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農村再生蛻變~共榮社區環境教育場域

水保局臺北分局 謝佳玲.邱月花.朱世文

  一走進新北市三芝區共榮社區入口的聚落,傳統的農村景致一一呈現眼前:水圳、洗衣亭、傳統建築、水車、老樹、水梯田 … 。偶爾,在行走中,無意驚擾到覓食的白鷺鷥,一陣「嘎~嘎~嘎~」匆促的叫聲,從溼地水田展翅揚起,再緩緩降落另一處水田。水窪草叢裡陣陣的蛙鳴此起彼落,伴隨水圳上水車有節奏的轉動音律,好一幅世外桃源美樂地的畫面。

  一個在農村出生、長大的農家子弟,雖長年在外工作數十載,農村純樸自然的田園景觀依然清晰的在腦海裡縈繞,在卸下工作後迫切渴望回到童年生長的田野,讓身心獲得安頓的土地,故鄉的呼喚讓遊子返鄉了。

  豈料,回到家鄉看到的景象是:廢耕農地一片枯黃,保麗龍箱子、瓶瓶罐罐隨處放置;家庭垃圾、廚餘置於戶外惹來野狗野貓覓食,造成環境髒亂,到處顯得雜亂、破敗不堪。記憶中天生麗質的農村景象怎麼變了樣?響徹屋前田野的蛙鳴怎麼沒有了,經常碰到蹬起後腿,從眼前躍過的青蛙,連一隻也沒有再遇過。小時候免費的遊樂場~八連溪,可以游泳、抓蝦、釣魚的水上樂園,也失去原有樣貌;溪岸兩邊枝葉茂密的樹換成水泥牆,溪裡的大石頭、魚、蝦、蟹哪裡去了?這般景象讓回鄉的遊子毅然決然立下心願,有生之年一定要盡全力把失去的東西一樣一樣找回來,恢復農村原有的風格與生命力。

  91 年從教職退休的林義峰老師,開始他的家園美麗再現計畫,他驚覺環境惡化主要原因在於「人」,人和環境息息相關。林老師在想要用什麼方法來喚起居民的記憶,將農村環境惡化所帶來的危機讓社區居民瞭解,期望社區各聚落居民大家一起來改善現在的生活環境。林老師抱著愛鄉愛土的熱烈情操到各聚落拜訪請教,所到之處都碰了一鼻子灰,甚至還被誤解為是欲圖個人利益之作為。被誤解的林老師不改初衷,先從自家周邊環境開始,投入全部心力,將已經失去樣貌的梯田恢復成農田溼地,再植栽在地的物種,營造原生植物、生物一個自然生態的棲息環境。這樣的環境營造有其教育意義,土地生養萬物,萬物皆互連聲息,這是個無法分割的群體,只有群體健壯、良好,個人才能繼續生存。如果連青蛙都不願意留下來的環境,就失去最基本安全的條件,但一個人的力量有限,林老師無法讓社區居民有危機意識,所以期待機緣,讓社區居民對環境不斷惡化程度能有所警覺。

  民國 94 年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到農村舉辦「鄉村人力培訓」教育訓練,林老師覺得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利用教育 喚醒社區居民,體認農村面臨的危機,更 希望 透過 教育獲得更多知識,讓居民能取得共識、認同感,所以挨家挨戶鼓勵社區居民報名參加。也因為這個機緣,社區就此展開一連串的農村教育。教育之後的知識獲得,讓社區居民產生對農村文化的價值觀,再衍生環境資源改善的需求,來提升生活品質。

  共榮社區從民國 94 年到 102 年透過農村培根教育的過程,獲得學習經驗,按部就班踏實的推行在地化、生活化、生態化、多元化的農村再生社區。社區居民共同擬訂農村發展方向:以「人」為基礎,「生產」做核心,「環境保護」行因果,「社會」結善緣, 改善關聯性因子,逐步開闢農村經營新價值。

  共榮社區環境核心價值就是「生命與共的八連溪」,透過教育重新找回八連溪的價值,一條清澈無工業污染,曾經是維繫三芝人生命成長的八連溪,在居民習以為常不懂得珍惜下,讓八連溪變髒、變醜,失去原有面貌。所以找回社區的農村風格與生命力,從水汙染防治的「簡易農村污水淨化池」施作開始。因 農村難以設置 污 水下水道,家庭污水直接排放明溝,再回流至圳路、農田、溪流。家庭洗滌的化學用品,及各類農藥施用等,間接造成化學污染,日積月累對下游水質惡化,同時對社區珍貴的溪流生態更是一大隱憂。

  社區經長久構思,於農村教育實施期間,由居民共同施作一處「簡易農村污水淨化」示範點,並加以推廣解決前述困境。利用空曠地資源,依污水處理原理,施作淨化功能的分隔池,栽植不同的水生植物。一方面利用自然環境與植物做污水淨化再排放,降低大環境汙染;一方面營造社區特色景觀池,提供觀賞與生態棲息環境,創造污水處理多元化價值。

  100 年 6 月 5 日「環境教育法」公布實施後, 為協助農村再生社區創造在地就業機會,吸引青年人回流農村家鄉服務,水土保持局積極協助輔導社區整合社區資源成立環境教育場域,並依環境教育法申請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目前仍在審查中。

  設置環境教育設施場所,是共榮社區推動農村再生過程的階段性願景。期許運用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資源,激勵社區居民環境保護的行動力,凝聚農村再生價值。引導年輕一代,積極自我改造,投入農村經營,開發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生活簡單化的附加價值。並在循循善誘過程,引領正確方向與作為,催化自發性的潛移默化效果。

