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農村再生-從培根計畫開始

水保局 王智緯

  夕陽方在田野地平線的那一端落下,耕耘機噠噠的運轉聲隨著沒入昏黃的暮色裡,田埂上提著空便當盒準備回家的老農夫啍著只有自己明白的小調。街上行人三三兩兩,幾個才放學的學生站在公車站牌旁的雜貨店口挑選零嘴,當然也沒忘了媽媽交代的醬油跟雞蛋。散落在山腳下的小屋裡不約而同傳出鏘鏘的炒菜聲,在聽似相同的節奏中,伴隨著各家獨一無二的香氣,陳媽媽好甜鹹、王太太重麻辣、趙嬤嬤焢肉最有名,空氣裡氣味交雜,卻條條分明,數得出的盡是媽媽的愛心。

  廟口的擴音喇叭不知被什麼人開啟,嗶嗶高鳴了兩聲,好似播放中的 DVD 被按下暫停鍵,庄裡每個人的動作驟然停止,只是豎起雙耳。「村長室報告、村長室報告,今天晚上七點鐘在活動中心,有水保局培根計畫的老師要來給我們上課,有報名參加的鄉親記得要來參加!謝謝!」數不清自己連任第幾次的老村長熟練的提醒村民別忘了稍後的課程,口吻親切又和緩,任誰也聽不出他才剛結束田裡一天的工作,在這場廣播完後,還得趕著騎腳踏車回家更衣吃飯。

  村長的擴音聲一畢,小村莊又重啟了播放鍵,只是好像瞬時快轉了些,鍋與鏟的敲擊越發頻繁,炊煙的流動追上了夜啼的暗光鳥,嚇得牠哇哇急鳴著,好像牠也急得火燒屁股一般。預定的菜單也突然有了變化,本來的白菜滷成了炒白菜,說好的焢肉成了白切,趙嬤嬤說:「時間不夠了!簡單吃就好!」趙伯伯摸摸鼻子,把白飯和了菜湯,大口大口扒進嘴裡。

  也有人不急著吃飯,杵在鏡子前慎重其事的挑選服裝,是正式點好?還是輕鬆點好?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為了要上臺介紹老師而在穿著上左右為難;待會要在課堂上做社區資源調查心得分享的理事長夫人,則是緊張得食不下嚥,嘴裡含糊叨唸的都是昨晚挖空心思寫出來的心得草稿。

  六點不到,活動中心的門被打開了。出現兩個人的身影,他們抱著海報紙、揹著筆記型電腦、投影機,再拎著投影布幕,空出來的最後一支胳臂上還掛著兩盒便當。摸著黑找到電燈開關,點亮了活動中心,接著快速的布置起教室,確認所有的教具都在定位上,這才趕緊找了個位子用起餐來!他們是培根課程的輔導員,平時主要協助社區做課程安排與聯繫工作,在課程上就是授課講師的幫手,等同是助教一樣的角色。

  不一會,又來了一個人在門口探頭探腦的,原來是這堂課程的授課講師。要做好培根計畫的老師,除了得跟農村居民打成一片之外,還要有一身過人的駕駛技巧跟認路找路的本領,培根計畫服務的社區,從山區到海濱、從郊區到鄉野,可能是地圖上沒有路的地方,或是道路常常因災害中斷的所在,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漆黑產業道路上開車,應該是所有培根講師共同的經驗。

  輔導員上前招呼講師一起用餐,才知道老師怕時間不夠,在開車來的路上買了便利商店的飯團囫圇吞棗就當做一餐了。到齊的三人圍成了一桌,邊吃邊討論起等一下的課程內容及社區的情形,做最後的調整跟準備。

  「老師好!」學員中最早到的是村長,手裡牽著阿孫,跟講師、輔導員熱情的打招呼。講師跟村長握完手,才要聊點前回上課的感想,其他的學員就陸陸續續魚貫進入活動中心,個個都是興高采烈的,一個來拉著講師的左手,一個去搭著輔導員的右肩,就像是跟隔壁鄰居相約去吃喜酒一樣親近。七點整,教室裡鬧哄哄的,那裡一群談到誰的外孫結婚,這裡講讓小孩功課進步妙招,整個庄的消息迅速的在空間裡傳遞著,這兒就是個實體的社群網站,靠著情感把所有的人鏈結在一起。

  穿西裝打領帶的理事長拿著麥克風,先是咳了兩聲,等學員們交談的聲音漸歇,才開口介紹講師,簡單的幾句客套,再加上他感謝社區居民支持的肺腑之言,課堂的開場毫不比大型頒獎典禮遜色,如能請上媽媽教室的姊妹們來上一支熱舞,說不定還能更勝一籌。

  講師從理事長手中接過麥克風,他不急著打開簡報講述課程,反倒是帶動學員玩起報數的遊戲。老師從學員裡挑出 30 個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然後要他們各自站在位子上閉上眼從 1 開始報數,如果有兩個人同時喊出一個數字,或隔了 3 秒沒人接著報數,那就得再從新開始。

  「這怎麼可能啦?」多次失敗之後,開始有人抱怨了。講師試著提醒參加的學員,雖然這只是簡單的報數,但你們有沒有注意到、試著聽聽其他伙伴都是在哪個數字報數?而你適合在什麼數字去報數。其實這就像是社區這個大家庭一樣,在形成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要嘗試著去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逐漸建立默契分工合作。

