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新型庫賈氏病(vCJD)與食品衛生之關連

家畜衛生試驗所 李淑慧

一 . 前言

  針對臺灣狂牛病發生之風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早有警覺性,於 1997 年起就禁止國內反芻動物肉骨粉回飼反芻動物,並禁止有 BSE 發生國家之畜產品輸入,但臺灣畜產品走私則會增加本病發生之風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依世界動物衛生組織( OIE )規定進行國內牛海綿狀腦病之監測,以組織病理學、免疫酵素吸附法及西方墨點轉漬法來偵測之,結果皆無發現牛海綿狀腦病之疑似病例。值得慶幸的是,臺灣至今仍為 OIE 認定之牛海綿狀腦病風險已控制之國家。

二 . 新型庫賈氏病( vCJD )與牛海綿狀腦病( BSE )之關連

  牛海綿狀腦病( 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 ),俗稱狂牛病,是一種牛隻致死性的傳染性神經退行性疾病(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其病原非細菌非病毒,而是一種變性蛋白質,目前無法歸屬為任何傳統分類的病原及項目,該病原不具核酸,由諾貝爾獎得主 Prusiner 命名為普利昂( Prion ,簡稱 PrP )。 PrP 有兩種異構物,其中正常的 PrP 存在於所有脊椎動物的細胞內,稱為細胞型( cellular ) PrP ,簡稱為 PrP C ,在海綿狀腦病的腦部組織中所發現的變異型 PrP 因為類似搔癢症( Scrapie )所見的 PrP ,則簡寫為 PrP Sc 。 PrP Sc 對熱、紫外線、輻射照射及消毒劑均有很強的抵抗力,以一般常用的物理、化學方法並無法破壞 PrP Sc 。病原多堆積聚集於腦脊髓組織、內臟及骨髓等處。且本病的特徵是無症狀的長潛伏期,一旦症狀出現可以持續幾天到幾個月,因此增加本病防治的困難度。自 1980 年英國爆發 BSE 後,造成養牛產業及相關畜產加工業慘痛損失,全世界始警覺到本病的危害性。經追蹤調查後發現英國牛隻感染 BSE 是經由食用含 PrP Sc 肉骨粉之飼料,其肉骨粉係利用羊、牛、豬以及雞隻屍體以加工製成,一般傳染性病原雖遭高溫消滅,但 PrP Sc 卻不受影響,尤其是英國為因應能源危機,將製作肉骨粉的流程簡化,造成高量 PrP Sc 存於肉骨粉中,造成食入污染飼料之牛隻感染。 1996 年 3 月,任職於英國愛丁堡 CJD 國家監控小組的 Robert Will 、 James Ironside 與 Jeanne Bell 提出報告說,有 11 名英國青少年死於新型庫賈氏症( vCJD ),這些年輕患者腦子裡 PrP Sc 的沉積模式與典型 CJD 病患明顯不同,研究人員至此始重視並懷疑本病對人體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感染的牛隻若未妥善處理而流入食物鏈或飼料鏈成了人類食物或其他牛隻的飼料, BSE 便可能危及人體健康或擴及整個牛畜業。

  目前已知人的 vCJD 是由 BSE 所引起的,英國至 2012 年 8 月止已有 176 個 vCJD 的病例。依據統計分析結果顯示病例數已隨著時間逐漸減少,但是未來會出現多少病例目前仍無法確定,因為至今仍存在著許多的未知,例如潛伏期時間長短等問題。歐洲其他國家對於新型庫賈氏症的發生也相當疑慮,所以歐盟在 1993 年開始經費支持建立庫賈氏症監測系統,除了歐盟國家參與之外,另外包括加拿大、澳洲、挪威、冰島、以色列和瑞士等國家也陸續參與監測。目前全球 共有 12 個國家合計報告了 227 個新型庫賈氏病病例,包括:英國( 176 )、法國( 27 )、愛爾蘭( 4 )、美國( 3 )、加拿大( 2 )、義大利( 2 )、葡萄牙( 2 )、日本( 1 )、荷蘭( 3 )、沙烏地阿拉伯( 1 )、西班牙( 5 )、臺灣( 1 );其中美國( 2 )、加拿大( 1 )、日本( 1 )、愛爾蘭( 2 )及我國之個案,皆可能因有英國之居住史,而暴露到牛海綿狀腦病致病原。 除了曾居住於英國的危險因子之外, vCJD 重要的危險因子還包括年紀較輕(平均死亡年齡為 29 歲)以及第 20 對染色體上第 129 個遺傳密碼為甲硫胺酸同質合子( methionine homozygosity, M-M )的基因。根據研究推測基因的變異也可能會影響到潛伏期的長短,而且除了甲硫胺酸同質合子之外的基因型也可能存在,例如甲硫胺酸 - 纈胺酸( methionine-valine, M-V )異質合子或纈胺酸同質合子( valine homozygosity, V-V )。最近科學家證實 vCJD 輸血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傳染,所以 vCJD 風險也相對地提高。為了降低 vCJD 的二次傳播風險,許多國家皆有相關的因應措施。 vCJD 為第一個由動物傳染給人類的普利昂疾病,所以引起許多經濟與政治的議題。雖然人類的普利昂疾病相對於其他神經性疾病而言是相當罕見的,但是多年來仍無法瞭解 BSE 傳播給人之間複雜的致病機制。

