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航空攝影技術應用於農業資訊調查之介紹

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 李治逸.王韻皓

  農林航空測量所(以下簡稱本所)自民國 43 年成立以來,運用航空遙測技術,致力為我國建構空間資料庫,持續提供各領域航攝圖資,在臺灣現代化的腳步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服務迄今共拍攝 80 萬張以上的航空照片,除了林地區域外,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為農作地區,故自民國 65 年開始,開啟了農政機關與本所共同合作的開端。農業是我國之基業,農業發展更是我國重要施政方向,早期農業調查以地面人工為主,需要大量人力進行田野調查,隨著農業生產結構改變,農地面積的破碎化,傳統方式已無法符合管理單位之需求,而航遙測技術正可彌補原先不足之處,可以執行地面大面積調查,且解析度可達到 25c m ,經由判釋高精度之航空照片內容,方便調查人員進行農地面積計算,以及農作坵塊種植分類,進而瞭解農業土地利用現況,並大幅節省調查人力物力經費,唯有農政機關正確掌握我國農業基礎資訊,方可因應而制定恰當的農業政策。

一 . 現行航照設備

  本所早期航遙測飛機為民國 61 年林務局採購的 PA-31 型,由於無配備艙壓控制系統,因此並不具備高空飛行能力,拍攝時需藉由目視鏡搜尋地面標的引導飛行,而搭載之照相設備也為底片式黑白照相機,僅底片箱就重達十多公斤,返航後自行人工沖印照片。隨著時代科技進步,本所亦與時俱進,不斷精進設備與技術,由傳統類比測圖方式進入數位製圖,由於無須底片沖洗與底片掃描輸出等步驟,影像誤差減小而使品質提升,並縮短航攝影像後處理時間,此外省去底片存置空間,在檔案管理上更為簡便與流暢。目前設備如下:

(一)航空器

1. BE-200 型航測飛機

  民國 67 年間由內政部編列預算,採購由美國 Beechcraft 公司生產之 Super King Air 200 型固定翼飛機,原為商務用途小客機,經改裝後安置攝景窗及航遙測系統,本款為臺灣第一架擁有艙壓控制系統可高空飛行之航遙測飛機,具備高山地區拍攝能力,對臺灣高山區域執行航拍作業助益甚大。 93 年移撥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目前停放臺中清泉崗機場。

2. BE-350 型航測飛機(圖 1 )

  於民國 84 年農業委員會編列預算,購置 Super King Air 350 型飛機,與 BE-200 型比較,性能更進一步提升,最大航行高度達 35,000 英呎,更強馬力的渦輪螺旋槳引擎,搭配新安裝之 GPS 系統後,由傳統目視領航進步到 GPS 衛星定位導航,提升航拍作業精度與效率。 93 年移撥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目前停放臺中清泉崗機場。

(二)照相設備

1. 數位製圖相機( Digital Mapping Camera, DMC )

  民國 96 年引進數位製圖相機,開始本所全數位化製圖的時代,本款為框幅式成像之數位相機,具有 8 顆鏡頭,中間四個鏡頭組成一張畫素為 13824x7680 像元之高解析度全色態影像,外側四個廣角鏡頭攝取藍、綠、紅、紅外等四波段的影像,民國 100 年更進一步將 DMC 機上儲存硬碟更新為 384G B 容量之固態硬碟,可容納拍攝 1,200 張航空影像,並大幅減少重量,節省飛行成本。

2. 空載數位掃描儀( Airborne Digital Sensor 40, ADS40 )(圖 2 )

  民國 97 年間購置空載數位掃描儀,運作方式為連續式掃描取像,形成無接縫、連續式的影像條帶,具有 4 條全色 CCD 掃描線,以及 4 條多光譜 CCD 掃描線,每條均達到 12,000 像元,尺寸為 6.5 μ m x 6.5 μ m ,掃描線分別以後傾、垂直及前傾取像角度作連續掃描,所有地面物件均可取像 3 次,達到 100% 重疊,亦得以製作立體像對供判釋之用。

二 . 航空攝影作業流程

  本所空照人員工作內容大致可分為:空照前置作業、空照拍攝作業及空照影像處理作業三大範疇,茲略述如下:

