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臺灣農業100年時光掠影─涓涓流水萬物欣

農水處 蔡佩君

  「陽光、空氣、水」是構成生命的三要素,同樣地,農田水利建設是農業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建設。臺灣農田灌溉事業最早可溯及 17 世紀的荷蘭人治臺時期,距今已將近四百年,期間歷經明朝鄭成功、清朝、日本人及國民政府等不同階段之建設,讓臺灣農田水利事業得以蓬勃發展,也為臺灣農業奠定良好的基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為使廣大民眾深入瞭解臺灣農業重要的基礎建設農田水利發展歷程,特製作臺灣農田水利發展百年紀錄片,將農田水利發展融入時間軸,由 各個階段來臺、在臺的族群,為臺灣農田水利之打拚精神,在同一塊土地耕耘、同一片天空下共同努力,一起分享甜美的果實,更巧妙地促進族群大融合。飲水思源,該紀錄片真實記錄前人的付出和成果, 藉由紀錄片的細緻影像傳播,表達後人的珍惜與感佩。

  西元 1624 年,荷蘭人來臺後,臺灣開始出現稍具規模的蓄水設施,例如蘭潭,以紅毛人之名戲稱為「紅毛埤」,留下荷蘭人在臺灣走過的足跡。蘭潭截取八掌溪的溪水灌溉農田,現在成了嘉義的蓄水庫。荷蘭人的水利設施,是以草、木、土、石等材料建構之攔水堰, 在農田灌溉中發揮了實質作用,也為臺灣的水利工法開啟了相當寶貴的新頁。到了清代,大量漢人移民來到臺灣,人口增加,拓墾面積自然也擴展開來,漢人主要從事的農業就更加重要了。因為大規模種植作物需要更完善的灌溉系統,全臺開始在各地興修水利。

  清代 漢人落腳臺灣後,八堡圳是最早的大型水利灌溉設施,是當時中部最具代表性的一條水圳,該圳引水灌溉彰化平原,對於彰化縣的農業有極大的貢獻,也造就了鹿港地區的繁榮,因此人稱八堡圳是「彰化之母」。北部的代表水圳,則以 1740 年建造的瑠公圳為主,是清代臺北盆地最重要的灌溉渠道。圳路灌溉臺北盆地,經過臺灣大學試驗農場後分為許多小支流,促進公館、古亭、大安地區的蓬勃發展。而南部最具影響力的水圳則是高雄地區的曹公圳,與八堡圳、瑠公圳合稱清代三大圳。臺灣東部地區農田水利的發展,受到地形陡峭的影響,沒有水庫可儲存雨水,當地原住民們直接利用大自然的資源,攔河取水,臺 東縣兩條重要的灌溉水圳-池上圳與關山大圳, 水質清澈甘美,造就名聞遐邇的池上米和關山米。

  日本人來到臺灣後,為了改善耕地,並解決農地貧瘠的問題,積極策劃大型的水利灌溉排水設施工程,為臺灣留下許多有形的水利資產和無形的技術智慧。 在 1924 年,桃園大圳完工啟用後,臺灣曾發生的重大旱災中,灌溉區內的農田就比較不受影響,可見它對於大桃園地區的灌溉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桃園大圳保留舊有的埤塘來調節水源,可以在灌溉需求較少時引入溪水;相反的,在需求較迫切時,則可用埤塘的水來調節溪水的不足。此外, 當時 嘉南大圳更是知名的水利建設,工程耗時多年,完成了總長一千多公里的灌溉圳路。由於工程規模壯闊、施工艱鉅,整個烏山頭大壩和隧道工程有多位英雄壯烈殉職。

  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農田水利設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政府為了迅速恢復農業生產力,積極修復毀損的灌溉設施,石門水庫和曾文水庫為極具代表性的水庫。石門水庫是臺灣於 1956 年興建的第一座多功能水庫,具有灌溉、發電、給水、防洪、觀光等效益; 1967 年建造的曾文水庫位於曾文溪上游,是臺灣最大的水庫,主要目的也是為了提供廣大嘉南地區的灌溉用水,和石門水庫一樣,運用水資源,發揮了多重功能。

