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農村發展規劃的理念及其在兩岸農業交流的實施經驗

 中國農村發展規劃學會祕書長 鄭詩華

一、前言

  中國自古以來,以農立國,農業是國家的基本產業。農業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有不同的功能,在國民經濟發展初期,它是唯一或重要的產業,是提供基本糧食、所得來源及就業機會、創造或資本積蓄的產業,到了經濟快速發展以後,農業除了上述基本功能之外,更有提高生活品質,維護生態環境的功能,因此農業不但具有經濟的功能,亦同時具有社會、文化及生態的功能。

  農業發展受產業基本特性的限制,例如小農經營型態、地區自然與人文特性之限制,因此農業的發展必須因地制宜,然後因應未來發展的需求,妥善規劃發展,尤其是農業的發展,不只是要藉由產業的發展,提高農民所得,也要改善農民生活環境,提昇農民生活品質。台灣的農業發展,經歷了五十年的努力,在生產技術及經營管理方面具有相當成效,尤其是近十幾年來,致力於農村發展規劃的推動,對於矯正過去農村發展的缺失,已具成效,值此大陸積極發展農業之際,提供台灣農村發展規劃的理念,並以本學會(中國農村發展規劃學會)在楊凌區夏家溝村的實施經驗為例,當可作為兩岸農業交流的參考。

二、農村發展規劃的理念

(一)農村發展規劃的意義

  所謂農村發展規劃是指以農村集落(Rural Community)為範圍,從事農村地區的空間計畫,據以推動農村發展與建設之謂,因此農村發展計畫是為農村地區的居住者,在地區行政單位以及農村發展規劃專家的指導、協助下,為了促進地區產業之發展、生活環境之改善及福祉之提高而提出的合理計畫方案。

  農村發展計畫是包括產業發展、設施建設等實質面及社會、文化、組織等精神面的綜合性計畫,不過農村發展計畫的實施,往往先以產業發展計畫為先驅,希望藉由農業產業的發展,改善農業生產結構及農業經營結構,亦即增加高經濟作物的生產,促成規模化、專業化、技術化、組織化、企業化的經營及合理、高度農地利用的實現,以提高農民之農業所得及營農意願,進而蓄積資本,擴大經營規模,並從事土地改良、改進栽培技術、增投設施及生產資材、加強經營管理,達成發展農業,繁榮農村,造福農民的目標。

(二)農村發展規劃的重要性

  農業是弱勢的產業,農民又是弱勢的族群,而且農村的發展常受都市化的不利影響,尤其是小農制農業經營型態的地區,農業的發展不但要符合「適地適作」,更要能作到「計畫產銷」以及「發揮地區特色」的要求,而且農民普遍知識水準較低、農地零細分散、農村生活環境不良、建設零亂無秩序,因此必須從事農村發展規劃,以期對農村地區的總體發展作整體性、前瞻性及具有可行性的規劃與建設。台灣過去農業發展迅速,但因缺乏整體規劃,因此造成農業生產結構失衡,及農村生活、生產、生態環境不良的惡果,近年來則大力提倡與推動農村整體發展規劃與建設工作,對於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改善農村生活環境、保護生態環境等發揮甚大功能。大陸在改革開放之前,推行計畫經濟,惟當時經濟尚未快速發展,對農村生活、生態環境之影響尚未突顯,但在改革開放之後,經濟快速發展,農村地區發展相對落後,且迭受破壞,因此對於農村地區的發展規劃益形重要。

(三)農村發展規劃的特質

  農村發展計畫與都市計畫或一般行政的發展計畫不同,農村發展計畫的特質主要有:

  1. 農村發展計畫是內發性的計畫:亦即一個地區的農村發展計畫是該地區的住民,要有必須發展產業、改善生活及生態環境,提昇生活品質的自覺,然後經由地區住民的溝通,形成共識,而後再由有關專家或學識經驗者,依據其專業技術及規劃知識,給予協助及建言,然後經由農村地區居民會議之不斷研討、溝通予以修正、調整後,擬訂地區產業發展及生活改善之基本方針,再由地方行政有關單位提供必要協助,在地區發展之上位指導計畫原則下,共同擬定該農村地區包括分期分區及財務計畫之發展計畫,最後以地區居民所組成之住民團體據以推動實施,以期達成整體性、計畫性推動各項實施計畫,達成目標。

