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89年9月農業要聞

農委會統計室 黃美芳

農委會核發第一批碧利斯颱風農業救助金並籲請受災農戶儘速申請

  農委會表示,為輔導碧利斯颱風受害農民復耕、復建,並紓減其損失,該會於89年8月24日及25日分別公告宜蘭、台中、南投、高雄、台東、花蓮等6縣為現金救助地區後,即於各縣召開說明會並要求鄉鎮市公所採取一面受理申請,一面進行勘查,並分批分次函送該會核定。日前南投及台東縣政府已完成第一批受理申請案件之勘查,並由縣政府於本(2)日函送該會核定,該會於當日隨即將核定88戶受災農民之救助金總計1,946,705元直接電匯至各鄉鎮市公所,並將救助金發放予農民。第一批核定發放救助金之鄉鎮有南投縣南投市、埔里鎮、草屯鎮、名間鄉、中寮鄉及台東縣成功鎮。

  農委會呼籲經公告為受災地區之農民應儘速提出申請,俾早日發放救助金,並儘速於一個月內全部完成發放作業,以協助農漁民迅速恢復生產。(農委會9月2日新聞稿)

農委會主委陳希煌訪問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中心

  農委會主任委員陳希煌今(5)日赴中央大學太空暨遙測研究中心訪問,觀摩遙測中心資源衛星接收實況,並指出,將在既有的基礎上,結合各大學科技資源,加強高科技遙測技術應用在農林漁牧領域,以因應加入WTO發展精準農業,同時預防災害發生及兼顧生態環境。 陳主住委員於今天早上9點抵達中央大學,由中央大學校長劉兆漢率同太空及遙測中心主管,簡介該中心重大工作,陳主委表示,國立中央大學是我國發展太空計畫的重鎮之一,感謝該校多年來在本會業務推展上,給予莫大的協助。

  農委會主委陳希煌指出,目前遙測技術之應用,除了台大、成大、興大、屏科大及中大等大專院校,以及工研院、中研院之研究調查外,該會林務局、林試所、水保局、漁業署、水試所等相關單位亦應用於實際業務,多年來已有具體成效,如台灣地區水稻面積估算、森林資源調查、山坡地超限利用查報取締、西南海岸變遷監測、賀伯颱風之災害調查、921震災調查、建立全省自然保護區、保留區之地理資料庫、建立澎湖群島地理資訊系統及製作南沙群島太平島環礁衛星影像圖等,未來並將結合各單位資源,加強農林漁牧領域的應用,以創農業新契機。

  農委會主任委員陳希煌進一步表示,未來之精準農業、天然災害之調查與預警均有賴透過現代高科技地理資訊、遙測等技術,協助農政單位、管理及經營農地,減少災害,提高收益,節省人力、物力及財力的支出,以達到精準農業之目標,並兼顧生態環境保護,以達成 總統指示「綠色矽島」之理念。 (農委會9月5日新聞稿)

分享國際濕地經營管理寶貴經驗 舉辦「國際濕地經營管理研討會」

  行政院農委會表示,由農委會與台北市政府共同委託台北市野鳥學會辦理「國際濕地經營管理研討會」,訂於本(89)年9月7日及8日假台北市立動物園國際會議廳正式展開。此次研討會是我國首次專為濕地經營管理問題所召開的國際性研討會,會中邀請到南非、香港、日本、澳洲、加拿大、美國及馬來西亞等國家對於濕地經營管理極具經驗的國際重要人士來台發表演說,分享該國在濕地經營管理的寶貴經驗。本次研討會將關心濕地經營管理的政府部門、民間團體及專家學者等國內外人士齊聚一堂,共同討論濕地經營管理的議題,意義非常重大。

  農委會表示,本世紀以來,由於人口的急劇增加,人類對於濕地的開發、利用及環境的污染相對提高,無論在生態、物種或遺傳基因上,都受到極大的威脅,這種威脅也越來越嚴重,促使世界對於濕地的消失日趨重視。濕地具有淨化水質、調節地下水位、防洪、保全海岸、提供野生動物棲息場所、增加漁獲量、維持生態體系等多項功能,濕地生態是各種維生系統中生產力最高的環境之一,除了蘊育豐富的生物,亦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及觀光教育區。近年來,大家對濕地之觀感已有極大之改變,隨著人們從事濕地生態之研究,漸漸瞭解濕地在生態系統之重要性,國際間亦陸續成立與濕地有關之公約及組織,將濕地列為重要環境保護對象,積極推動濕地保育工作。

