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農民組織新貌-農田水利會之功能及展望

農水處 李耀旭

前言

  農田水利會是我國唯一具有公法人地位之農民團體,並以秉承政府推行農田水利事業為宗旨。目前共設有 17 個農田水利會,灌溉地面積總計達 37 萬餘公頃,會員人數約為 145 萬餘人。農田水利會設會長 1 人,由該會之全體會員直接票選產生,任期 4 年,連選得連任 1 次。

農田水利會之功能與任務

  農田水利會之功能為推行農田水利事業,維護管理灌溉排水圳路,提供穩定之灌溉水源,建構優質的農業生產環境,使農業經營免受旱、澇威脅。農田水利會之重要任務如下:

一 . 農業水資源之調配及灌溉管理

  經由農田水利會工作站、水利小組及班長綿密之人力組織,及完善之灌溉制度,提升農業水資源之用水效率。為使農田水利會之資產及資源發揮更大經濟效益,擴大對農民及社會之服務與貢獻,遇有乾旱時期,積極調配農業用水支援民生及工業用水,充分發揮水資源效益。建構灌溉水質監測網,確保農業用水品質及農作物衛生安全。推廣節水旱作灌溉,配合調節產期,提升農業競爭力。同時,推廣水田生態環境保護及地下水涵養補注,以為農業之永續發展。

二 . 興修建農田水利灌溉排水渠道及構造物

  農田水利灌排系統功能正常運作之關鍵,在於農田水利相關設施之興建與改善。政府每年籌編經費,支援農田水利會逐年興修建農田水利灌溉排水渠道及構造物,以提高農業用水之利用效率。

三 . 辦理農地重劃

  農地重劃係改善農場結構、擴大農場經營規模、便利機械操作、促進生產及營農環境改善之有效措施,除辦理土地重新規劃交換分合、地籍整理外,並辦理改善灌溉排水及配置農路等設施,重劃後之農地坵塊,以能直接灌溉、排水及臨路為原則,農路設計等級區分為聯貫村落或區域外縣、鄉(鎮、市)道路之幹線農路(寬 7 公尺)、連接縱向農路與橫向農路之主要農路(寬 6 公尺)及臨接各坵塊短邊之田間農路(寬 4 公尺)。農地重劃對農業發展、農業經營、農村發展、農民福祉均具有正面效益。

未來展望

  農田水利會每年營運的農業用水約占全國總用水量的 62% ,未來各農田水利會應持續投資現代化灌溉管理系統與技術,調整農產業結構與推動節水措施,提升農業用水之利用效率,確保糧食安全;逐步推動灌排分離政策,加強水污染源管制與輔導,強化灌溉水質預警機制,確保農產品生產安全。

  農田水利會維護管理之農田水利灌溉排水渠道總長度約 7 萬公里,遍布農村各地,除了灌溉排水功能外,蜿蜒縱橫的渠道,構成農村特有的景觀及孕育生物多樣性的優良環境。農田水利會擁有龐大的土地、人力、技術、設施及水資源,應有能力在農田水利相關事業,與維護環境的永續發展等面向做出重大的貢獻。

  農業水資源及農業土地所具備生產、生活及生態之「三生功能」,其創造之效益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及我國加入 WTO 後而有所轉變,諸如:水稻期作面積遽減衝擊生態及生活環境、水資源開發緩不濟急而不得不調用農業用水、產業廢污水排入灌排渠道污染灌溉水源,導致不符灌溉用水水質標準等。農田水利會未來亟需持續戮力推動之業務歸納如下:

一 . 農業水資源之調配及灌溉管理

(一)加強農田水利三生功能,創造農業永續經營願景

  落實農業三生之用水政策,持續發揮並提升水稻田對環境保育之功能,兼顧水土資源永續利用之保育目標。農田水利會應維持現有農業水權,並積極維護既有水源之取水、蓄水設施,有效掌控水量及保護水質,加強更新改善老舊農田水利設施,建立有效活用農業用水機制與現代化管理技術,提升用水效率及效益。

  於豐水期,善用水田及既有灌溉輸水系統,推廣水田生態環境維護及保育,促進水循環,提升蓄水調洪及補注地下水功能。於亢旱期,推廣節水措施,減低農業用水缺水損害,並活用有限之水資源,適時支援民生用水及工業用水,共度缺水難關,創造水資源之總體效益。

(二)健全灌溉管理制度,提升農田水利配水營運技術

  灌溉用水因具生產、生態及生活等三生水源功能,平水年時應以正常灌溉需水量 132.61 億立方公尺為計畫目標量,兼顧生產、生態及生活等三生功能,經常加強設施維護及更新改善,普設量水設施精準量水,維護水源水量及水質,儘量多用河川逕流水,節約水庫用水。

  灌溉用水策略,於豐水期與枯水期分別採取不同策略,豐水期,河川灌溉水源不虞缺乏其他標的亦不缺水時,可採充分灌溉以兼顧水田生態環境維護;甚至利用休耕水田蓄水補注涵養地下水。於乾旱期,因可供水源有限,則需加強灌溉管理、實行輪流灌溉等節水措施,以因應乾旱用水之不足。如需因應民生用水、工業用水之調配,通常係發生在乾旱時,農業本身亦是在用水不足狀態,因而不得不採休耕或轉種少耗用水之旱作方式,以減少灌溉面積,暫時犧牲農業生產來節水支援。為因應未來精緻農業需求,對於旱作灌溉,考量水源之取得不易,則採行省水之噴灌、滴灌方式。

