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花蓮林管處推動偏鄉弱勢孩童環境教育執行成果

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 紀有亭.陳靜儀.陳美彤.顏瑞瑤

壹 . 緣起

  環境教育法自 100 年 6 月開始施行,全臺各地無不積極推行環境教育政策,林務局成立八個自然教育中心全數取得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成為全臺最完整的森林環境學習場域。花蓮林區管理處轄下美麗的山林與自然環境,是花蓮推動在地環境教育的最有利條件,包括:池南自然教育中心、玉里野生動物瑞穗生態教育館、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及各級步道系統等環境教育場域,都是值得孩子前往探索學習的好去處。

  美國詩人惠特曼曾經說過:「現在我知道造就最好人才的秘密,就是在野外成長、與大地一起作息。」 花東地區城鄉差距問題嚴重,偏鄉教育資源一直比都市匱乏,但孩子們迫切需要的並非先進的硬體,而是「人」的陪伴。花蓮林管處秉持資源共享及扶助弱勢的理念,於 101 年辦理 13 梯次偏鄉及社會福利單位孩童過夜型環境教育營隊活動,讓這些孩子們在森林中與大自然一同作息,即使生活資源缺乏,但絕不是「大自然缺乏症」( nature-deficit disorder )的孩童,藉由這個計畫,引導偏鄉孩童重新察覺自然界的歡欣、驚喜與神祕,重拾原該屬於這群孩子的「歡樂童年」。

貳 . 框架之外的森林環境教育體驗

  101 年度特地針對了花蓮縣偏遠國小,以及在地的社會福利單位,以補助的方式辦理過夜型環境教育營隊,讓 偏鄉弱勢 孩童 留下珍貴的 山林 童年記憶 。參與活動的花蓮家扶中心與世界展望會皆表示,這幾年由於景氣寒冬,社福團體的資源也跟著減少。尤其是每到放暑假的時間,許多弱勢的孩子都期盼有個不一樣的假期, 101 年暑假能夠參與這樣有意義的營隊活動,讓孩子們心中留下了美好回憶。

  花蓮林區管理處 101 年所舉辦的「戶外探索與環境教育體驗營」,除了在參與團隊的特性上相當多元之外,在課程面向也顛覆傳統的「框架式學習模式」。透過營隊課程規劃與教師及輔導員的引導,讓學生進行自發性的學習。在戶外探索暨環境教育營隊中,教師不再只是單方面傳授知識的「老師」,更需擔任「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可以自由探索與學習;教師可以是學習的夥伴,甚至是學習者。執行課程的教師就表示,有時候孩子純真的想法,反而更可以帶來不一樣的思維,從孩子身上學習到的往往比自己所教的還要來的多。

  弱勢及身心障礙的孩子除了陪伴與瞭解,更需要大自然的療癒。 康乃爾大學人類生態學院設計及環境分析系的助理教授威爾斯( Nancy Wells )說:「生活在自然景觀豐富地方的兒童,比起居住在自然景觀稀少地方的兒童,罹患由壓力而引發的精神疾病人數要少。越是脆弱的兒童,譬如那些在生活重擔下煎熬的孩子們,自然環境對他們的療效越是顯著。這些參與的團隊中,最特別的就是來自畢士大教養院的院生們,成員多為身心障礙學生,院方就表示:「院生鮮有參與戶外活動的機會,遑論是過夜型的活動,十分感謝花蓮林管處給孩子們如此特別的經驗。」營隊中為了這些孩子,除了專門找來具有特殊教育背景的講師外,一比一的引導員與學員比例,讓院方放心將孩子交給我們帶領。營隊課程活動,也特別針對特殊需求的學生,做特殊的課程規劃設計。像是營隊中有一位學員是聽障生,好學的他總是想要知道臺上的老師在講什麼,引導員一對一將課程內容轉換成可閱讀的文字,使其同步瞭解課程進行的內容;而課程中也讓參與的特殊生進行分組,除了引導員協助學員進行課程外,更引導他們互動互助,讓學員有機會展現自己。

參 . 徜徉於山林的孩子

  花蓮林管處於 101 年針對轄屬的環境教育場域─池南自然教育中心、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辦理過夜型的戶外探索暨環境教育體驗營。由一群環境教育及特教系畢業,致力於環境教育推廣及熱血青年,協助林管處辦理 13 梯次營隊,共計 450 人次,超過 9,900 服務時數。

場域一 . 池南自然教育中心

  位於鯉魚潭旁的池南自然教育中心,擁有完善的環境教育場域設施, 101 年 4 月取得環保署環境教育場域認證,是花蓮推動環境教育的標竿地區。 101 年度花蓮林管處在此辦理了 9 梯次的戶外探索暨環境教育體驗營隊,有近 300 人次參與營隊課程活動。課程內容主軸包含了「人與自然」、「綠色生活」、「在地文化」以及「自然探索」四大部分。由於池南自然教育中心原為林業轉運站,故園區中保留許多珍貴的林業文化資源,營隊中的課程「池南的祕密檔案」,介紹臺灣林業文化歷史,讓學員認識人與自然間關係的轉變;從體認人與自然間的環境倫理,到生活上的落實,在營隊中發展出「低碳 Pizza 」課程,透過食物里程與碳排放的認識,讓學生瞭解到從生活中最簡易的「吃」的行為,也可以進行環境保護行動。

