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金門地區緬甸蟒現況調查成果

林務局 陳至瑩.林華慶.張弘毅.管立豪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林思民

壹 . 前言

  在臺灣過去極少聽聞野外有蟒科蛇類存在,然而在民國 97 年時金門地區陸續有蟒蛇吞食家禽家畜遭捕獲的新聞傳出,根據近年捕獲紀錄推測應有相當數量的族群,且數量有逐年上升趨勢。然因近年飼養兩棲爬行動物日盛,因此有推論該地區的緬甸蟒蛇族群可能是人為引入的外來物種,因此在這幾年間,多以撲殺或長期留置處理這些零星被發現的個體。

  然而查閱鄰近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兩棲爬行動物資料,可知福建地區確為緬甸蟒的天然分布,而大小金門亦位於緬甸蟒可能的天然分布範圍之內。另回溯金門地區最早蟒蛇發現之紀錄可至光復初期,在民國 39 年間小金門更有緬甸蟒遭捕獲送至圓山動物園的飼養紀錄,隨後亦偶有發現卻未曾有正式學術紀錄。

  綜合歷史資料與地緣關係,顯示當地的緬甸蟒極有可能為天然族群。若此假設成立,金門地區即成為蟒科動物在我國境內唯一的分布地點,反而具有特殊的分布與保育意義。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釐清金門地區緬甸蟒的族群現況與地位,提供日後更進一步擬訂保育管理措施之依據。

貳 . 研究調查結果

  針對金門地區緬甸蟒進行為期二年的研究調查,用以釐清族群來源、遺傳特性及棲地需求,已完成之成果摘述如下:

一 . 歷史資料

  透過歷史文獻蒐集與查證後,可發現民國 50 年至 60 年間即有 6 筆發現緬甸蟒之紀錄,捕獲個體曾送至當時的圓山動物園飼養收容。直至民國 92 年才再有緬甸蟒出現之紀錄,至 97 年這六年間,共有 16 筆紀錄,當時捕獲個體少數送至現在的木柵動物園,部分原地釋放,大多數則依外來種處理流程處理。於 98 年至 101 年 2 月止正式進行研究調查後,共累積 37 筆較明確之發現紀錄。

二 . 形質測量

  本研究實際進行形質測量者共有 22 筆,最長者達 3.58 公尺,重 17.2 公斤;最小者為剛出生幼蛇,長僅 0.85 公尺,重約 0.197 公斤,由此顯示金門緬甸蟒已具一相當穩定且有繁殖力之族群。

三 . 遺傳分析

  為確認金門地區、中國大陸及寵物市場之緬甸蟒族群親緣關係,本案除取得金門地區 35 隻個體樣本,比對寵物市場由越南進口之 5 隻個體樣本外,更取得中國大陸福州動物園 2 隻野外捕獲緬甸蟒之樣本。透過分子遺傳分析瞭解各基因型之間的演化親緣關係,發現金門與中國福州族群間親緣關係相當密切,而與寵物市場個體有明顯的遺傳差異。此結果證實金門地區的緬甸蟒應為原生族群,並與大陸地區族群有一定程度遺傳交流。

四 . 活動範圍、棲地利用

  透過追蹤 11 隻裝設無線電發報器之個體,發現緬甸蟒活動範圍最大者可達 768 公頃,最小者為 22.4 公頃,活動範圍變異極大。另外也可發現夏秋兩季緬甸蟒活動範圍顯著比春冬兩季大,且偏好於夜間活動,可能因蟒蛇為外溫動物,需從外界獲得自身代謝的能量,在夏秋兩季因日夜溫度皆高於春冬兩季,使得緬甸蟒可從外界獲得較多能量,以提高活動能力。

  另外可發現緬甸蟒夏秋兩季主要棲息於次生林及池塘環境,春冬兩季則棲息在人為活動少的林地中,此外因金門地區冬季戶外溫度極低,緬甸蟒為順利渡過冬季,多選擇廢棄坑道、碉堡及洞穴棲息。

參 . 結語

  由歷年紀錄與現況調查,發現緬甸蟒遍及金門全島,最早可追溯至光復初期,之後就少有發現紀錄,後來直到成立國家公園保存了大量土地的完整性,並限制居民進行大規模開發行為,加上軍隊大量由金門撤出,因此提供緬甸蟒充足的重新拓殖空間。除了緬甸蟒外,保育類動物水獺、金龜及大鱗梅氏鯿等物種皆因此一特殊地理及人文環境,得以在金門延續並繁衍其族群。

  後為瞭解緬甸蟒對於金門地區鼠類族群的抑制效果,將透過研究緬甸蟒對於食物資源及棲地之利用,提出科學性論證,讓在地居民瞭解該物種對於鼠患防治有極大效益。另為減緩民眾對於該物種的恐慌及疑慮,目前已辦理數場次保育宣導活動及演講,並製作相關宣導摺頁與宣傳品,讓大家有更多機會能認識並瞭解如何正確接觸緬甸蟒。未來仍將持續進行相關保育宣導活動,讓在地居民也能夠瞭解該物種存在之重要性。

肆 . 金門緬甸蟒小常識

一 . 什麼時候容易見到緬甸蟒?

  緬甸蟒是一種習性相當隱密的物種,大部分時間並不容易親眼見到牠的盧山真面目,然而在春秋兩季是其較易被發現的高峰期,這個時間緬甸蟒會在日間出現進行日光浴,因此較容易被發現。

  夏季時緬甸蟒則為了避開日間酷暑,改為夜間活動,因此不易被人們所察覺。而冬季時緬甸蟒則因藏身於洞穴或坑道中,因此最不易被人發現。

二 . 金門緬甸蟒的保育及研究價值?

  透過比對基因型,瞭解緬甸蟒金門地區與中國福建沿海族群類似,因目前中國沿海經濟開發興盛,大部分野生動物天然棲地遭到破壞,造成該物種群族量降低,因此金門地區便成為保存東南沿海緬甸蟒的最後方舟。

  另因該物種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造成嚴重外來種入侵問題,故有相當多研究關注該物種拓殖擴散議題,然該物種於其原棲地的研究調查相當缺乏,因此金門地區緬甸蟒天然族群的研究調查就佔有亟重要的角色。

三 . 緬甸蟒是否會一再入侵畜舍?

  曾經捕食家禽家畜的緬甸蟒,遭受捕捉處理後釋放至其他地區,經追蹤並未發現有重複回到畜舍捕食的情形出現。若在畜舍中發現緬甸蟒可通知縣政府保育人員,他們會協助將蟒蛇移走,送至暫時收容場所,或是載至人跡罕至的地方野放。

四 . 在戶外遇到緬甸蟒該怎麼辦?

  若在戶外遇到緬甸蟒,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有興趣的朋友們,可在幾公尺距離外觀察,因為緬甸蟒會緩慢的移動,或是動也不動的待在那晒太陽。如果擔心會有車子壓到牠,可以用長竿刺激牠的尾巴,讓牠加速通過道路。

五 . 未來被捕捉到的蟒蛇該如何處理?

  目前被通報捕蛇的會暫時飼養在縣政府的收容中心,待研究人員進行評估,若個體過大可能會以長期收容放式處置,若體型較小者,則將其釋放回自然棲地,讓牠們能繼續生活在野外。

金門緬甸蟒近照(周時平 攝)

金門緬甸蟒近照 ( 周時平 攝 )

讓小朋友近距離觀察緬甸蟒 ( 謝伯娟 攝 )

讓小朋友近距離觀察緬甸蟒 ( 謝伯娟 攝 )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1-12-17:29,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