(三)應用農業科技新知,推動旱作灌溉與現代化管理

  未來水稻田轉為旱作之面積將逐漸擴大,旱地旱作集約栽培面積亦逐漸增加。未來管路灌溉發展趨勢,為朝多目標自動化灌溉系統方向發展,結合噴施灌溉水、噴藥及施肥作業之多目標利用功能,並以自動化灌溉設備,使管路灌溉能依適時、適量原則,充分提供作物所需水分及肥分。

  進一步推動結合灌溉管理、地理、地籍、水文等資訊之自動化系統,將水文監測資料透過地理資訊平台之水文監測網站即時發布。水文監視與灌溉管理不再侷限於機房內,而能隨時隨地經由網際網路觀測管理。新增遠端操控攝影功能,使各會於水文監控結合全球網際網路之基本系統架構更趨完整。

(四)加強農田水利灌溉水質監測管理,維護農業生產環境

  灌溉水質管理維護工作,涉及層面相當廣泛,近年來農委會、環保單位、水利單位、農田水利會及縣市政府等相關單位,均持續推動水污染防治與管理工作,以維護農民及農產品消費者的權益,落實維護農民權益的核心價值。

(五)建立農業用水調配有償移用制度,活用農業水資源

  新水資源開發不易,對農業用水形成「競爭使用」之壓力,政府遂常要求農業灌溉用水支援民生及工業用水。水資源使用,具有時間及地區之特性,在民生用水、工業用水不敷使用而須農業用水扮演救援或備援用水角色時,應先由需調用水者提出需水之時間、地點及水量之條件,再由農田水利會研議配合。農田水利會當主動運用其豐富之水管理技術、灌溉系統及現代化管理設備,詳細瞭解水文動態情況後作總合調整,調度其水庫、埤塘、河川、地下水等水源,並由農糧主管機關協調農民配合適時採取轉作或部分停灌休耕措施,以節餘灌溉用水,期使農業三生功能之損害降至最低,並有助於減低補償費支出,發揮互助互補功能。

(六)加強運用區域多目標之替代水資源,減緩水匱乏衝擊

  未來各標的用水之間,可建立夥伴關係,合作增闢新水資源。農田水利會運用灌溉管理知識及技術,平時即採節水策略措施,優先使用河川水源,提升降雨量之有效利用率及河川水源之利用率,可減少由水庫供應之水量,將節省之水量寄存水庫,備為缺水時調整支援其他標的用水之需。

二 . 加強農田水利建設

(一)加速農田水利設施更新改善,維護灌溉排水系統功能

  農田水利設施除提供農田灌溉排水、減低旱澇災害等功能外,尚具有穩定糧食生產、強化生態環境保育、改善農村生活品質之效益,與農業發展及農民福祉之關係密不可分,為農業永續經營不可缺少之重要一環。持續推動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提升農田水利設施之取水、蓄水、輸配水及排水效能,減少農業用水輸送滲漏,有助於國家整體水資源之運籌及有效利用。

(二)賡續推動農地重劃及早期農地重劃區農水路更新改善

  農地重劃推動方式,以農村發展為導向,以農民需要為優先,與農村社區土地重劃若場域相鄰者,將配合辦理先期規劃作業,有助於村里聯絡道路、農路、灌溉排水路及公共集散設施等整體規劃與設計,並結合當地產業文化及生態、生活特殊環境,塑造當地之生產、生態及生活特色,以促進當地農村之發展。

(三)提升農田水利工程規劃設計技術,落實工程品質管理

  運用現代化資訊科技,整合農田水利工程規劃、設計、招標、施工管理作業,建構共同資料庫、電子化流程、網際網路化之工程資訊運籌管理平台。透過地理資訊系統、決策支援系統提供農委會及農田水利會管理所需之資訊,提升工程技術水準,推動農田水利會工程管理作業資訊化、標準化、制度化,並加強品質管理之督導。

(四)推動農田水利設施生態工程,發揮農田水利三生功能

  賡續推動農田水利會生態試辦工程,建立農田水利生態工程效益評估模式,加強本土化生態工程技術及材料之研發,編製生態工法技術規範及標準圖籍,以利加速農田水利工程全面推動生態化。在設施構建過程中,考量營造農田水利設施之親水空間及美麗的水環境,善用既有農田灌溉埤池、圳路及水資源,在水邊空間加以綠化、美化,創造休閒遊憩之親水空間及優質水環境景觀,強化農田水利建設在農村觀光方面之附加價值,發揮農業生產、生活、生態之三生功能。

大屯圳改善工程,多孔性生態混凝土材料示範水路(北基農田水利會提供)

大屯圳改善工程,多孔性生態混凝土材料示範水路(北基 農田水利會提供)

宜蘭農田水利會柯林湧泉圳路改善工程

宜蘭農田水利會柯林湧泉圳路改善工程

 隆恩圳渠首工災害復建, 沿岸設置導水路及護岸保護工,灌溉區 514 公頃, 嘉惠中埔地區上千農民會員生計及活化農地使用,節省抽水電費及維修成本(嘉南農田水利會提供)

  隆恩圳渠首工災害復建, 沿岸設置導水路及護岸保護工,灌溉區 514 公頃, 嘉惠中埔地區上千農民會員生計及活化農地使用,節省抽水電費及維修成本(嘉南農田水利會提供)

關山大圳 4 支線改善工程,除 基於圳路安全、灌溉功能及維護管理需求外,並接納地方建議,配合鄰近花海、社區營造及農村再生辦理農田水利設施更新改善及綠美化 (臺東農田水利會提供)

  關山大圳 4 支線改善工程,除 基於圳路安全、灌溉功能及維護管理需求外,並接納地方建議,配合鄰近花海、社區營造及農村再生辦理農田水利設施更新改善及綠美化 (臺東農田水利會提供)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2-04-18:12,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