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國際重要農情資訊

國際處 李蓮生 編輯

1. 2050 全球人口 90 億 專家籲注意糧食安全

  「 20 國集團」( G20 ) 2012 年 6 月 18 及 19 日在墨西哥舉行高峰會,負責「 20 國集團」糧食安全的任務編組「 20 國企業高峰會」( The "Business-20" Summit, B20 )兩位主席波爾曼( Paul Polman )和賽爾維特耶( Daniel Servitje )今日投書《華盛頓郵報》( Washington Post ),提醒世人注意糧食安全。

  波爾曼和賽爾維特耶指出,全球人口每年增加 7 千 7 百萬人,到了 2050 年全球將有 90 億人口。在這種快速的增長下,有 8 億 5 千萬人將面臨嚴重飢餓,另外有 10 億人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況。為了避免飢餓帶來嚴重的社會代價,到 2050 年之前,全球的糧食生產量也必須增加 70% 。

  目前這個星球已經很擁擠,未來 40 年內增加的 20 億人口又泰半會出生在現在已經很擁擠的地區,如印度、中國和奈及利亞。氣候變遷會導致發展中國家的收成減少 20% ,糧價攀升,直接影響到貧困兒童的營養。

  波爾曼和賽爾維特耶說,農業部門必須在日益萎縮的土地資源上生產更多的糧食,供應越來越龐大的人口。為了確保未來數十年的糧食與營養安全,各個部門都必須動起來。

  「 20 國企業高峰會」已經召集了一群大企業的執行長和大股東,提供建議給「 20 國集團」,希望能在 2030 年以前增加 50% 的糧食生產量。這些公司承諾要投入 150 億美元的資金幫助農業生產。「 20 國企業高峰會」界定出 5 個優先事項:增加對農業生產的投資、改善市場功能、確保糧食生產的永續性、使農民可以更容易取得技術,以及使世人更注意營養需求的重要性。

  生產量的增長必須建立在環境永續的基礎上,並且要確保農民的生計與收入有所提升。世界上許多地區缺乏糧食,如何改善糧食運輸是當務之急。各國需要推出政策來改善目前扭曲的糧食貿易。

  由於可供耕種的土地資源越來越少,為了追求糧食的永續供應,除了生產者外,政府、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和公民都必須要嚴肅以對。

  這個世界越來越飢餓。波爾曼和賽爾維特耶期待,「 20 國集團」可以具體落實一些行動。

2. 全球暖化 美國春季氣溫破紀錄

  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 NOAA )表示,美國本土過去 12 個月至 2012 年 6 月的氣溫刷新紀錄。美國本土 48 州的春季(依氣象學劃分為 3 月到 5 月)平均氣溫為攝氏 13.9 度,比 20 世紀長期均溫高出 2.9 度,較先前最溫暖春季紀錄的 1910 年高出 1.1 度。

  NOAA 國家氣候數據中心的安特( Deke Arndt )表示,高溫中心在中西部與上中西部。安特指出,這代表 2012 年農耕較早開始,害蟲與雜草也提早報到,提高農耕季節初期成本。他並預測,在全球暖化下,料會更常出現暖和氣候。

  該中心的克勞契( Jake Crouch )表示,在全球暖化下,預料會出現越來越多長時間熱浪,白天氣溫會刷新過去紀錄,夜晚預料也會出現破紀錄低溫。


資料來源 : 3 . 富國貪得無厭 窮國 1/3 物種受威脅

  澳洲 2012 年 6 月 7 日發表的研究顯示,已開發國家對咖啡與木材等商品貪得無厭,使得貧窮國家的易危物種( vulnerable species ) 1/3 生存受威脅。

  雪梨大學( University of Sydney )學者花了 5 年時間追蹤全球經濟,評估 1 萬 5,000 多種由 187 國製造的商品及與消費者連結的 50 多億條供應鏈。他們特別觀察咖啡、可可亞與木材等和生物多樣性流失有關的商品,將這類商品的全球貿易,與全球 2 萬 5,000 多種易危物種交叉比對。

  研究結果指出,國際貿易鏈可能加速此類商品生產地的退化,研究人員藍任( Manfred Lenzen )指出,此前對兩者關係的瞭解甚少,經耗費數年時間蒐集資料,並運用超級電腦歷經數千小時運算,透過驚人的數字運算,我們首次看到這些全球供應鏈的驚人細節。在馬達加斯加、巴布亞紐幾內亞、斯里蘭卡與宏都拉斯等國,生物多樣性的流失 50% 至 60% 與出口有關,其中多數出口是為了迎合富裕國家需求。研究舉棲息地受威脅的蜘蛛猴為例,蜘蛛猴棲息地受威脅,是因為咖啡需求強,以及墨西哥與中美洲可可亞種植面積增加。

4. 環境大崩壞 轉折恐在本世紀初

  科學家 2012 年 6 月 7 日所發表之研究警告,氣候變化、人口成長和環境破壞可能導致生態系統在數個世代內崩潰。由 22 位頂尖研究人員撰寫的報告指出,「轉折點」很可能在 21 世紀初出現,屆時生物圈將出現迅速且不可逆轉的變化,且可能對人類產生劇烈衝擊。這項警告與科學界的主流看法截然不同。主流觀點認為環境崩壞應是漸進的,且需要數世紀時間。

  該報告發表時間點,正值 2012 年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 UNCSD ) 6 月 20 至 22 日登場前夕。這篇報告由來自 3 大洲的生物學家、環境學家和古生物學家聯合撰文,將過去全球氣候變化對生物的衝擊和今日情況做比較。