      因此農村發展計畫是以地區住民為主體,加上專家參與,結合行政協助的計畫,也是以地區住民自主性、自律性為基礎,由下而上(bottom up)形成的計畫,與都市計畫或一般計畫是由上而下(top down)所形成的計畫不同,因此農村發展計畫的實施具有實質上的可行性,不會因為行政的更動而造成停頓,也可因而培養當地居民的自主性及因應外界變化調整的能力,不會因為外界環境的變化而喪失積極性及因應能力,而能確保地區產業及社會的永續發展。

  2. 農村發展計畫是整體性的計畫:在從事計畫擬訂時,應做整體的考量,例如:在從事產業發展計畫擬訂時,不但要從整體土地合理、有效利用的觀點加以考量,亦要考量包括產業結構的調整、作物制度的擬訂、產銷計畫的擬訂,以及組織、法規、制度、行政、財政等方面的配合。同時農村發展計畫的擬訂,也要與地區相關計畫配合,並遵從上位計畫之指導,以使得地區農村發展計畫成為具有可行性的行動方案。

      農村發展計畫的擬訂與實施,必須包含地區內的所有農民,亦即必須包括專業農民與兼業農民,也要包括所有的老年農民、青年農民、婦女農民,務期充分運用農業勞動力之生產力,以提昇地區農業生產力及競爭力。亦即農村發展計畫是農村地區內全體住民共同參與、推動的計畫,它包括地區內的專業農家,可以因為產業發展計畫的推動,獲得擴大經營規模、專業化及企業化經營的利益,而且地區內的土地、農家勞動力(包括老年勞動力及婦女勞動力)及各種農業資源亦可得到充分運用。

三、兩岸農業交流的實施經驗-楊凌區夏家溝村農村發展示範實施計畫之實例

(一)計畫實施之意義 本學會自1988年12月成立以來,以研究農村發展規劃之理論與實務,促進農村建設為宗旨,十餘年來致力於農村發展規劃的理念、方法之學術性研討與研究,及農村發展規劃、建設與推動方法、體制之實務性工作,尤其是對兩岸農業交流工作的推動,更是不遺餘力。為了促進兩岸農業的交流及合作,實現農村發展規劃的理念,本學會曾於1996年8月率領大學農學院研究生前來西安從事交流訪問,當參觀楊凌區夏家溝村時,發現夏家溝村為一典型的農村聚落,具備了基本的農業生產條件,而且本村組織完善,地方領導人士及村民對本村之發展極為關心、積極,但以台灣農業發展之經驗而言,本村尚有極大發展空間,因此本學會在農村發展基金會的支助下,與西北農大(現為西北農林科大)共同合作,選定夏家溝村作為農村發展示範實施計畫的據點,希望能夠將本學會推動農村發展規劃的理念與經驗,具體地在夏家溝村呈現出來,以作為促進兩岸農業的交流與合作的參考。本計畫預計實施二年半,目前實施一年半以來,前半年(第一年)為實質計畫實施前的調查、分析及基本方向之研擬,第二年(1999年5月10日~2000年6月30日)則以?果園栽培管理之示範及推廣、?蔬菜育苗技術之改進與示範、?農業經營管理及技術之培訓等三大項目為重點,第三年(2000年7月1日~2001年6月30日)則擬延續上年度工作內容,加強果園栽培管理之技術與儲藏、運銷之輔導,及輔導引進優良蔬菜的品種、建立蔬菜育苗產地,並透過農業經營管理及技術的培訓,使村民能具備專業化、規模化、企業化經營的觀念與知識,以改善生產結構、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品質,並作好產銷計畫,因應市場需要進行儲藏、分級、包裝等工作,創造附加價值,提高農業所得,為進一步達成改善生活環境及生態保育厚植基礎。

(二)計畫實施之內容及方法

緣起:依據本計畫第一年研究規劃結果得知,為積極有效促進楊凌區農業生產、農村生活及農業生態環境之改善,有必要實施:

  1. 推廣體系之建立與加強。
  2. 生活環境改善之規劃。
  3. 生產設備之改善規劃。
  4. 集貨場、加工設施及運銷改善之規劃等實質計畫。並考量發展需求之輕重緩急,分年進行工作,致第二年計畫乃選擇夏家溝村之果園管理、設施及推廣體系之建立與改善,以及蔬菜栽培、設施及推廣體系之建立與改善、包裝運銷之改善等實質項目。

