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青年農民百萬薪-光電農業新生代,田園延續家族情

農糧署 許鈺佩

  在南臺灣廣闊的平原上,有一台採收機正噗嚕嚕的作業,從南到北,從東至西,轉眼間,採收機機械化的快速作業,輕輕鬆鬆就把 70 幾公頃的作物收割完畢。從駕駛座一躍而下的年輕人,是來自臺南善化的七年級生-蘇建鈞。實際從事農業已有 3 年的蘇建鈞,畢業於中山大學材料與光電科學系,目前是臺南市善化區雜糧生產合作社經理,合作社一開始的經營規模只有 10 公頃,在 99 年農委會「小地主大佃農」政策推出後,蘇建鈞認為這是合作社穩定經營的一個契機,便引導合作社加入,漸漸擴大經營規模至 71 公頃,目前主要經營作物是備受社會重視的進口替代作物-雜糧大豆及飼料玉米,未來更希望能復甦臺灣(國產)豆類雜糧的產業鏈。像蘇建鈞這樣從電機業轉農業,究竟是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呢?

農人為何又忙又窮?

  蘇建鈞回憶孩提時期,總被拉到楊桃園,協助撿集落在地上的楊桃,那時,長輩常問:「會不會辛苦呀?會的話,以後就好好念書,長大後去上班呀!」隱約知道長輩認為離開農業踏進工商業才符合期待,卻又不理解,為何他們卻正在從事農業?在經濟穩定起飛後,農業扶植工業再扶植高科技產業,更大量人口離開農村,「錢」進都會,還是小學童的建鈞總是心想,為甚麼朋友們住在熱鬧市區樓房而我們卻要住在這個七八成人口是高齡長者的偏僻村莊?為甚麼同學家門口總是緊鄰便利的商店而我們卻要住曾文溪旁?為甚麼人家可以輕鬆地靠做生意賺錢而家族卻要在這兒勞力耕作曬太陽?幼小心靈雖不能理解,但深深認為從事農業的人,好窮好窮。看著父母總在下雨前緊急搶收在地上曝曬的落花生、在水稻收穫期漏夜烘乾剛收成的稻穀、在西瓜、酪梨價格高漲時又憂心小偷,颱風一來,總是徹夜祈禱田裡的損害能降到最低,但最後結論卻是一樣,總是賣不了好價錢。建鈞常想,為何賺錢要如此辛勞?難道我未來的人生就也是如此?

專心唸書遠離農業

  父母明白農業絕對不輕鬆,為了鼓勵他好好唸書,將來離農,所以上高中後就讓蘇建鈞專心課業不再下田。毋庸置疑地,當選填大學志願時,建鈞仍有排斥農業的想法,認為辛苦又勞累且不安定,所以選擇高科技相關科系就讀材料與光電。人生規劃是畢業後在園區工作 3 年,賺個 2~3 百萬,然後創業開間補習班,改善生活同時回饋後代。進入中山大學後,蘇建鈞認真的個性沒有改變,在升大三前取得交換學生獎助金,赴美短期研修。

出國見習轉念投入農業

  蘇建鈞抵達美國在友人帶領下,於加州首都 Sacramento 附近遇見 45~50℃ 熱浪,看見連雜草都枯黃不生非常訝異,恍然領會原來臺灣氣候真的是宜人與涼爽,也就此機會瞭解當地作物僅能於冬季時耕作一個期作,臺灣兩個期作都能種植作物,相對幸運好多。此外當至 Silicon Valley 參訪時,看見停車場車輛比想像中少很多,又思考:為何這全世界最富強的國家將科技業的代工交給臺灣與其他亞洲國家,卻沒放棄被一般臺灣人視為夕陽產業的農業?畢業前夕,蘇建鈞明白「未來不是等畢業再談,現在就是決定性的時刻」,因此時常找師長討論,在師長鼓勵,並利用當兵時好好思量,萌生了踏進農業的準備。「如果,不來學習生產相關技能,一堆農機設備與農技經驗,誰來交接?誰來傳承?」建鈞回憶退伍時,向父母吵著要學開曳引機,父母才知道原來他會願意回來學習農業的一切,喜悅的是,農場的農機具會繼續是資產不會轉為廢鐵,擔憂的是,臺灣社會普遍看輕農業,從農的青年人難尋覓另一半。當時合作社正擴大營運規模急缺人手,於是讓建鈞加入,沒想到入行一個月,就遇到莫拉克水災,所有農機泡水損壞,幾筆農地被河流沖刷走,大部分農地淤積大量壤土並堆積漂流垃圾,田區設備皆因水患而損壞。在兩三個月的重建下,才總算有初步回復田區樣貌。就這樣,花整整一年熟習社場所有農機具。

運用科技改善管理,從農亦有百萬薪

  蘇建鈞說:「臺灣產業結構不平衡,大量年輕人往科技業工作,造成農業等一級產業和二級產業出現斷層,其實我們的農業都比人技高一籌,我們的農產品都比別人優秀,但是很少有年輕人願意踏入這個產業,也許幾年之後我把這些經驗技術學起來了,我可以成為一個傳承者,當然同時也是因為一、二級市場到時會有寡缺的現象,這不是我們所樂見的,我認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不然農業一定會出現一個很大的斷層。」社會大眾普遍對於農業的印象多是辛苦又低收入,其實農業生產亦隨著科技創新,而有新的面貌,農業機械及電腦科技管理已取代沉重的勞力與時間,不再整日風吹日曬雨淋,比上班族多了些優遊自在的時光。以蘇建鈞為例,退伍之後返鄉從農,融合承續父執輩代耕中心之經驗,及本身所學半導體科技,管理 71 公頃農地,「白天拿鋤頭,晚上敲電腦」,所有農事數據都經量化分析,以及採訂單式計畫生產,與農會、農產公司、酪農業廠商等契作雜糧作物,落實產銷一元化,達企業化經營之效益,為合作社注入年輕活力。談論到收益,蘇建鈞更以合作場為例,說明擴大經營規模後,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因為合作場生產量大,不用透過大盤商,可以直接對到加工廠並且議價,跳過大盤商,收益自然高一點,所以加入小地主大佃農政策後,收益是有提升的。我的同學 10 個有 8 個在科學園區上班,但我們的年收入其實是差不多的,農業並沒有想像中的高勞力低收入。以前的務農也許是到田裡頭,曬著太陽拉著牛,但現在都機械化後,大多都是坐在機械裡頭,吹著冷氣,聽聽音樂,所以相對的也輕鬆很多,自由很多。」目前合作場主要經營備受社會重視的進口替代作物-雜糧大豆及飼料玉米,未來蘇建鈞更希望能因為他的投入,吸引更多想返鄉從農的年輕人,帶動復甦臺灣(國產)豆類雜糧的產業鏈。

結合 Google maps 及程式設計,蘇建鈞計算出最具經濟效益之耕作路徑降低油料成本

結合 Google maps 及程式設計,蘇建鈞計算出最具經濟效益之耕作路徑降低油料成本

聯合收穫機出馬,面積再大也瞬間收割完畢

聯合收穫機出馬,面積再大也瞬間收割完畢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1-10-15:1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