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土化黑豬的誕生
本土化黑豬的誕生
農委會畜產試驗所 顏念慈 彙整
一、 前言
近年來,我國積極尋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r Office,WTO),農產品市場開放和自由化是必然地趨勢,為因應我國加入WTO後所面臨進口農畜產品之競爭,一方面除需繼續加強台灣養豬科技,提高每頭種母豬年產上市肉豬數,以達到降低毛豬生產成本之目標外,另一方面則需發展具有本土特性及產品區隔的畜產品以滿足國人特殊需求,進而減少進口豬肉及相關產品所帶來的衝擊。台灣民間習俗需要黑色豬隻祭拜天公,且因黑色豬肉具有肉質美味的特性,故黑色豬隻在苗栗以北之肉品市場仍廣受歡迎,可見黑色豬是具有本土特性及產品區隔的產品。
桃園種原為龍潭陂種,或稱中壢種,1910年起,統稱桃園種。桃園豬外型特徵為垂耳,蹄著地,全身毛色黑色或暗灰色,垂尾,背凹,體幅窄且較短矮。蒔田德義(1965) 調查報告稱桃園種母豬每胎分娩活仔數為9.11頭,其範圍在6~13頭之間。但一般飼養過桃園豬種的農民皆稱桃園豬種具有較大的窩仔數(戴等,1988)。中國豬品種誌上記載台灣桃園豬種與大陸太湖流域的太湖豬同屬江海型豬種,而江海型豬種以繁殖力高著稱(鄭,1986)。桃園豬在台灣早期豬隻改良工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自1971年後,台灣地區企業化大規模養豬制度逐漸興起,在講求經濟效益的需求下,純種桃園豬由於生長速率慢與瘦肉率低等因素,飼養頭數逐漸減少,導致瀕臨絕種的危機。在世界響起保護地區性種原的聲浪中,台灣地區在有限畜產資源下,對具多產、早熟及耐粗等特性之桃園豬的保存與利用,實有其必要性。台灣地區杜洛克豬因生長快且屠體品質佳,已成為肉豬生產的終端公豬主要品種之一;然由於該品種長期著重於生長性能選拔,致其繁殖性能較藍瑞斯、約克夏或桃園豬為差(周,1987;Tai et al., 1992)。鑑於台灣消費者對黑豬肉的偏愛,乃應用桃園豬種優良之產仔性能與杜洛克豬種的高產肉性能,進行合成豬種選育,期發展具本土特性與產品區隔的畜產品,並提升我國養豬業加入WTO後之國際競爭力,經多年選育本土化黑豬誕生了,我們叫牠畜試黑豬。
二、育成經過
誕生之本土化黑豬為一合成品系,基礎豬種為桃園豬與杜洛克豬。桃園豬原始種畜群來自本會畜產試驗所之桃園豬保種族群,1986年7月至1987年6月間篩選桃園豬保種族群之高繁殖性能種豬 (平均每胎分娩總仔數11頭以上)後裔,作為原始種畜群。杜洛克豬原始種畜群係源自國家核心種豬場南場(以下簡稱核南場),杜洛克女豬係選自檢定合格之女豬,而與配桃園母豬之杜洛克公豬精液則取自高繁殖性能公豬(曾與配10頭以上同品種種母豬,且平均每胎分娩總仔數9頭以上之種公豬)。1988年核南場108胎杜洛克種母豬平均每胎分娩總仔數為9.22頭,杜洛克女豬從30公斤至90公斤每天可長0.67公斤,而修正 90公斤日齡只要173.2日;杜洛克公豬從30公斤至90公斤每天可長0.80公斤、2.55公斤飼料可換1.0公斤增重及修正 1101.0公斤日齡 (D110)只要184.1日 (池等,1988)。
本會畜產試驗所自民國77年(1988)起,將上述具本土性且高繁之桃園種豬(T)與高產肉性能之杜洛克豬(D)進行正反配種,產生之雜種女豬再級進繁殖性能優良之杜洛克公豬,其後代為級進一代黑色仔豬供作黑色豬之族群更新用,選留級進一代黑色仔豬供作黑色豬之族群更新用,根據北部民眾特殊需求,並且兼顧黑豬的經濟效益,黑色豬之族群種豬選留條件簡列如下:(1)全胎毛色皆黑色的個體。(2)同胎分娩活仔數9頭(含)以上者。(3)無遺傳缺陷且乳頭數在六對以上者。(4)修正達90公斤日齡不得大於190日齡者。(5)平均隻日增重與背脂厚度,則依照群檢的選拔指數公式計算之;公豬指數在100(含)以上,女豬指數在90(含)以上者。黑色種公、母豬(含D血統75%、T血統25% ) 進行同世代逢機配種成為自交一代黑豬,在這時期並進行黑毛色之固定。經過三代來自全胎皆為黑色豬隻之種公、母豬同世代配種後分娩出來之後代皆為黑色仔豬,且往後世代皆分娩黑色仔豬,顯示該豬群之毛色已固定。自交第三代(含)後種豬選留標準,除需符合黑色豬族群種豬選留條件外,增加體型結構評估且為良好者。因黑色豬毛色已固定,故自交第三代(含)起即不分世代進行繁殖選育,爾後統稱該族群為畜試黑豬族群。