  除上述 vCJD 與 BSE 兩種疾病,另外還有山羊及綿羊的搔癢症( Scrapie )、鹿的慢性消耗症( Chronic Wasting Disease )等疾病,這些會造成人與動物漸進性中樞神經系統的疾病,統稱為傳播性海綿狀腦病( 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 TSEs )。 TSEs 疾病的病因皆與變異型普利昂有關,因此又被稱為普利昂疾病( Prion Disease )。

三 . TSEs 與食品衛生之關連

  動物的 TSE 疾病中,最早被發現的是綿羊及山羊的搔癢症。普利昂是造成綿羊搔癢症的病原,根據學者的研究發現,它能夠存活於環境中長達數年之久。動物會經由接觸汙染的放牧場而被感染。而牛海綿狀腦病及鹿的慢性消耗病的病原是否同樣對環境有這麼強的抵抗性,目前還不甚清楚。

  綿羊搔癢症感染會使綿羊成群的死去,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疾病。普利昂會摧毀罹病綿羊的大腦造成空洞化,使綿羊失去方向感並且劇烈的搔癢,把大量的毛搔抓下來,最後造成動物的死亡。

  綿羊搔癢症非常難以控制,當一個牧場受到此病的侵襲,即使經過徹底的消毒並空下畜舍,數個月或是數年之後再飼養依然會爆發疾病。本病除了經由直接接觸傳染之外,還會經由環境傳播嗎?普利昂由罹病動物的唾液或糞便排出後,究竟還能在環境中存活多久?為了瞭解這些疑問,科學家將綿羊搔癢症病原與土壤混合,發現在 29 個月之後,也就是超過 2 年的時間,病原依然能夠從土壤中被分離出來。而這些存在土壤中的病原甚至變得更具有感染力,能夠縮短搔癢症固有的潛伏期,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再度爆發開來。研究的結果顯示當一個牧場曾經發生過此病,即使間隔很久,重新恢復飼養仍然具有很高的風險。受汙染的水源也可能傳播本病,但是機率較低。此外,人並不會感染綿羊搔癢症。

  另一個受到關注的疾病是鹿的慢性消耗病,它與牛海綿狀腦病及綿羊搔癢症同樣是由普利昂所造成,但是主要發生在鹿。在北美,普利昂造成愈來愈多的動物生病。究竟牛海綿狀腦病以及鹿慢性消耗病是否同樣具有如此強的抵抗力,能夠存在環境中多年仍具有感染力,亟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英國發現狂牛症後,陸續有愛爾蘭、法國、瑞士、葡萄牙、荷蘭、比利時、德國、日本、美國、加拿大、以色列、瑞典等 25 個國家也同樣出現病例。加拿大與美國分別於 2003 年 5 月及 12 月證實有病例發生。美國於 2005 年檢出首例 BSE , 2006 年檢出第 2 例, 2012 年 4 月復檢出 1 例,因為發現 BSE 而造成的財務損失主要來自牛肉輸出的下降,喪失每年約 30 億美元的牛肉輸出市場。加拿大迄今已發現 20 個病例(包含美國 2003 年檢出 1 例加拿大進口牛隻病例),於 2006 年 1 月所證實的第 4 例狂牛病病例,據調查該病牛為 2000 年出生,而加拿大於 1997 年即已施行飼料禁令( feed ban ),為何在禁令實施 3 年後出生的牛仍感染本病,引起多方關注。又瑞典為歐盟評定其 BSE 地理風險( Geographical Risk of 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GRB )為第二級,即未必發生但不排除( unlikely but not excluded ),但亦於 2006 年 3 月 4 日證實發生第一例的狂牛病病例。也因此突顯防範本病之各項政策與措施,除需檢視其是否完備,其落實度更值得重視。雖然目前已有證據證實人類 vCJD 的病原與牛隻的 BSE 病原是相同的,但是針對確切含有致病原的牛肉食品是如何感染到人類,目前尚未有定論。不過,利用目前的生物分析技術( bioassays ),將 BSE 致病原經餵食實驗證實,已經在實驗鼠之大腦、脊髓、視網膜,淋巴組織、背部根神經節(位於背側脊椎附近的神經組織)、迴腸遠端和牛的骨髓中都可以檢測到 BSE 病原的存在。除牛之外,綿羊是對經由餵食 BSE 致病原實驗最敏感的動物。因此,在各地方的綿羊和山羊當曾經暴露在 BSE 致病原污染的食物後,其帶有 BSE 致病原的潛在風險便會持續存在於羊群中,就算遭污染的食物或是其他致病因子已被移除,但是在羊群中 BSE 病原仍有可能以未被證實的方式持續感染,例如以哺乳方式傳染等,都是 BSE 致病原傳播與存在的危險因子。 1999 年 12 月, OIE 表報告,鼓勵各國重視與處理和 BSE 致病原有關的綿羊及山羊的風險評估。 2000 年 8 月英國調查了國內的綿羊農場,該報告數據顯示在羊群中 BSE 致病原並未如牛隻般的高風險。目前一般人類常見食物中,牛肉及牛肉相關製品是理論上 BSE 致病原傳播最重要的媒介。我國為了防範本病入侵,確保國民健康及畜牧產業之永續發展,也有一些具體的相關防範措施,包括:(一)加強檢疫:公告疫區並禁止該疫區相關動物及其產品進口(包括牛、羊、肉骨粉、肉粉、骨粉、禽肉粉、血粉、動物飼料用油脂、動物飼料用油渣、牛羊之胚、血清等),並防杜疫區產品經非疫區轉口輸入。(二)加強防範走私:積極查緝走私動物及其產品、加強機場及港口臨場檢疫驗證工作、設置檢舉走私專線及檢舉信箱、銷毀走私進口之動物及其產品。(三)加強國內監測工作之執行:依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之監測方法,派員赴國外研習診斷技術,建立本病標準診斷流程與實驗室診斷技術,包括組織病理學診斷、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西方免疫墨點法及酵素連結免疫吸附分析法等,並自 1998 年起持續進行本病之監控計畫,針對國內 2 歲以上有神經症狀、高齡淘汰、衰弱病死等牛隻進行監測,至 2011 年為止共檢查 7,138 頭,檢查結果皆為陰性,可證實我國仍為該病之非疫國。(四)加強反芻獸飼料之使用管制及其宣導:禁止反芻動物殘體所製之肉骨粉使用至反芻動物配合飼料,禁止反芻動物餵飼動物性來源之肉骨粉、肉粉、骨粉、血粉及禽肉粉,並禁止使用疫區國家反芻動物來源原料製造動物用生物藥品,並加強相關之教育宣導。