  農委會強調,我國濕地保育工作雖起步較晚,但其成效卻極為顯著,政府為了推動濕地的保育工作,在依相關法規所劃設之國家公園、沿海保護區、野生動物保護區、自然保留區等範圍內,已將許多濕地納入保護。譬如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關渡自然保留區、鴛鴦湖自然保留區、挖子尾自然保留區、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台北市野雁保護區、台南市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大肚溪口野生動物保護區及蘭陽溪口水鳥保護區等區域都是依法劃設與濕地有關的保護區域,政府每年均投注不少經費在這些區域的經營管理上。

  農委會再次強調,濕地的保育工作及其經營管理乃世界潮流之所趨,亦為全人類一致的目標,亟需全球共同努力。此一研討會的舉行,期能借重世界各國專家之經驗,積極推動我國的濕地保育工作,並配合國際濕地保育規範,加強與各國進行濕地保育事務的合作,以共創人類永續生存發展的優良環境。(農委會9月6日新聞稿)

水土保持局加速推動協助災區農村聚落重建

  921地震造成中部地區農村嚴重損害,亟待透過政府整體規劃加以重建。農委會水土保持局以辦理富麗農村之經驗及人力,於震災後即派員深入災區調查農村聚落損害情形,依研訂之「農村聚落重建作業規範」選定74區優先辦理重建規劃;其中苗栗縣2區、台中縣14區、南投縣57區及雲林縣一區。並訂定規劃計費標準,以140萬元為上限,70萬元為下限,上下限間之級距以規劃面積大小、受災戶數及交通狀況等訂定。隨即公開上網甄選專業規劃團隊,於88年12月底完成甄選委託工作,展開現場調查規劃;規劃期間要求各團隊於災區設置工作站,每週應不定期與居民溝通協調,針對規劃區之重建及未來發展方向充分討論,以落實由下而上之規劃理念,期使未來實質重建能符合災民需求,並能整合重建資源避免浪費,以有計畫投入重建工作,提升執行效率。而該項規劃工作均按期限完成,並於89年3月28日至5月5日完成規劃報告書審查工作,其中9區因需重新審查,至6月21日始重審完竣。 農村聚落重建調查規劃完成後,即依規劃內涵辦理農村住宅重建及公共設施建設等2項工作,其中農村住宅重建如依「農村住宅興建獎勵補助要點」規定興建者給予獎勵補助20萬元,整修者最高補助10萬元;又為創造符合農村自然景觀住宅,如重建規劃區內住宅統一設計者達重建戶80%,其設計費依總樓地板面積每平方公尺給予補助400元。至公共設施建設部分,係以配合住宅重建之道路及排水修復,有災害之虞工程及公共設施用地取得容易,且使用頻率高等項目列為優先執行,未來並逐步配合產業、休閒、景觀等改善,以恢復災後農村活力,並創造農村新風貌。本項重建工作原訂執行期限為5年,由於新政府成立後為積極投入救災,以早日完成重建工作,將期限縮短為4年,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為加速推動本項重建工作,將住宅重建列為最優先,並於89年5月17日將相關獎勵補助作業及發放程序等函送災區縣政府及鄉(鎮、市)公所,並已接受重建規劃區內之重建戶申請,截至8月底止願依「農村住宅興建獎勵補助要點」重建者計2,146戶,其中78戶已完工,215戶興建中,申請建照中325戶,設計中882戶,其餘尚待土地分割或承租地未核准興建及共有土地尚未完成協調等。在公共設施建設方面,本(89)年度已於6月27日以89水保企字第8913296號函,依上開規劃內容核列264件工程,經費6億9千餘萬元,其辦理內容係以前項所述之優先執行項目為主,僅約十餘件工程係配合整體重建考量需要,興設觀景平台、涼亭及停車場等設施,並無急著建設上述設施之事實,而目前各項工程正積極辦理工程測設、發包及施工等工作,並預定於本年12月底前全數完工。

  由於農村聚落重建計畫執行期限為4年(89至92年度),除本(89)年度已完成74區農村聚落重建規劃外,預定90年度為配合社區生活圈、產業生活圈及生態生活圈等,對已完成規劃且具發展潛力及新增規劃區酌予擴大範圍,結合縣市及鄉鎮之區域生活圈作整體規劃,未來予以全面性整體建設,以逐步達成農村生產、生活及生態三生一體之農村新貌。

