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屏東縣屏東市蔬菜產銷班第13班

農糧署 黃瑞華

  屏東縣屏東市蔬菜產銷班第 13 班又稱歸來班,主攻在地農產牛蒡,研發許多牛蒡食品,將傳統農業發展至精緻農業,再邁入生物科技領域,更獲得日本市場熱烈迴響。一度在田裡消失的牛蒡,終於「歸來」 建立「大力蔘」品牌,取得註冊商標權,成功進駐新光百貨、太平洋百貨及松青超市,為班員及地區產業創造利潤與機會,提升產業競爭力。

重建歸來的牛蒡產業

  歸來地區的土質,為特有粘板岩老沖積土,即當地俗稱的「紅土沙」土質,土質較為鬆軟,且排水性高。長期以來栽種的牛蒡品質,深受日本人肯定。因此,牛蒡成為歸來地區特有農產品,亦使歸來地區成為臺灣牛蒡的原鄉。

  由於土壤營養成分夠,栽種出來的牛蒡屬於軟絲纖維,比起臺南、嘉義的牛蒡更富有彈性及原味,使得屏東歸來牛蒡經常成為樣品。民國 70 、 80 年間栽培面積最高曾高達 100 公頃,採收後主要外銷到日本。

  近十多年來,由於人口外移,歸來地區牛蒡產業的榮景不在,一群志同道合的返鄉學子,組成產業發展小組並整合社區人力,期望重新找回昔日牛蒡產業的榮景。其中 60 年次的陳建行,出身歸來的務農世家,世代以牛蒡栽培為主,堅持返鄉選擇承襲「牛蒡」栽植作為自己的事業。

組織產銷班 親力親為

  陳建行與其他返鄉學子擬訂「牛蒡產業五年發展計畫」, 其整個計畫分成三階段進行:導入農業標準、進行策略聯盟及社區產業商品化。 在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屏東縣政府等輔導單位協助下,於民國 92 年正式成立屏東市蔬菜產銷班第 13 班,班長即是陳建行 。

  陳班長雖從小家裡務農,原本在北部食品科技公司上班,回鄉種植牛蒡初期,每天到田裡下田,建立田間耕作方式,中午回到辦公室,運用已有的食品加工概念,開創牛蒡新的產銷方式與技術,導入知識經濟管理模式,進行保健產品開發研究。

  產銷班牛蒡栽種面積約有 20 幾公頃,全班 14 位班員,每年 10 月中旬栽種, 3 月開始採收上市。班長陳建行利用班會時間,與班員溝通採行計畫性耕作,並向日本採購牛蒡種子,採行機械播種,使發芽生長一致,更在耕種前付給農民簽約金,使牛蒡價格有保障,農民自然安心耕耘種植。採收期班長集中班員生產的牛蒡,採共同計價銷售到超市及批發市場,少部分併櫃外銷到日本、加拿大。

研發多元化產品 創造市場差異性
  產銷班原力行農業標準化及安全規範,執行吉園圃 GAP 多年績效卓越, 93 年適逢農委會推行產銷履歷制度,因而受推薦執行示範計畫。產銷履歷制度推行初期效益未見,所幸透過屏東縣政府媒介與毛遂自薦,成功簽下新光三越百貨蔬果專區供貨合約,並陳列在「產銷履歷專區」銷售,之後簽下太平洋百貨蔬果專區、松青超市等全國超過一百個銷售門市。透過產、官、學合作機制,以安全、科技、文化為產業發展理念,著手推動生產程序標準化,力行安全農業。

  產銷班另結合產業「台灣牛蒡原鄉」的文化包裝及「大力蔘」商標品牌形象,挑選合格 產品經包裝送到超市銷售,創造高利潤 ,規格外的產品有小販收購,或是加工成牛蒡酥、精華素及茶包等。歷經十個年頭的努力發展,產業技術已取得多項專利及認證,產品發展在地多元,以成為國內市場牛蒡最高品質為目標。

產品規格化 掌握行銷通路

  牛蒡全株都可以使用,歸來沙質土壤又富含磷酸質,很適合牛蒡生長,品質及口感一向優於全臺,陳班長將牛蒡行銷導入「規格化」概念,將頭尾兩端去掉,保留直徑 2~2.5 公分 部位,在知名賣場及超市販賣, 大受好評,同時推出牛蒡食譜,刺激購買意願。 該班 更 以公開計價方式,與廠商、通路商契作 ,掌握直銷通路 。每年幾近 15% 銷售成長,售價更從原本批發拍賣的每公斤 35 元,提升至保障合約每公斤 80 元,「大力蔘牛蒡」成功成為臺灣牛蒡第一品牌。

  此外,更投入生物科技產業,以去除之牛蒡頭尾為原料,開發 牛蒡精華素、牛蒡茶飲品、精品大力蔘等產品,創造出近百倍的價值, 提供了消費者更高的消費品質與選擇 。

  陳班長有心將產銷班與社區發展協會結合,將原本沒落的產業,漸漸露出曙光,不僅讓農民獲利,改善農民生產環境,也創造一個市場雙贏的局面,亦得以保存了此一重要產業資產。現在的歸來地區牛蒡,不僅可以說是全國品質最好,也可以說是臺灣精緻、健康農業的代表。

牛蒡多元化產品-牛蒡餅、牛蒡茶包、生鮮盒裝牛蒡(陳建行提供)牛蒡多元化產品-牛蒡餅、牛蒡茶包、生鮮盒裝牛蒡(陳建行提供)牛蒡多元化產品-牛蒡餅、牛蒡茶包、生鮮盒裝牛蒡(陳建行提供)

牛蒡多元化產品-牛蒡餅、牛蒡茶包、生鮮盒裝牛蒡(陳建行提供)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1-10-15:13,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