  在鯉魚潭步道所執行的「親近樹朋友─攀樹體驗」,更是讓參與的學員個個印象深刻。攀樹在國外常運用於樹冠層的研究,科學家透過攀樹,得以研究到神秘的樹冠層生態與物種,而國內也有越來越多人投入攀樹的活動中。在專業教練的帶領下,透過專業的攀樹器材,讓孩子們挑戰攀爬上樹,學員更可以藉此觀察樹冠層的生態。在這樣攀樹的課程中,我們看到許多孩子,從原本的擔憂到信任,從不敢攀爬,到願意嘗試,甚至是完成攀登,並開心地在樹上要求照相,這樣勇於挑戰的勇氣以及孩子的轉變,正是這門課程想要傳遞給孩子的教育理念。

場域二 .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的基地是台糖公司原種植甘蔗製糖於 90 年開始平地造林的大農及大富二個農場,層巒疊翠的海岸山脈,環抱著山腳下綿延千頃的綠色樹海及農田景觀,洋溢單純慢遊的生活氛圍。園區整體規劃為發展平地多元遊憩活動,以低碳、低密度、低開發的「三低」理念,結合「在地文化、生態永續、遊憩樂活與節能減碳」目標,打造「多元體驗的樂活森林園區」。多年經營的成果,目前成為一大片擁有豐富生態的森林,完整的森林棲地孕育著多樣性的生物,這樣的特質讓大農大富成為優質環境教育場域。有別於池南自然教育中心的場域特性,在此也規劃出不一樣的課程主軸:包含有「戶外探索」、「野地生活技能」、「自然觀察」、「能源教育」等面向。

  由於臺灣近年來登山人口大增,喜愛親近美麗山林的群眾倍增,而我們也發現,不當的戶外休憩行為,確實在在影響著臺灣山林環境,除了一般垃圾造成的環境污染,更可怕的是人為引起的森林大火,一大片蓊鬱的山林在無情火舌之下瞬間消失,更不用說對臺灣生態所造成的重大影響。因此在營隊課程中除了安排有「營地建設」課程教導學員們戶外營地的規劃與建置,更重要的是要教導學員們認識戶外風險與管理,以及使用低衝擊的方式來進行戶外探索活動。包含有學習用火準則、垃圾與廚餘的處理、野生動物觀察原則等,就是要確保每一環節都可以做到對於環境是最低的危害。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充分日照能量的─「太陽能鍋」,課堂中除了教導學生認識能源,以及認識現今所面臨的相關能源議題外,更透過太陽能鍋的實作與烹蛋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太陽能源的應用方式。當蛋成功藉由太陽能煮熟,學生在撥開蛋殼當時,小臉上洋溢著自我肯定的成就感。

  另一項結合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的特色資源所發展的課程─「自然定向探索」,更讓學生學習到帶著走的戶外探索技能。透過定向運動的課程,讓學生學習地圖判讀與指北針的使用,這是一項結合智慧思考的戶外活動,對於想要學習在大自然中探索的孩子,是相當重要的技能。在課程活動中,以混齡方式編組,讓組員彼此幫助完成定向任務,設計兩人一組進行,讓高年級的學童可以帶領中低年級的學童,在課程中不只有被領導的角色,也有機會讓學生學習領導他人並做出決策。

肆 . 結語

  101 年透過辦理「戶外探索暨環境教育體驗營」,花蓮林管處不但鞏固了與在地國小、社會福利團體,以及在地社區的夥伴關係,更成功推展出符合各場域特色的環境教育課程。

  在這次的戶外探索暨環境教育營隊中,除了有這一群可愛的孩子參與外,更有一群來自花蓮在地的大專青年,投入營隊教育中。他們從 101 年 4 月份經過面試、篩選,以及一連串的培訓課程,這群大專青年學習著如何引導學童,並在營隊中肩負起課程引導員的責任。參與營隊課程的大專生,也因此學習到環境教育的相關概念。有一位引導員就開心的表示:「參加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的環境教育營隊,讓我有機會可以近距離的接觸青蛙,早晨還看到環頸雉就在營地旁邊活動,這大概是我 101 年暑假最難忘的經驗!」

101 年夏天,有一群孩子在花蓮美麗的山林間,開心地進行探索與學習,他們雖來自偏鄉,心中卻是富饒的。

營隊課程結合花蓮林管處轄屬的環境教育場域(劉奕良攝)

營隊課程結合花蓮林管處轄屬的環境教育場域(劉奕良攝)

透過花蓮林管處所推展的「戶外探索與環境教育體驗營隊活動」,讓花蓮偏鄉學童都有個豐收的夏季(劉奕良攝)

透過花蓮林管處所推展的「戶外探索與環境教育體驗營隊活動」,讓花蓮偏鄉學童都有個豐收的夏季(劉奕良攝)

學員成功的完成攀樹挑戰活動,以獨特的攀樹方式來親近「樹朋友」,不同高度觀察樹冠層生態(劉奕良攝)

學員成功的完成攀樹挑戰活動,以獨特的攀樹方式來親近「樹朋友」,不同高度觀察樹冠層生態(劉奕良攝)

學習搭設帳篷的技巧與規劃營地的方法(劉奕良攝)

學習搭設帳篷的技巧與規劃營地的方法(劉奕良攝)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2-01-18:8,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