  來予以全面性整體建設,以逐步達成農村生產、生活及生態三生一體之農村新貌。 農委會依完成農村聚落重建規劃內涵,擬訂重建設畫於89年1月29日陳報行政院核定,經奉行政院於89年5月9日同意本(89)年度核列13億元(其中補助住宅重建4億元,公共設施建設9億元)重建經費。農委會隨即於89年6月19日函請核撥經費,經中央有關部會輾轉研商後,因部分住宅重建土地無法即時解決,住宅重建修正為2億元及考量年度工程執行問題,將公共設施建設費修正為691,850千元,合計本年度重建經費修正為891,850千元,迄今仍未撥款。因此對於辦理74區農村聚落重建調查規劃,承蒙921震災災後重建基金會大力支持,並補助88,500千元重建規劃經費,辦理災區農村聚落調查規劃、農村住宅標準圖甄選及補助縣市政府、鄉鎮公所及聚落重建推動委員會等以協助相關重建之推行,對災區重建幫助甚大;衡酌上情,如該項規劃經費循政府行政程序申請補助辦理,在重建時效上恐緩不濟急,亦影響重建進度;至於未來3年所需重建經費將列入行政院災後重建計畫特別預算加速辦理。 (農委會9月11日新聞稿)

中德社經協會理事聯席會議於台北召開並舉行基因改造生物(GMO)研討會

  第十八屆中德社會經濟研究協會理事聯席會議於89年9月14、15兩日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舉行,由該協會中方理事主席農委會陳希煌主任委員與德方理事主席德國波昂大學舒格教授共同主持。中德社會經濟研究協會成員包括由德國波昂大學從事社會經濟研究學者及教授,以及我方多位從事農業經濟、農村社會與其他社會經濟研究之學、官及專家,多年來除了進行多項與中德兩國社會經濟,尤其是農業經濟與鄉村社會發展之研究,為兩國相關政策研擬提供重要參考,同時在我國與德國無正式邦交的情況下,30多年來促進兩國實質關係發展深具貢獻。

\  本次會議中除了將就該協會中德雙方年度合作研究計畫進行報告與檢討,並將通過下年度之合作計畫外,本次會中更別具意義地以「我國與歐盟基因改造生物(GMO)及其產品發展現況與相關政策與法規」為題舉辦研討會,由農委會陳武雄副主任委員主持,邀請德國聯邦農業部農業政策處副處長Dr. Lueckemeyer、馬克斯-普郎克植物繁殖研究所資深研究員Dr. Schuchert與柏林科技大學教授暨消費者協會榮譽主席Dr. Steffens發表專題演講,詳盡地就德國與歐盟基因改造生物(GMO)及其產品相關發展與政府、學術界與社會大眾關注焦點提出精闢報告,我方則由農委會吳明哲技正就我國基因轉殖動植物發展與相關管理情形提出報告,學術界與政府機構等約有150人踴躍出席並參與討論,咸信將對我國未來對GMO及其產品發展與管理的政策研擬將有相當貢獻。會後我方並安排德方人員至中南部參觀台糖蘭花栽培及海水魚箱網養殖。 (農委會9月14日新聞稿)

關懷災區 重建家園

  921地震迄今將屆週年,這一年來,農委會動員人力、物力,竭盡所能地做好重建工作,今天,農委會與勞委會在南投縣中寮鄉舉辦宣示活動,特邀請陳總統蒞臨,向國人宣示,結合政府、公益團體及在地民眾,共同投入復建工作,讓鄉親走出地震的陰霾,使地方產業復甦、災區農業生機早日恢復,當地經濟能再蓬勃發展。

從今天起,農委會將積極展開下列工作:

第一、運用災區人力,投入崩坍地造林及治山防災工作:

  依據該會林務局及水土保持局勘查急需處理之崩塌地及土石流溪流源頭,進行造林復育及治山防災工作,主要包括播種造林、崩坍地上緣的截洩溝處理、林道的邊坡維護及土石流整治等。亦即透過技術訓練,組成工作團隊,取得工作機會,讓鄉親投入重建,使地方上確實能獲得經濟上的收益,改善生活,以解決失業問題,並加速災區重建。

第二、推動關懷森林生態之旅計畫:

  台灣中部向以觀光為主,地震之後社會大眾對遊樂區仍抱持觀望與裹足不前的態度,亟待掃除。為了引進觀光人潮,選定林務局大雪山、八仙山、奧萬大、阿里山以及台大溪頭、興大蕙蓀等森林遊樂區,連同東勢林場、杉林溪遊樂區共八處,舉辦關懷森林生態之旅。儘量利用災區人力改善遊樂區住宿、服務設施;規劃至少9條觀光路線,設置10處農產品展售服務中心,將旅遊及農產品展售相結合,以振興災區的觀光產業,並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 農委會並將配合大型活動印製宣導品,全方位促銷,自即日起推出奧萬大賞楓;八仙山懷舊;大雪山觀星;溪頭的關懷系列活動;東勢林場的美化系列活動等,預計引導50萬人次前往受創地區旅遊。在此同時,地方上的農會、志工及相關團體也將成立解說團帶領展開生態旅遊活動,使國人獲得高品質的遊憩體驗,而災區的觀光業者、客運公司、飯店、餐廳、農場、農產品銷售者都可以提高收入,藉以振興經濟、繁榮地方,全部的消費額預估為10億元。 此外,藉著關懷森林生態之旅,讓國人深入災區,更能充分體會災區鄉親的困難,更能積極地幫助鄉親,在體驗山川之美的同時,分擔手足之情的傷痛,更有助於同胞的更加團結,展現台灣人民最光明的一面。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將盡最大的產能,與民眾在一起,投入重建的工作,共創更美好的明天。(農委會9月15日新聞稿)

台灣鴕鳥產業概況

  農委會表示,自民國85年起坊間掀起人工飼養鴕鳥熱潮,農委會鑒於國內對鴕鳥飼養環境、管理技術、經濟性狀及經濟價值等問題尚未完全了解,於86年4月選派國立中興大學畜產系許振忠教授赴南非及納米比亞等國考察鴕鳥飼養管理及生長繁殖技術,並舉辦「正確認識鴕鳥之飼養」說明會,提供「人工飼養鴕鳥經濟價值之分析」報告供民眾參考。

  農委會指出,為防民眾一窩蜂飼養,導致產銷失衡,造成多數投資者損失,該會公告自86年12月1日起依據「申請輸入人工飼養之鴕鳥、鴯?、食火雞及其種蛋作業注意事項」受理民眾進口人工飼養鴕鳥申請案件,截至89年8月底共進口種鳥1,042隻,目前已逐漸進入繁殖生產階段,另據民間業者自行調查估計,目前國內飼養戶數有120戶以上,總飼養超過10,000隻。

  農委會表示,由於國內從事鴕鳥養殖業者深切期望農委會與學術單位能協助輔導鴕鳥產業在國內健全發展,該會特別商請許振忠教授協助業者,於89年6月27日成立「台灣區人工飼養鴕鳥協會」,會員有77人,並選出許振忠教授擔任首任理事長;民眾如有鴕鳥相關問題,可逕向國立中興大學畜產研究所家禽營養生理研究室許振忠教授(地址:台中市國光路250號,電話:04-2850315)諮詢。 (農委會9月17日新聞稿)

農委會推動專案農貸 促進農業發展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表示,為協助發展農業、建設農村及改善農、漁民生活,該會提供條件優惠之專案農業貸款。該會所推動之專案農貸主要運用項目有購買農、漁機具及自動化設備;修建農宅;協助青年農民留農創業;輔導農業產銷班經營;山坡地保育利用;改進養殖漁戶經營管理;輔導共同、委託及合作經營;改善酪農經營;防治畜牧污染及協助天然災害受災農、漁民復耕、復建等。本年度(自88年7月1日至89年12月底)專案農貸預算122億9千萬元,目前已貸放約50億元,其中輔導農業產銷班經營、修建農宅及協助青年農民留農創業等貸款餘額仍多,農、漁民可多加利用。

  農委會說,專案農業貸款係由農(漁)會信用部、中國農民銀行、台灣土地銀行及台灣省合作金庫經辦。修建農宅貸款利率為年息5%,防治畜牧污染及天然災害紓困貸款利率為年息4.5%,其餘貸款利率為年息5.5%。上述專案貸款期限在規定最長期限內視實際需要訂定,擔保方式由經辦貸款機構依其有關授信規定辦理。農、漁民若提供擔保有困難,可透過經辦貸款機構申請農業信用保證基金保證。

  農委會指出,該會所推動之專案農貸自62年4月開辦至89年7月底止,累計貸放達1,173億7千9百萬元,315,618農、漁業者受益。目前貸放金額為242億7千7百萬元,由33,653戶農、漁業者運用中。 (農委會9月18日新聞稿)