  一手打造嘉南大圳和烏山頭水庫的人,是日本技師「八田與一」先生。他從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派駐臺灣,直到 56 歲過世為止,參與過許多日治時代臺灣現代化的重要工程,包括之前提到的桃園大圳。不過最重要的,還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烏山頭水庫大工程。嘉南人民為了感念八田與一的貢獻,在烏山頭大壩旁製作了一個銅像。每年 5 月 8 日八田與一的忌日,農田水利會都會在烏山頭水庫八田塚前舉行追思會,追悼偉大的工程英雄。整個工程完成後,灌溉農田約 15 萬公頃,使嘉南平原的農業生產量遽增, 60 萬農民得以溫飽,臺灣南部的農村經濟也因此成長迅速,嘉南平原更成為臺灣最大的穀倉,每年稻米、甘蔗及雜作的產量、獲利都大大地提升,紓解農民困境!

  想要知道水流如何飛天遁地,攀越崇山峻嶺嗎?日人在臺時做了最具代表性的呈現,結合大自然的原理和優越的技術,發揮智慧運送水資源,完成了令人歎為觀止的水利建設。 1932 年完工的白冷圳,也是日本人在臺時期所完成技術高超、規模浩大的水利設施之一,兼具民生與灌溉之功能,更是臺中新社地區的「生命之水」。白冷圳,可以說是跋山涉水,經歷非凡,沿著山勢而築,每當碰上山峰和溪谷,就必須「逢山鑿洞,遇水架橋」,而水圳則成為一條翻山越嶺的飛龍。山坡地上的水路,除了一般的渠道以外,還依賴著無數的隧道、渡槽以及著名的倒虹吸工,才能順利引水至山中的新社地區。逢小谷要架渡槽,遇大溪谷則必須用倒虹吸管。白冷圳的三座倒虹吸工中,以 2 號倒虹吸工規模最巨大,克服了垂直落差達 90 公尺之多,在當時堪稱遠東最大水利設施。可惜 921 大地震,造成白冷圳滿目瘡痍,毀損變形;有感於白冷圳對臺中地區的貢獻,居民組成了「白冷圳社區總體營造促進會」,爭取到經費重建白冷圳,保住了新社的命脈,更為臺灣農田水利史保存了一個極其偉大的歷史設施。在新社,不論是人或作物都是喝白冷圳的水,因此有「白冷圳打一個噴嚏,新社就天下大亂」的說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今日的白冷圳不僅仍是新社的命脈,而其沿線豐富的生態及景觀,也使得白冷圳周圍成為民眾觀光休閒的好去處。

  21 世紀是水的世紀,亦是生命的世紀。在世界永續發展之思潮理念下,農業之永續發展及農田水利事業之永續經營,是世界各國均不敢忽視之課題。因應氣候變遷所導致旱澇頻仍,人類生命財產與糧食安全受到威脅,農田水利事業經營應強化調適措施推動,積極發揮農田水利事業在農業、糧食、環境體系之水資源供應新角色,為國家整體經濟及農業永續發展作更大的貢獻。農委會緬懷先民在臺灣開發之初,披荊斬棘,胼手胝足,一點一滴打下今日農田水利事業之基礎,不僅是在農業發展過程,即使在我國整體經濟發展中,農田水利體系亦是功不可沒。特於建國百年之際,製作「臺灣農田水利百年紀錄影片」,忠實呈現臺灣農田水利事業之演變與發展,冀以「追隨先人的腳步,效法先人的智慧」與大家共勉,創造臺灣農田水利事業下一個百年榮景。

八田與一雕像

八田與一雕像

飛天遁地之白冷圳

飛天遁地之白冷圳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1-06-18:1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