三、經濟性能
分析畜試黑豬族群之繁殖性能發現,其每胎平均分娩總仔數為9.8頭,出生重為1.26公斤,3週齡育成率為90%以上,與杜洛克豬原始種畜群比較。分娩總仔數多1.8頭,出生重輕0.12公斤,3週齡育成率多6.9%。畜試黑豬族群公、母豬,平均隻日增重各為0.65與0.56公斤,達90公斤日齡比同期核南場杜洛克豬女豬約晚3至6週;而畜試黑豬族群公豬之飼料效率(飼料/增重)亦較杜洛克種者為差。觀察測定畜試黑豬之體型,屬中等體型,其外型除全身毛色黑色外,其他耳朵垂下,懸蹄,背直,捲尾之外型特徵與杜洛克一樣。畜試黑豬屠體性能:屠體長100.4公分,屠宰率為83.0%,背脂厚度為2.2公分,10-11肋骨間腰眼面積為36.6平方公分,瘦肉率為51.1%。其與本所彰化種畜繁殖場(以下簡稱彰化場)及民間場黑豬近3年 (1997~1999年)屠體性狀、背最長肌官能品評測定及背最長肌組成份測定比較,彰化場黑豬的母豬來源為總所畜試黑豬族群自交代第三代(含)以後的女豬,與配民間場黑公豬。在屠體性狀方面,畜試黑豬與關廟民間場黑豬無顯著差異;畜試黑豬之腰眼面積顯著地較埔心民間場黑豬大7平方公分,而彰化場黑豬之腰眼面積及瘦肉率均顯著地較畜試黑豬大。畜試黑豬、民間場黑豬及三品種洋肉豬之背最長肌官能品評所測定可接受性方面,以畜試黑豬及彰化場黑豬顯著地較三品種洋肉豬來得佳。背最長肌組成份測定 (包括屠肉蛋白質、脂肪與水分含量)結果,灰分含量則以畜試黑豬族群與埔心民間場黑豬較三品種洋肉豬高出23%之多。為瞭解本選育母豬群於民間豬場之產仔性能,乃進行本所母豬與配民間場黑公豬之田間試驗。1993~1999年間母豬田間試驗參試之產仔性能。I2代母豬與配嘉義民間場黑公豬之平均每胎分娩總仔數可達12.0頭,而平均每胎分娩活仔數為10.3頭。1998年畜試黑豬之母豬與配彰化民間場黑公豬之平均每胎分娩總仔數為9.4頭,而平均每胎分娩活仔數為9.3頭。於1997~1999年間在本所進行畜試黑豬與民間場黑豬生長性能檢定,1997年畜試黑豬平均隻日增重為0.52公斤,較本所歷年進行之台灣小農飼養三品肉豬性能檢定的平均隻日增重少0.1公斤。但與源自關廟之民間場黑豬無顯著差異,又1998年試驗結果發現畜試黑豬之平均隻日增重均較同場同期比較之源自埔心之民間場黑豬者顯著快0.05公斤。惟1999年試驗結果發現,源自本所彰化場之黑豬飼料效率及平均隻日增重均較畜試黑豬者為佳。
四、 結語
畜試黑豬的繁殖性能良好,可供生產具本土特性之台灣黑毛豬之母系,或直接供生產商業肉豬之種畜。牠的誕生帶來具有本土特性與產品區隔的畜產品,畜試所將整合現有的軟硬體進行1.應用台灣省畜產試驗所已建立之台灣黑豬種原族群,選育高繁殖與高產肉品系,期提供農民黑豬部份種原來源與建立黑豬選育模式。2.應用世界聞名之多產梅山豬與杜洛克豬種雜交,選育高繁殖黑豬品系。3.國外黑毛豬種原之引進與評估其融入台灣黑豬生產系統之可行性:如中國大陸梅山豬、英國大黑豬、英國盤克夏、日本盤克夏或其他高產黑豬精液。以便發展多元化的產品來佔有大部份的國內市場與競爭其他亞洲國家的市場,期提升我國養豬業加入WTO後之國際競爭力。為未來的豬隻育種工作開闢了另一條道路。
參考文獻
|
© 行政院農委會農業全球資訊網 www.coa.gov.tw |
https://www.coa.gov.tw/ws.php?id=2469 | 2023/0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