  對外藉由社會各界的參訪,推廣本地農村轉變過程,並能行銷在地無毒農產品。創造農村多元化經濟,適合居民個別差異的發展。透過寓教於樂的單元,使社會民眾深入瞭解農村,並在交流過程,遊客與居民互相激盪,讓社區居民漸進獲得農村服務業經營知能的成長,進而降低文化差距。社區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並非完全以營利為目的,個人應得之餘,同時建立回饋制度。財務規劃以自給自足為目標,盈餘全部歸為農村合作社發展基金,再由合作社辦理社區福利及興革事項。

  共榮社區依據過去已執行的各類型方案,整理出各式「田莊生活探索」方案, 依主題分為:以農村生活為主體驗的「憨憨生活」、以溪流及水圳環境作為體驗觀察的主體的「水水共榮」、以關切三芝地區歷史人文地景為構想的「戀戀三芝」,以及分享生態復育成果經驗的「生生不息」,另外還有假日期間提供給散客遊客的有機市集活動「農夫市集」等, 提供想瞭解農村生活機關學校、民間團體預約參訪。

以下簡述共榮社區環境教育體驗活動,歡迎機關團體、各級學校及民間團體共同參與環境教育課程:

環境教育活動 1 :水水共榮~水資源

  社區居民自從參與農村再生的培根教育後,找到社區環境的核心價值-就是八連溪,大家從溪流生態調查結果,重新愛上八連溪,開始做溪流生態維護。

  認識八連溪,可以體驗社區早期先民開墾的篳路藍縷,緬懷思古之幽情;水圳的踏查,體驗農村的文化、生活、生態的豐富; 「簡易農村污水淨化」工程,一起認識生態工廠的成員 ,如何將水變乾淨了。認識八連溪,民眾會瞭解、認同社區居民對水資源維護的用心,大家一起來愛臺灣的所有溪流。

環境教育活動 2 :阿公的菜園

  社區在農村教育過程中逐步改善農村經營方式,期望能搭配農村生態環境風格,引導社會民眾漫遊駐足,採購新鮮農產品,設置「有機農夫市集」,提供農民銷售在地無毒農產品,停止以農藥破壞土地,提供消費者健康無慮的有機食材,對土地的愛惜與保護;一方面能讓社會民眾親身目睹產地生產情形,增加消費信心;另一方面與非無毒農產品做區隔,取信社會,同時激發更多居民對土地友善管理方式,提升小農的經濟價值,逐步實現可以在地謀生的願景。

  有機菜園提供民眾學習如何整地、播種,藉由實地操作栽種,不使用農藥、不施化學肥料,只要用心,用友善的態度對待土地,更能體會食物來之不易,產生節能減碳與環境保護的價值觀。

環境教育活動 3 :阿媽的青草店

  社區農地在多年前原生植物物種豐富,老一輩居民採集野菜作為食用或藥用,是日常生活所需。後因農田受強勢外來物種福壽螺入侵以來,直接與間接侵害本地物種,天敵系統產生偏廢效應,大環境生態失衡。農地轉作季節性的濕、旱地經濟作物,運用大量農藥克服病蟲害。同時作物農地周邊,頻繁使用除草劑抑制雜草管理。如此固定管理耕作模式,經年累月複式循環,除了造成土地污染之外,也加速物種不斷消失。農村教育之後居民改變傳統農地管理方式,積極行動復育工作,營造保育與經濟共生,開創生態產業化價值。

  藥用植物的認識,不是如何食用,不是認識它的藥效如何,是讓民眾體會先人累積生活的智慧,認識植物生長環境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環境教育活動 4 :暗夜歌手

  社區居民從對生態環境的復育與維護做起,營造生物棲息的場所,當環境營造完成,牠們就找到熟悉的路回來了,消失的生物一一復原。

  入夜後,水田畔、水圳邊、穗花棋盤腳樹上,蓮花葉上,赤蛙、樹蟾、樹蛙們個個鼓動喉嚨,吹起泡泡大唱情歌,熱鬧極了。田莊生活探索越夜越美麗,除了賞青蛙之外,國寶級的名花-穗花棋盤腳施放煙火歡迎您,夜蛾也會邀您翩翩起舞一番。當然還有更多驚奇等待您發現。

  共榮社區環境教育園區從民國 94 年參與農村培根教育時就開始設定, 96 年開始免費提供社會大眾交流、學校機關團體教學體驗,社區居民開始參與生態環境學術研究,主動自我學習增加專業知識,在帶領民眾解說時獲得肯定,無形中增加社區居民的榮譽感與自信心。環境教育從社區出發,激勵社區居民愛鄉愛土地,再將這份情傳達給社會大眾,引導民眾熱愛臺灣每一寸土地,以生長在臺灣為最幸福。

為防治 農村家庭污水,社區推廣設置 簡易污水淨化池

為防治 農村家庭污水,社區推廣設置 簡易污水淨化池

環境教育活動 阿公的菜園: 藉由實地操作有機無毒生產,引導民眾力行友善消費及環境保護之重要性

環境教育活動 阿公的菜園: 藉由實地操作有機無毒生產,引導民眾力行友善消費及環境保護之重要性

臺灣原生國寶級植物穗花棋盤腳正放著煙火歡迎您

臺灣原生國寶級植物穗花棋盤腳正放著煙火歡迎您

一年四季都可聽到發出像拉肚子般叫聲的拉都希氏赤蛙

一年四季都可聽到發出像拉肚子般叫聲的拉都希氏赤蛙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2-06-18:1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