舉辦「2000生物多樣性保育展望」系列會議 邁向保育新紀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指出,為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育年之宣導,即日起至11月7日止由該會與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立法院永續發展促進會及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共同舉辦10場「2000生物多樣性保育展望」系列會議,邀集立法委員、專家學者、政府機關及民間團體等,針對十個系列議題分別進行對談,期於跨部會的聯繫與協調,及與民間的溝通下,提出有效的可行性方案,研擬未來政府及民間推動生物多樣性之保育方向。

  農委會表示,公元2千年為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育年」,生物多樣性相關工作的內容,涉及產業、社會、文化、政策、法規、制度、組織、教育等多層面的發展與聯繫,以及與科技、資訊的整合,非為單純生物課題,該次系列會議舉開,冀能結合產、官、學之學驗及意見,以供規劃推動台灣生物多樣性保育年之參考。

  農委會強調,今年該會除預計完成「中華民國生物多樣性策略綱領」外,更積極加強培訓生物多樣性工作之人才;推動生物多樣性工作之全民教育與廣宣;尊重、保存、運用與生物多樣性工作相關之傳統知識;推動社區與非政府組織參與生物多樣性的調查、維護與永續利用等觀念,推廣至民眾,永續台灣生物豐富性及多樣性。(農委會9月19日新聞稿)

921地震受災糧倉復建已達八成 年底可望全面完成

  農委會表示,921地震中受災毀損之糧食倉庫及設備,在政府貸款及協助下已完成84%,全部工程可於年底完成復建,恢復震災損毀前之糧食倉容量。

   農委會說,為協助921地震受災之糧商及農會辦理糧食倉庫及設備復建,於88年10月2日核定「921地震農業生產、製造及運銷業者專案紓困貸款」計畫,每案貸款額度資本支出最高1千萬元,貸款期限7年,週轉金最高5百萬元,貸款期限3年,貸款利率為年息3%,由中國農民銀行、台灣土地銀行、台灣省合作金庫等3家農業行庫承辦,以因應受災糧商及農會復建所需之資金。

  農委會並指出,為因應部分糧商及省米穀商業同業公會反映貸款額度1千5百萬元,不敷經營規模大之糧商需求,且各倉庫受害程度不一,甚有受損筒倉多達10個以上者,所需之重建經費相當龐大,建議增加貸款額度,經該會評估後修正貸款額度為「每案資本支出最高1千萬元,週轉金最高5百萬元。受損筒倉超過4個者,每筒再增加資本支出貸款250萬元,及最高貸款額度2千5百萬元,週轉金最高5百萬元」。同時將申貸期限延至89年6月底,資金動用期限延至89年12月底,俾受災糧商及農會有充裕時間進行復建工作。

  農委會表示,經統計截至目前該項紓困貸款已有60家農會及糧商辦妥貸款手續,總申貸金額達8億2千2百14萬元,除部分貸款用於原有糧倉及設備整修或補強外,大部分貸款皆用於糧倉之復建,預定新裝設冷藏筒倉347座及新建平倉6棟,總倉容量約為96,315公噸。在該會積極協助下,截至8月底止,已裝設完成冷藏筒306座及新建平倉5棟,倉容量為80,475公噸,復建完成之進度達84%,已可儲存89年一、二期稻穀,將有效解決農民收穫稻穀所需之倉容。而尚未完工之糧倉亦積極趕辦中,預計於89年12月底全部完工,屆時將可恢復原先震災損毀之糧倉容量。(農委會9月21日新聞稿)

農委會積極銷燬走私進口農產品以防杜動植物疫病入侵及保障農民權益

  農委會自88年7月起至89年8月止,執行走私進口農產品的銷燬工作,共銷燬走私農產品1千9百餘公噸,其中以大蒜432公噸為最多,其次為菇類341公噸、花生224公噸、穀粉160公噸及馬鈴薯131公噸等。

  農委會表示,農漁畜產品走私進口,極易帶來動植物疫病,一旦流入市面,不僅危害國內動植物及國人健康,且嚴重影響國內農漁畜產品價格;因此政府自民國78年開始研訂執行「走私進口農漁畜產品銷燬處理計畫」,其中農產品部分,係委託雲林、屏東、澎湖縣農會及金門、連江縣政府等5個單位,執行經海關及查緝走私單位所緝獲的農產品之銷燬工作。

