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蕨王國,古老綠生命

林務局 黃子銘

  蕨類是個古老的家族,追溯到三、四億年前恐龍時代蓬勃發展,當時的森林是由它們組成的,風光一時,得以見證大自然的滄海桑田。其後它們的祖先必須適應地球環境的大變遷,演變至今,蕨類成員個體差異很大、多樣性高,有高大直立型、短小直立型、亦有匍匐型,在自然界各顯身手。

  種子植物尚未出現前,蕨類曾經是陸生植物的主角,蕨類植物體內比苔蘚類植物多了維管束來協助運輸水分並支撐植物體,因此蕨類能夠長得較為高大,當時森林的樹冠層以及底層,都由蕨類植物占據。直至二億年前種子植物出現,蕨類的競爭力不如種子植物,才逐漸退居森林底部,高大的樹狀蕨類,只剩桫欏這一科,我們也只能從僅存的筆筒樹等,窺探四億年前的風貌了,而這片繁盛的蕨類森林被埋入地層後,長期高熱受壓而炭化,更形成了豐富的「煤炭」資源。

  蕨類植物不開花也不結果,以孢子來繁殖後代,一般看到的則是具根、莖及葉的孢子體,屬於無性生殖世代,在陰溼環境下﹐孢子會萌發﹐生長成細小、綠色、呈心形的配子體,以水為媒,進行有性生殖世代,產生的受精卵發育成孢子體,如此孢子體與配子體輪替變化,稱為世代交替。

  每年春季,大約在四月期間,太平山森林遊樂區蹦蹦車軌道兩旁就會出現大規模的「裏白」,頂著二叉捲旋羽片狀新芽,呈 Y 字型,如同成群綠色「小外星人」的天線,爭相接收人間春天的訊息。「裏白」,浪漫地與古詩人的名字發音相同,也有久遠的歷史,卻是具侵略能力的蕨類植物。

  在滿月圓森林遊樂區的小徑上走著,有沒有發現在路旁岩石上或是樹幹上舖著一層看起來柔軟透綠的天然地毯?仔細一看,這層地毯是由一把把小巧可愛的團扇組成,這是膜蕨科假脈蕨屬的「團扇蕨」,不過因為常與苔蘚混生,而且它們就像苔蘚一樣的輕薄短小,形態頗為相似,沒有仔細觀察或是你根本不認識它的話,很容易誤會它是苔蘚植物。

  在八仙山森林遊樂區步道的岩石邊,若發現一叢像松樹的葉子,不過卻有一顆顆的小珠子鑲在枝條上,別弄錯,那可是在臺灣分布範圍廣泛,卻不易見到的「松葉蕨」。松葉蕨有個有趣的現象,它的根莖裏頭有著許多微小的生物-真菌,這些真菌可以協助植物的根部吸收水分及少量營養元素,它自己則是從寄主的細胞裏取得碳水化合物及多種維他命,這樣的共生關係對雙方都有利,稱為互利共生。

  「海金沙」則是墾丁森林遊樂區很容易見到的蕨類,《本草綱目》對其孢子的描述:「色黃如細沙也,謂之海者,神異之也」,因而得名。海金沙更被稱作「葉子最長的植物」,其莖橫走於地層,葉子從地中的莖冒出蔓生,無限制的生長,遇到植物枝葉就纏繞攀爬,往往一長就可達好幾公尺長度。

  臺灣素有「蕨類王國」之稱,福爾摩沙小島上擁有古老蕨類,還有許多來自熱帶至寒帶、以及特有的種類。全世界各大類的蕨類植物,臺灣可說是得天獨厚的幾乎都可見;臺灣蕨類約有六百餘種,其中特有種約 60 種,稀有蕨類高達 228 種,約占全部蕨類種數的 36.0% ,這個比例算是非常高的。臺灣不僅資源豐富,單位面積的蕨類種數密度高居世界之冠,許多種類的數量也相當可觀,臺灣的蕨類數量豐富也曾衍生一則趣事,臺灣的筆筒樹數量相當多,但對外國人來說卻相當稀有,甚至是被列為保育植物,因早年曾大量外銷筆筒樹製品,後來引起許多國外保育組織之關切,甚至是來臺調查筆筒樹是否瀕危,不過調查人員來到臺灣卻發現臺灣的筆筒樹成林,一片譁然。相對地,國外蕨類就沒有這麼豐富,其蕨類植物組成十分貧乏,歐洲大陸只有 152 種,北美地區也只有 406 種而已。因此,蕨類組成的多樣性,也讓臺灣成為研究和欣賞蕨類的天堂。林務局轄屬的各森林遊樂區,為居於臺灣各中、高、低海拔的氣候帶,更是民眾親近及觀賞各種蕨類最好的地點。