(一)空照前置作業

1. 規劃拍攝航線:本所實施全島航攝計畫以平地一年兩次、山區兩年一次為目標,除配合農政機關一年二期之稻作拍攝計畫,並充分運用航遙測資料庫,整理尚未拍攝區域,進行航線規劃相關作業。

2. 蒐集氣象資訊:臺灣天氣多變化,飛行任務前日即留意天氣預報,當日清晨查詢民航局提供之機場天氣報告,依發布之雲霧高、雲量及能見度,加上衛星雲圖及各地即時影像,判斷當日是否出勤,以便選定適合之空拍執行區域,並研擬航攝飛行路徑。

3. 出勤前任務提示,確保飛航安全:空照人員依照空勤總隊規定,與共勤之空勤總隊組員進行任務前簡報,以確保飛航安全。

(二)航空拍攝作業

1. 檢查空照設備:依據空勤總隊擬定之標準作業程序,協助飛行前航空器檢查,以及包含擦拭照像窗口、檢查 GPS/IMU 導航設備、航攝相機軟硬體測試等維護程序。

2. 執行航攝任務:確定所有檢查完備後,隨即起飛開始執行任務,空照人員在即將進入預定航拍區域前,確認航線是否涵蓋完整空照範圍,引導飛行員進入空拍航線。飛行期間需隨時監測外在各項影響飛行任務之可能狀況,如天氣驟變、軍事演習空域及民航空中交通管制等不確定因素,並依據突發狀況之種類,來因應更正飛行計畫。

(三)影像處理作業

1. 資料下載與解算:航攝任務平均約需費時 3~4 個小時,返航後透過特定儀器下載硬碟內原始資料( raw data )及 GPS 地面基站資料,攜回臺北辦公室進行資料後處理。運用專業軟體將原始航攝資料搭配 GPS 飛行軌跡,計算出每張照片曝光點精確位置,共同解算出航空影像,經過稻作涵蓋地區比對、航照雲覆量篩選等後續品質處理,方可供應農政機關使用。

2. 航照判釋與輸出:進行航空攝影作業時,拍攝的每張影像皆有 60% 的重疊,所以將兩張連續航空照片交疊時,透過反光立體鏡即可產生立體感,類似人類眼睛所具有的立體視覺原理,或是使用偏光眼鏡,觀測搭配偏光鏡的專業電腦螢幕,呈現的數位影像同樣具有立體視覺效果,而航照判釋作業,正是依據立體視覺與經驗,辨識地物高度、形狀、大小或其他屬性,來進行地貌狀況調查及地物種類辨別,本所為配合農作地區判釋工作,會將航照影像以數位沖印機輸出成相紙後,提供農政單位運用在農作調查上,譬如可以判釋出稻作及非稻作坵塊(圖 3 )。

三 . 農業資訊調查與展望

  近年全球受氣候及環境變遷影響,異常大氣行為導致極端氣候產生,造成國際上農業災害時有所聞,糧食供需與管理已是全球性議題,我國亦無法置身於其外,因此當災害發生時,藉由航遙測技術,輔以現地調查,正確掌握災後農損狀況,是後續重建之重要依據。惟現有之航測數位相機均為光學方式成像,在災害發生初期天候仍不佳時,受限於雲層遮蓋,影像取得困難度較高,為克服天候問題,輔助光學影像之不足,因此本所受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積極建置機載合成孔徑雷達( SAR )系統。

  SAR 系統屬主動式遙測技術,由機載雷達發射雷達波至地表,並接收地表反射波後成像,由於雷達波對雲霧具有強大的穿透力,不受雲層遮蔽干擾,以及可以於夜間工作,因此當災害發生時,可發揮高機動性,迅速捕捉地表資訊並即時提供成像,縮短政府救災反應時間,降低災害衝擊。未來引進後,亦可配合農政機關需要,將雷達影像充分應用於農業調查監測等相關領域,發揮更大加值效益,提供我國在農地利用、作物面積產量及作物生長變化監測上有利之參考資訊,健全我國農業管理,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圖1 Super King Air 350型固定翼飛機

圖 1 Super King Air 350 型固定翼飛機

圖 2 空載數位掃描儀( Airborne Digital Sensor 40, ADS40 )

圖 2 空載數位掃描儀( Airborne Digital Sensor 40, ADS40 )

圖 3 稻作及其他非稻作坵塊

圖 3 稻作及其他非稻作坵塊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1-07-18:12,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