目的:

  1. 改善農村生產結構,提升農場經營技術。
  2. 增進農村勞動生產力及提高農家收益。
  3. 改善農業生產之管理技術,加強農民農場經營管理 教育。

計畫內容一:蔬菜育苗技術之改進與示範

  1. 緣起:

    (1)健康優良的種苗是影響蔬菜成功栽培的重要關鍵。為達成優良種苗的培育,目前蔬菜產業已朝向育苗專業化作業,對於需要移植栽培之蔬菜種類,台灣農民已不再自行育苗而向專業育苗中心訂購栽培。

    (2)穴盤育苗或容器育苗,具有生育整齊、快速、無病蟲害、品質優異及移植成活率高之優點。至今台灣已設立有三十餘家育苗中心,供應農民栽培所需種苗。

    (3)目前楊凌地區蔬菜栽培仍以農民自行田間育苗為主,不僅種子用量高,管理困難,育苗期間尚易遭受各種病蟲害、惡劣環境之影響,移植後缺株率高,生育較不整齊等缺點。因此,改進育苗技術,利用優良種苗,將可提升蔬菜產量與品質。

  2. 工作目標:改進育苗技術,培育優良種苗,提高定植後植株成活率及生育整齊度。

  3. 實施方法:

    (1)選定番茄、甘藍等當地重要作物為對象。

    (2)實施步驟:

    a、於春、夏二季利用穴盤或容器育苗(穴盤將採用128格塑膠穴盤),並以當地農民慣行之田間育苗為對照,比較二者間之優缺點。
    b、利用簡易保溫(春季)及遮蔭(夏季)設施,示範逆境下穴盤與容器育苗之優點。
    c、育苗完成後,比較定植後成活率及初期生育情形。
    d、配合育苗作業進度,實施育苗技術講習。

  4. 預期成果:

    (1)培育優良健康種苗,提高壯苗指數。

    (2)節省種子用量。

    (3)提高田間移植成活率。

計畫內容二:重要蔬菜栽培技術之改進

  1. 緣起: 栽培技術之改進為達成單位面積產量與品質提高的重要關鍵。楊凌地區之蔬菜生產,因栽培技術資訊較難獲得,管理較粗放,更受限於氣候與土壤條件較差及水資源缺乏之影響,以致單位面積產量不易提高。如能針對當地環境條件,配合國內近年來發展之蔬菜栽培生產技術,而予以引進、改良、利用,定能提升當地蔬菜生產技術,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2. 工作目標: 利用覆蓋及滴灌節水栽培技術,並配合本省目前發展完成之蔬菜栽培管理技術,達成提高產量與品質目標。

  3. 實施方法:

    (1)作物種類:選擇番茄、甜椒、小胡瓜、甘藍等當地主要蔬菜種類做為第一年改進作物。

    (2)步驟:

    a、選定作物種類後,於春夏二作,每一作物選擇1~2畝(約0.1公頃),進行栽培改進示範。
    b、利用滴灌系統進行自動化養液栽培示範。
    c、指導果菜整枝、留果技術。
    d、必要時採設施周年栽培,先行小面積示範。
    e.配合生育期,提供系統設置、管理與栽培技術講習。

  4. 預期成果: 改善作物生長,延長產期,達成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與品質等目標。

(三)蔬菜優良新品種之引進示範與推廣

  1. 緣起: 優良品種之引進與栽培,為提升蔬菜產業之重要因素。過去30年來,台灣蔬菜產業在政府大力支持與民間種苗業者之努力研發下,在蔬菜品種改良上獲得重大成果,育成許多優質高產的新品種,不僅供應台灣農友栽培利用,更能大量生產外銷,帶動產業升級。楊凌地區目前在蔬菜優良新品種之取得上仍有困難,不易達成單位面積產量與品質之提升,如能引進台灣及其他國家之新品種,對當地蔬菜栽培改進將有極大助益。

  2. 工作目標: 引進優良新品種,達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及品質之目標。

  3. 實施方法:

    (1)配合西北農大學者、專家,選擇適合當地栽培之主要蔬菜作物,如番茄、番椒或瓜類等1~3種為供試作物種類。

    (2)由台灣學者專家,根據楊凌地區之氣候特徵篩選優良品種,並提供種子於當地育苗進行栽培,以當地優良品種為對照。

    (3)於無霜期,每月播種一次,並栽培觀察。請西北農大學者專家協助調查生長速率、各項生育日數、品質、產量、市場接受程度,並進行分析比較後擇優推廣。

  4. 預期成果: 引進優良品種及先進技術,並進行實際栽培示範,以落實品種與技術之推廣。

(四)改善果園管理之研析

  1. 緣起: 陝西楊凌地區重點推廣栽培之果樹,已篩選出數種適合當地環境栽培的品種,但是有關栽培管理技術,農民均自行摸索,未能落實輔導,加上生產資材缺乏,因此生產之果實品質不佳,各果園間之產量,品質差異甚大。為了提高產量與品質,因此改善果園管理,提供栽培管理技術及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加強農產品分級觀念,及果實採收後儲藏技術等為首要工作,如此方能調節市場供需,以提高產品價格,增加農民收益。

  2. 計畫目標: 改善果園管理,提供栽培管理技術,設置示範果園,強化輔導推廣之功能,以提高生產力。

  3. 實施方法: 本計畫擬在楊凌區夏家溝村進行下列各項工作:

    (1)果園管理現況之瞭解。

    (2)設置示範果園:選擇約1-2畝之果園,做為果園肥培、管理技術之示範園,依果樹之生產季節,進行肥培、整枝修剪、引蔓、病蟲害防治等工作,做全年性之管理工作。

    (3)技術推廣及講習:配合果園管理工作,實施栽培技術講習,落實技術的推廣。

  4. 預期成果

    (1)改善果園栽培管理技術,提高產量與品質。

    (2)以夏家溝村之果園為基礎,做為楊凌地區果樹栽培技術改進之示範區。

(五)計畫實施之成果與檢討 本計畫實施以來,已獲致初步成效,具體而言有以下幾項:

  1. 村民現代化農業經營的觀念已經建立;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必須以市場為導向,除了適地適作以外,也要做好計畫產銷。農業生產不只是要提高產量,更重要的是要重視品質的提昇,以建立產品特色,進而追求產品優勢。

  2. 村民已能深切體認新品種的引進及新技術的使用,必須要有周詳的計畫,從引進、示範到推廣要通過培訓及實作的過程才能具體實現,因此能主動、積極地吸取新知,且能確實地作好栽培管理工作。

  3. 由於本計畫的實施,村民的營農意願增強,對於農業生產的必要投資不但積極而且深具信心,因此對於專業化、規模化、企業化生產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條件。

  4. 由於本計畫的實施,緊密結合了科研及行政單位的重視與配合,使得地區發展獲得更大助力。

  5. 本計畫的實施,可以作為村民自主發展的成功示範,可進而推廣至其他地區,增強示範效果,讓更多的農村得以永續發展,廣大農民獲得實質助益。惟從本計畫的實施經驗當中以下幾點值得改善:

    (1)現代農業生產必要的投資(例如:生產設施、資材)不能避免,而農民普遍缺乏資金,因此政府部門應建立健全的農業金融體系,提供農民所需資金刻不容緩。

    (2)現代化的農業經營必須要有"市場競爭"的觀念,農民往往盲目生產,造成一窩蜂生產過剩的惡果,有必要廣泛輔導成立農業專業組織作好計畫產銷。

    (3)農場面積小而分散加上農民觀念保守,很難做到專業化、規模化、企業化的經營要求,有必要輔導村落組織從事整體發展規劃及協調、調整工作。

    (4)為了確保農業產銷的發展,對於地區性的服務設施(例如集貨場、農產加工廠、批發市場及生產資材提供),政府部門有必要好的規劃及建設工作。

四、結語

  農業的發展及農村的繁榮,關係廣大農民的福祉,兩岸的農業發展,雖然地理條件殊異,經濟制度及發展程度亦不同,但發展之途徑應無太大不同,如能利用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首先輔導農民建立現代化農業經營的觀念,繼而引進優良的品種與栽培、管理技術,同時作好農村整體發展規劃工作,則未來兩岸的農業發展當能互補互利,共臻理想之境,而本計畫的實施地點可作為兩岸農村發展規劃交流及合作示範基點,亦可建立共識及實施模式,加速兩岸農業合作及交流之進行。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13,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