  在研究蕨類的科學世界裡,有一特別的指標,稱作蕨類商數( Pteri-doplyteQuotient ),因蕨類大都生長於潮溼環境,故常作為潮溼環境之指標,愈是溫暖潮溼的環境,蕨類植物愈是豐富,其種樹占維管束植物的比率也愈大。因此若是當地蕨類的數量( X )比上種子植物的數量( Y ),與 1 : 25 的比值相乘大於 1 的話,則表示當地為潮溼的環境,比值越大,環境越潮溼;反之,若小於 1 ,則代表該地環境乾燥。很有趣的一門大自然數學課吧,下回有空到戶外走走時,仔細留意身旁的自然環境,動手數數當地的蕨類數量,試試演算這個有趣的數學公式,就能很快的推知當地環境潮溼度。而蕨類除了能當作環境潮溼度的指標外,亦可協助判斷檢視土壤的酸鹼性,例如芒萁常被作為酸性土壤之指標植物,而頂芽狗脊蕨則為鹼性土壤之指標,皆是很重要的環境監測物種。

  蕨類植物長期以來即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餐廳裡常見的美味炒「山蘇」,即是蕨類的一種,又稱山蘇花,因山蘇花於樹幹或樹枝分歧處,整齊且層層交疊排列成一圈,然後葉片一起向外翻,宛如一朵開在樹上的綠色大花,因而得名,又因其外形像極築在樹上的大鳥巢,所以亦稱為「鳥巢羊齒」,又名「鳥巢蕨」,為最普遍且公認的名字,另因其葉片寬而長,且帶有波浪狀,常隨風擺蕩,很像老鷹展翅飛翔,所以臺灣民間也稱它為「喇葉翅」。

  園藝用的「蛇木」其實就是筆筒樹的枝幹。就算是對植物毫無概念的人,第一次看到筆筒樹的時候也會覺得似曾相識,它的「樹幹」在園藝市場應用廣泛,整支是蛇木柱,打碎了之後是蛇木屑,還能製成蛇木板、蛇木盆等,是種植蘭花等園藝作物的好材料。至於蛇木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仔細看它的樹幹就會知道。在爬滿了氣生根的直立莖上,一個個白白的葉痕看起來特別明顯,像極了蛇身上的花紋。

  蕨在古中國的文字就已出現,並有相關食用紀錄,可見在數千年前的人類就已經知道蕨類植物的存在,到了現代,除了山蘇花及蛇木外,花束的最佳陪襯「羊齒」;觀賞用的鐵線蕨及鹿角蕨等;常供藥用者如瓶爾小草、海金沙、木賊等;製成裝飾品的如芒萁籃子,金狗毛蕨飾品等,皆是已融入人類日常生活的蕨類,顯見蕨類對我們的重要。不過這些躲過大浩劫、碩果僅存的蕨類,如今在人類的輕率揮霍下,部分種類已瀕臨絕種,亟待我們一起來關心。時近盛夏,森林一直是避暑勝地的最佳代名詞,森林除了提供人們涼爽遮蔭的環境,也提供蕨類良好的生長環境,不妨選擇一個鄰近的森林遊樂區去走走,一窺蕨類的奇妙世界。

蕨類的新葉捲成一有趣的圖形(黃子銘攝)

蕨類的新葉捲成一有趣的圖形(黃子銘攝)

森林提供蕨類良好的生長環境(林務局提供)

森林提供蕨類良好的生長環境(林務局提供)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2-06-19:23,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