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因應氣侯變遷-海洋漁業的衝擊與調適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 李明安 呂學榮

 

  近二十餘年來人類業已開始意識氣候變遷的嚴重性,並藉由各種科技與技術加速對氣候變遷的瞭解,我國亦不例外。氣候變遷對臺灣漁業的影響主要來自環境的長期變遷與短期變異,在此就稱它為「漸變」與「突變」。「漸變」最重要的就是海溫逐漸上升,臺灣周邊水域表水溫自 1980 年代至今平均已上升超過 0.7 ℃。「突變」就是短時間的極大變化,在「漸變」的過程中,發生極端天候如寒潮、強降雨的頻度大幅增加。

  「漸變」對漁業造成的影響是緩進、長遠的,臺灣周邊海域是海洋暖化的熱區之一,周邊主要海流黑潮、大陸沿岸流、南海海流勢力消長,造成周邊水溫上升速率是世界平均的兩倍。海洋環境「漸變」的結果,導致東黃海南下臺灣海峽水域產卵及越冬之經濟魚種向北退縮,而黑潮主流、支流及南海海流之暖水性魚種向北擴張。 表 1 整理了一些重要的漁業受影響的情形,包括鰻苗漁業、魩仔魚漁業、鯖鰺大型圍網、巾著網、近海鮪延繩釣、拖網漁業與淺海養殖漁業均帶來不少之衝擊。在長期水溫上升的趨勢下,季節別漁獲量有明顯的改變,冬季型漁獲比例逐年遞減,總漁獲量因而大幅度降低。

  「突變」是暖化現象所造成之極端天候,發生的頻度與幅度均呈增加,造成更強勁的東北季風與更強的颱風降雨,給臺灣海洋生態系、箱網養殖、陸上養殖及淺海養殖帶來很多的災害。 表 2 整理了一些氣候短期變異對漁業造成影響,頻繁的聖嬰 / 反聖嬰週期,使漁產量波動更大,而極端的天候則直接造成養殖業的重創,顯然「突變」的氣候衝擊,對漁業帶來的衝擊更為直接。

  若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的預估,未來臺灣周邊海域的暖化趨勢必然會持續,極端天候將更形嚴重,前述所觀察到的影響恐怕只是前奏而已,未來的衝擊可能會更大更全面,目前雖仍難以確切預估,但以下四點是很可能的情況:

1. 漁場分布的改變及捕獲量降低

  臺灣周邊為水溫上升的熱區,過去 20 年水溫上升的速度高於世界平均 2 倍,臺灣海峽冬季大陸沿岸流的勢力明顯向北退卻了。根據全球變遷中心模擬結果預測,臺灣周邊海域的海表溫在 2055 年將上升 1.2~1.3℃ , 2085 年將上升 2.0~2.5℃ ,可能面臨整體海洋基礎生產力的下降及漁獲潛能( Catch potential )的嚴重減少。

2. 捕獲量變動加劇

  受到過度捕撈、棲地破壞、汙染及溫排水、外來種入侵等人為因素影響,臺灣海洋生物多樣性已遭受破壞。短生命週期、小體型、食物塔下層之魚類成為漁獲主體,使漁業資源面臨氣候變遷衝擊時更形脆弱,漁獲量更容易受到氣候變異左右,漁獲量變動將更加劇烈。

3. 漁撈作業的影響

  漁場位移與資源的變動,使漁業生產成本,海上風暴次數與強度增加,對海上作業安全危害增加,從事漁業工作的危險性增高,漁業生產成本增加,漁民生計或漁業經營陷入困境。

4. 極端天候的直接衝擊

  類似 2008 年的澎湖寒害與 2009 年的莫拉克風災,從冷極端到暖極端,造成生態與漁業的重創,未來可能經常上演。極端天候造成之暴雨、洪泛增加,河口三角洲及沿岸海域的漁業與漁民將首當其衝。再加上未來熱帶風暴強度增加與海平面上升,將導致漁港設施維護成本提高,部分地區甚至必須棄守。

  國際間對溫室氣體的管控,牽涉複雜的經濟利益衝突,成效不彰,未來也難以期待,大氣二氧化碳已經悄悄突破 400 ppm 關卡,氣候變遷已完全不可遏止。如何化氣候危機為轉機,使漁業能繼續扮演維護國家糧食安全與漁民生計之功能,是漁業管理的一項挑戰。困難就在於,對世界各國而言,都是頭一遭,沒有一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以臺灣有限的海岸線南北跨度及地理位置,面對未來氣候變遷的衝擊,是極為不利的。吾人認為,在短期方面或許可以透過一些治標手段獲得緩解,例如:作業方式改變、漁業規模調整、養殖環境改變及技術改良等。但長期而言,還是得透過治本的措施才可能,例如:海洋保護區設置、保護生物多樣性、減輕人為與環境衝擊、健全海洋生態的調適力、加強漁場造成功能、改變漁業經營的型態等方面著手。為確保未來水產品供給的安全,必然也需要相輔相成的境外水產品供給策略。我國遠洋漁業的生產散布於不同緯度的漁場,未來應維持適當的遠洋船數及全球性的布局,有利分散氣候衝擊與氣候風險。

表 1 重要漁業及對象魚種受海溫長期上升的影響

表1 重要漁業及對象魚種受海溫長期上升的影響

表 2 重要漁業受氣候短期變異的衝擊

表 2 重要漁業受氣候短期變異的衝擊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2-06-17:19,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