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苦瓜新品種「花蓮5號」簡介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全中和

一 . 前言

  苦瓜( Bitter gourd )又名錦荔枝、癩葡萄、癩瓜等,學名為 Momordica charantia L. , 屬葫蘆科一年生蔓性草本作物,原產於亞洲熱帶地區,主要栽培於亞洲,為東方蔬菜之一。臺灣地區年栽培面積約 1,800 公頃,營養價值高,為重要瓜類蔬菜。苦瓜種類繁多,依果色可分為白色、白綠色、綠色及濃綠色等;就果面突起可分為珍珠突起、尖銳突起及條肋狀突起;而果實形狀又可分為紡錘形、短橢圓形、長橢圓形、圓形、三角形等。早期臺灣苦瓜以白皮、肉厚、苦味淡較受一般人歡迎,近年來由於多元化食用方式盛行,綠皮尖銳突起之小果型的苦瓜(俗稱山苦瓜)也漸漸引起消費者的興趣;由於苦瓜為異交作物,品種間容易產生雜交,不易維持原品種之優良特性,加上目前大部分山苦瓜品種為農民自行留種,品種容易退化。而山苦瓜具有早生、早熟、多雌花、生長期長等優良特性。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從 民國 87 年自花蓮縣及全省各地收集山苦瓜地方種,經過多年純化、篩選優良品系,於民國 91 年開始進行雜交,及 F1 雜交組合比較試驗,民國 92 年起進行品系比較試驗及區域試驗,同時陸續進行栽培密度及截切力測定等試驗,於民國 100 年 7 月取得小果形山苦瓜「花蓮 5 號」品種權。

二 . 品種特性

(一)植株型態

  株型為蔓性,分枝多,莖蔓中等,深裂葉,葉色綠,花瓣黃色,雌雄同株異花,雌花於主蔓第 28 節開花,早晨開花,生長勢強,定植後約 31 天,進入始花期。

(二)果實型態

  果皮綠色,果面具珍珠微尖突起及條狀突起,紡錘形,平均果重 47.2 公克,果長(縱徑)約 9.9 公分,果長(橫徑)約 4.6 公分。

(三)果實產量

  每公頃產量春作約為 14.3 公噸,夏作約為 14.2 公噸。

(四)生育日數

  育苗日數約為 14~20 天,定植至始花日數 35 天,定植至採收日數春作約為 15 天,夏作約為 12 天。採收期 45 天至 60 天,總生育日數 110 天至 130 天(播種至完成採收總日數)。

三 . 品種優劣點

(一)優點

雌花早開,具早熟性;生長勢強,雌花率高,結果力強;截切值適中,食用品質佳。

(二)缺點

苦瓜花蓮 5 號對炭疽病及瓜實蠅均不具抗性,須注意防治。

四 . 栽培方法及注意事項

(一)播種適期

苦瓜花蓮 5 號種植適期為春夏二作,春作約在 2-3 月定植, 5-6 月採收,夏秋作約在 6-8 月定植, 8-10 月採收。

(二)栽培管理

  以拱型架栽培,行株距 5 公尺× 2.5 公尺。

(三)施肥方法

  每分地堆肥施用 1 公噸,氮肥 25~35 公斤,磷酐 10~15 公,氧化鉀 15~30 公斤。全量堆肥、半量磷、鉀及 20% 氮肥混合後作基肥,追肥則將 80% 氮肥平均分 5~6 次施用,每隔 3 週施用一次,半量磷、鉀肥於第二及第三次追肥時平均施用。

(四)病蟲害防治

  新品種對露菌病、炭疽病、蚜蟲、瓜螟及瓜實蠅等病蟲害均不具抗性,與現有栽培品種相似,其防治方法請參考植物保護手冊推薦方法實施。

五 . 推廣展望

  苦瓜花蓮 5 號具有生長勢強、雌花早開、高雌花性、結果力強、果形美及截切值適中、品質佳、口感與野生小苦瓜相近等諸多優良特性,在多元化食用方式盛行的今日將會受消費者喜愛,極具推廣價值。

花蓮 5 號果實橫切面(左)與縱切面(右)外觀  花蓮 5 號果實橫切面(左)與縱切面(右)外觀

花蓮 5 號果實橫切面(左)與縱切面(右)外觀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1-12-18:1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