林資源調查工作。

  為了做森林資源調查,隊員每次踏入森林至少會待上一、兩週時間,每年 180 天以上待在山裡。 劉坤宗調查的樣區有些在中央山脈附近,通常是人煙罕至,甚至沒有人去過的地方,他談到因為八八風災還有九二一地震關係,山上有很多大面積的崩塌,通常都要冒著生命危險穿過崩塌地,或者下切溪谷穿過湍急的河川,才能到達樣區開始工作, 有同仁被虎頭蜂叮咬昏迷,幸好緊急送醫急救才搶回性命,還有隊員攀爬陡坡滑落翻滾,臉部遭嚴重撞擊刮傷,損及視覺,痊癒後又立刻重返工作團隊。在劉坤宗的眼中,可以看到一群林業幕後英雄,以尋訪森林為職志,走遍千山萬水,以大地為床星月為伴,只為調查臺灣森林資源,讓寶島原貌完整呈現。

結語

  二十一世紀,隨著溫室效應引起的天然災害頻率及強度增加,森林承擔臺灣守護者的角色,益顯重要,而負有維護全島總面積一半以上森林資源的林務人員,深感責任重大,將秉持「維護森林生態 保育自然資源」的核心價值,落實森林生態系經營,厚植森林資源;推動符合保育及防災的森林,讓森林成為捍衛國土的護網;發展森林生態旅遊及自然教育,提供多元休憩及環境教育場域;建構自然保護區系統,保護棲地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百年歲月,不過天地之一瞬,林務人員已把守護森林當做 「千秋 志 業」,誓為 臺灣綠色命脈的守護者。

臺灣擁有無盡藏的森林資源(侯祖德攝)

臺灣擁有無盡藏的森林資源(侯祖德攝)

森林攝影棚-林務局圖書室(麥覺明攝)

森林攝影棚-林務局圖書室(麥覺明攝)

森林資源調查隊辛苦攀岩橫越峭壁

森林資源調查隊辛苦攀岩橫越峭壁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1-06-18:7,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