  要降低經由食物感染到 vCJD 的風險,到歐洲旅遊或是其他 BSE 疫區,首先要避免食用來歷不明牛肉及相關製品或是選擇由非疫區進口的牛肉食品,例如選用去骨牛肉等,都可以有效的減低經由食物感染到 BSE 致病原的風險。有了這些 BSE 致病原與食品衛生的基本概念,並小心的選食牛肉製品,便不需要過度擔心 BSE 致病原的感染與危險。至於牛奶與相關的食品至今為止尚未被證實有 BSE 致病原存在與傳播風險,因此 OIE 於 2006 年修訂之陸生動物衛生法典中,敘明牛奶與相關奶製品可以放心食用,去骨牛肉亦不需受非疫國之限制,國際間可自由貿易。有關經由食品感染 vCJD 的風險,未來各國際相關組織仍會依據最新掌握研究資訊進行風險建議之修訂。

  普利昂疾病之發現顛覆傳統生命繁衍所依循之孟德爾定律,一個僅由 142 個胺基酸組成之蛋白質小粒子,不具核酸但卻能繁衍下一代具增殖及感染力,此可怕的小東西其致病性之產生居然是緣由正常組織所擁有之細胞表面蛋白質,些微立體結構之改變所造成,此異構後之變種蛋白質 PrP Sc 居然無法用一般處理傳染性病原之方法將其消滅,許多實驗直接或間接證明攝入高濃度 PrP Sc ,會導致人類或動物感染 TSEs ,而經由醫療行為感染 TSEs 更是需正視之問題。綜論之,狂牛症的起因似乎與人類違反自然法則有關,人類為了一己之私,以動物性飼料餵食原本只吃草的牛隻所造成的。這也引發人們對另一項科技產物基因改造( genetically modified )食品安全性的關注。往後食品安全將會成為已開發國家政府的關注焦點。另外,從統計資料顯示,雖然感染狂牛症的牛隻數量近幾年已經減少,但其他種類的動物之病例數目卻持續增加。一旦其他的食用動物也爆發類似疫情,恐會造成新的衝擊。

  TSEs 之病原對傳統標準之消毒方法具有相當的抵抗力,完全有效的消毒方法有: 132 ℃ 滅菌 4.5 小時之高壓滅菌、 1M NaOH 浸泡合併 121 ℃ 滅菌 90 分鐘,以及 20,000 ppm 次氯酸鈉溶液浸泡 1 小時等。這些方法即使應用於屠宰器具的消毒都十分困難,遑論要將其應用於供人食用的畜產品上。另有學者研究發現,若單獨使用加熱方式,欲將含搔癢症病原的動物腦組織內的 PrP Sc 去活性的溫度接近 600 °C ,遠超過一般烹煮食物的溫度條件 。因此要避免感染 TSEs 最好的辦法還是在源頭的管控。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2-01-18:12,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