  現今影響環境的因素包含,全球人口將在本世紀中葉之前,從 70 億攀升至約 93 億,全球暖化增幅也將超出聯合國所設定攝氏 2 度的目標。

  該研究團隊認為,一旦小規模生態系統改變達 50% 至 90% ,整體生態網絡便會翻轉至新狀態,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物種滅絕。此翻轉一旦發生,便無法回復。

  報告指出,為產生足夠的食物餵養人類,現在地球上的無冰地表已有 43% 被用來耕作或當做棲息地,如果趨勢不變,這項比例將在 2025 年以前達到 50% ,科學家憂心,這等於逼近轉折點。如果轉折點真的出現,全球糧食供應系統便會出現驚人崩壞,產糧區生產糧食的能力大減,包含玉米、小麥、稻米和其他重要作物。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綜合生物學教授巴爾諾斯基( Anthony Barnosky )說:「到了這個轉折點,在生物學上,真的會是個全然不同的世界。」他說:「資料顯示,生物多樣性將大幅降低,也會嚴重衝擊大部分我們賴以維持生活品質的事物,例如漁業、農業、林業產品和乾淨的飲水。這可能在數個世代內就會發生。」

5. 南極洲曾有植物 溫度較現今高 11 度

  根據美國大學與太空總署( NASA )合作的研究指出,現在到處冰天雪地的南極洲,過去曾有茂密的樹林與其他植物出現,溫度也比現在溫度還要溫暖攝氏 11 度以上。研究人員也擔心,以目前二氧化碳濃度已經來到 393PPM ,預計本世紀末之前,碳濃度可望回到「中新紀」時的水準。

  美國南加州大學及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與 NASA 採取來自南極羅斯冰架( Ross Ice Shelf )底下沉積的樹葉葉蠟( leaf wax )進行分析,發現南極洲沿岸在過去 1500 萬年到 2000 萬年前的夏季溫度,約較現今溫暖攝氏 11 度,當時最高溫可達到攝氏 7 度以上,降雨量更是目前數倍以上。

  研究人員費金斯表示,南極洲「綠化」巔峰時期約在距今約 1600 萬年到 1500 萬年前左右的「中新紀」( Miocene Epoch )中期,「這次研究的目的是發現未來氣候變遷會如何發展;歷史告訴我們,過去的氣候發展,同樣也會告訴世人一些訊息。」

  同時,研究人員在南極洲沉積層所採樣到大量的花粉與藻類,也令科學家懷疑「中新紀」時期,高緯度地區的溫度應該比目前推測的還要高,當時「中新紀」時期,大多數動物主宰地球,例如三趾馬、鹿、駱駝與其他人猿,研究人員推測,當時氣候條件,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約 400~600PPM ,若以 2012 年二氧化碳濃度已來到 393PPM 來看,預計本世紀末之前,濃度可望再回到「中新紀」時期水準。

  研究人員表示,當地球溫度升高後,地球兩極的變化最為明顯,當南半球高緯度地區氣候變暖後,形成往南移動的雨帶,將讓南極洲地貌因此改變,變得越像今日的冰島一樣。

6. 以色列灌溉專家贏得世界糧食獎

  以色列專家丹尼爾.希勒爾跨越政治和種族的藩籬,以新的灌溉方法協助數十個位在中東、非洲、亞洲和南美洲的國家改善農業,在 2012 年 6 月 12 日獲得世界糧食獎。

  發展出節約用水的滴灌方法,讓糧食在一些世界上最乾燥的氣候條件下生長的以色列專家丹尼爾.希勒爾,在華盛頓的一項儀式中被評為 2012 年 250,000 美元獎金的得主。他將於 2012 年 10 月 18 日在德梅因的年度世界糧食獎研討會正式受獎。

  希勒爾所開發的微灌系統( micro-irrigation ),將水通過狹窄的塑膠管帶往植物,以連續方式將水滴入根部。它在過去 50 至 60 年、在 30 多個國家對農耕方法產生了革命性的改變。

  世界糧食獎基金會總裁奎因( Quinn )在宣布該獎項時表示,希勒爾所做的不僅僅是一項研究,事實上也是一位以色列人發現與阿拉伯國家領導人一起工作以提高糧食產量的一種方法。希勒爾的工作顯著地改善約旦和埃及的農業,他還曾在與以色列相鄰的巴勒斯坦社區工作、交友和改善當地人民生活。奎因進一步指出,希勒爾能以他在農業上的成就跨越文化間的鴻溝,經由以色列人與阿拉伯人間的同心協力,解決他們之間共有的有關脫貧及減少饑餓的問題。 Quinn 表示,在一個民族、政治、宗教或外交分歧的地區,一個人將他的生命投入和平發展,在鴻溝之間搭起橋樑,益顯希勒爾之偉大。奎因也特別指出,有幾封支持希勒爾獎提名的信是來自埃及、約旦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個人和機構。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克林頓在華盛頓儀式的演講中表示,讓每一滴水都能發揮它最大用處是很重要的。她說,在世界許多地區,水不是太稀少就是太不可預知,所以無法採用美式農業風格。她進一步指出, 40 年來,希勒爾博士把他的微灌技術從以色列帶到巴基斯坦、蘇丹這些世界上最乾燥和對作物生長最不友善的地區,解決了水資源不足與不可預測的問題。如今,農民使用微灌生產技術,在全球超過 600 萬公頃的土地,生產量高且營養豐富的農作物。在抓住如何養活世界不斷增長的人口課題上,希勒爾博士的工作將變得更加重要。

  希勒爾,現年 81 歲,出生在洛杉磯,在 1 歲父親去世後, 1931 年與家人搬到巴勒斯坦,當地在 1948 年成為以色列國的一部分,自許為國際合作的偉大信徒,並奉其為職志。他表示自己堅信和平,而非競爭、敵意和破壞。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1-07-18:6,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