  該會指出,對走私農產品之銷燬工作將以不污染環境為要務,同時為保障農民權益,當以快速、嚴謹的方法予以銷燬處理,在海峽兩岸交流日趨頻繁之際,走私農產品與日增加,查緝及銷燬走私農產品工作極為重要。自88年7月至89年8月,交由各單位銷燬結果如下:雲林縣農會1千2百46公噸、屏東縣農會590公噸、澎湖縣農會6公噸、金門縣政府1百公噸、連江縣政府15公噸。銷燬處理方式分為焚化、掩埋、壓碎及摻雜銷燬等4種,另外為考量環保污染問題,部分走私農產品如花生油、菜籽油等經摻拌抗氧化劑使其變色銷燬後,供人民團體附設飼料廠做為飼料添加物之用;花生、香菇、金針菜、木耳、檳榔等,則須先經壓碎後,再摻拌雜物等予以銷燬。(農委會9月22日新聞稿)

我將加入中西太平洋多邊漁業組織 共同管理洄游漁業資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表示,在推動我國參與功能性國際組織工作上,最近有一項重要且具體之進展。由於我國遠洋漁業實力強大,外交部及農委會過去3年多來積極推動參與「中西太平洋高度洄游魚群養護暨管理公約」,該公約已於9月4日在檀香山多邊高層會議(MHLC)中通過。依公約通過之內容及「協議書」,我得以「漁捕實體」(fishing entity)身分及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名稱,在公約生效後,將成為公約組織-「委員會」之會員,享有包括決策(decision-making)等幾與公約締約方(contracting party)相同之權利與義務。該公約之「蕆事議定書」(Final Act)及我參與公約「協議書」(Arrangement)係由我代表團團長農委會漁業署胡署長興華代表簽署。

  農委會指出,自聯合國大會通過46-215號決議案,要求所有國家自1992年底在公海停用大型流網捕魚後,傳統國際法下之公海捕魚自由即開始急速受到限制,代之而起的是一連串的國際宣示、公約及行動方案之通過或生效,其中包括聯合國環境及發展會議(UNCED)所發表之21世紀議程(1992)、坎昆宣言(1992)、促進公海漁船遵守國際養護與管理措施協定(1993)、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1994)、實行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有關跨界與高度洄游魚群相關條款協定(UNIA,1995)。同時,各區域性鮪類資源管理組織,如南方黑鮪養護委員會(CCSBT,1993)及印度洋鮪魚委員會(IOTC,1996)亦相繼成立,或重議公約(美洲鮪魚保育委員會,IATTC,1998)或增加管理措施(大西洋鮪魚保育委員會,ICCAT),最後尚待議訂成立區域性鮪魚資源管理組織之海域僅餘中西太平洋。

  農委會進一步說明,遠洋漁業國與南太平洋島國爰於1994年召開MHLC第一次會議,共同研擬成立區域性管理機構之可行性,聯合國於1995年UNIA通過後,使遠洋漁業國與南太平洋島國雙方有一依據可以據以討論,促使MHLC第二次會議於1997年復續召開,通過馬諸洛宣言(Majuro Declaration),承諾致力在3年內完成區域之高度洄游魚群養護暨管理機制,嗣後歷經5次會議諮商折衝,終於本(9)月初通過養護暨管理公約。

  農委會指出,我國係全球六大遠洋漁業國家之一,每年遠洋漁獲產量約80萬公噸,尤其在中西太平洋,我係第二大遠洋漁捕國,僅鰹鮪即達30萬公噸。該公約所影響之鮪漁船,非僅數百艘遠洋漁船,亦及於上千艘沿近海鮪魚船。因此,中西太平洋高度洄游魚群養護暨管理公約為關係我在該區域鮪漁業存續的重要協定,我國自MHLC第二次會議起即積極參與該公約談判,並以沿海國與遠洋漁業國雙重身分,在平等方式下參與議定之全部過程。

  農委會說明,參與該公約談判者包括我國、美國、中共、日本、韓國、法國、印尼、菲律賓、澳洲、紐西蘭、加拿大及南太平洋島國等共28個國家及屬地(territories)。我參加該公約之簽署,將與太平洋國家共同管理保育太平洋地區高度洄游魚類,對我推動參與其他國際漁業組織具有積極正面之意義。而經由參與該公約,我在中西太平洋地區之遠洋漁業利益將可合理確保,我亦得與各國共同參與中西太平洋漁業資源之保育工作。 (農委會9月27日新聞稿)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10,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