  所有的學員恍然大悟,開始靜下心來仔細聆聽彼此的報數聲,在不能言語交談的情況下更是要用心體會,很快的每個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完成遊戲。「社區剛剛才開始推動農村再生,所有人對於社區未來的發展都有各自的想像,所以在推動的過程中,難免會意見相左甚至產生衝突,這就像是同時報數的人,如果沒有辦法相互溝通化解歧見,最後就會導致社區四分五裂,成為一盤散沙。」講師針對學員遊戲的過程進行分析。

  理事長夫人親身參與遊戲之後似有領悟的舉手發言:「那活動裡都沒有開口報數的人,是不是就像社區中默默付出沒有聲音的志工,雖然沒有意見,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份子。」講師回以微笑認同,學員則給夫人熱烈掌聲鼓勵。這堂課好像還沒開始,實際上已經教給社區居民凝聚共識化解岐見的基本法則了--肯定團體中每個參與者的價值。

  透過報數活動的催化,所有學員懈下了對上課這檔事的防備心態,之後三小時的課程,咻的一下就過去了,結尾的心得發表,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中,大家居然搶著發言,本來對分享心得緊張要命的理事長夫人還硬是要講師延後下課時間,讓她把感想好好的抒發一番才肯罷休。

  誰知道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不同的課程、不同的講師,還會再帶給社區居民什麼樣的想法?累積成什麼樣的變化?改變農村的人心,激發居民的創意,不斷將夢想提出來討論、撞擊再重組,最後由社區共同擘畫出屬於自己的農村再生計畫,並且逐步實現未來的願景,這一連串從做夢、逐夢到實踐夢的歷程或許就是培根計畫的全貌。

  而且這並不只是一個農村社區參與農村再生培根計畫所發生的情節,事實上,自農村再生條例在 99 年 8 月公布施行以來,全國已經有超過 2,000 個農村社區參與培根計畫,不論白天還是黑夜、平時還是假日,有無數相似的劇情在全國各地的農村不斷上演,這同時也代表著有無數的美好夢想正在逐漸成形。

  在彰化縣芬園鄉進芬社區,一群培根計畫核心班的學員,為了改善社區入口處的環境,構思要以社區內家戶廢棄的陶甕為素材,在活動中心的牆面上拼貼出具有社區精神的生命樹。學員們在挨家挨戶收集陶甕的過程中,不明就理的居民還以戲謔口吻調侃他們:「原來農村再生是在做資源回收喔?」但是學員們並沒有因此而氣餒,反而號召更多村民一起共襄盛舉。看著社區居民不分男女老幼人手一塊甕片,將自己對社區的心意牢牢嵌入牆面,一株名為進芬的樹苗,在眾人心血的灌溉下,不斷向上成長變成了大樹。「這可是我貼的呢!」過去不認同的居民現在也指著大樹開心的向友人介紹著。參與培根計畫的學員有感而發的說:「過去,從來沒想過我們可以做到;現在,我們有信心走農村再生這條路了。」

  花蓮縣光復鄉南富社區的太巴塱青年林清福( Yofo .丫讓)又有不同體會。清福原來是位職業軍人,退伍之後選擇回鄉照顧父母,卻很意外的發現,部落裡的兄弟姊妹們有不少人都在參加農村再生培根計畫的培訓,出於好奇心和看熱鬧的心態也跟著報名參加。第一次上課的時候,看到族人熱烈的討論著部落裡的各種議題,時而嚴肅、時而歡笑,還能聽到熟悉的母語交雜在談話之間,剎時一股感動湧上心頭,不禁熱淚盈眶。「從小在花蓮長大,看慣好山好水,現在才發現故鄉最美的風景,其實是人。培根計畫不僅僅是課程,也給了部落族人一個凝聚彼此的機會,我所看到的就是家的感覺。現在,我回家了,就不再離開!」清福滿臉幸福的說著。現在的清福,不但積極投入部落工作,還鼓勵更多年青人一同加入,繼續收集部落裡感動的故事。

  除了他們,還有好多好多實際的案例就發生在你我周圍,培根計畫以潛移默化的姿態,悄悄的轉化了臺灣農村,或許改變沒有那麼劇烈,不似雄偉的建設、高聳的建築,令人一眼震憾。但如果能不時回頭看看,細細感受,不難發現,培根正溫柔卻又輕快的在農村之間擴散開來,而美好的小小幸福也在各個角落不斷發生。

  美好,從培根開始。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真實的體會,經得起反覆驗證,只要農村的居民願意放開心胸,先把「沒時間」的藉口丟掉,再收拾起「事不關己」的冷漠,鼓起勇氣,相招一起來參加,就能站在邁向美好的起跑點上。參與培根永遠不嫌晚,不管是第 3,000 個還是第 4,000 個報名的農村,培根的幸福一直都在。

彰化縣芬園鄉進芳社區在培根計畫的核心班實作課程裡,成功凝聚社區老少的心,完成的不只是一面創意拼貼牆,而是一株改變人心的再生樹

  彰化縣芬園鄉進芳社區在培根計畫的核心班實作課程裡,成功凝聚社區老少的心,完成的不只是一面創意拼貼牆,而是一株改變人心的再生樹

以社區模擬經營遊戲讓學員了解農村再生的操作過程

以社區模擬經營遊戲讓學員了解農村再生的操作過程

花蓮縣光復鄉南富社區參與培根計畫,吸引青年回鄉築夢,為部落注入新活力

花蓮縣光復鄉南富社區參與培根計畫,吸引青年回鄉築夢,為部落注入新活力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2-03-20:10,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