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農業環境教育—自然教育中心

林務局 李秉容.翁儷芯 
李芝瑩 [1]  

一 . 森林資源管理之挑戰

  當前,世界各國的森林經營與氣候變遷、碳減量有實質正向關聯,是全球關注的話題;林業與環境保護、自然保育息息相關,是國家的重要政策;森林擁有最自然又美麗的景觀,為生態旅遊系統重要之一環;森林涵養豐富的水源,是國家經建發展重要基礎;提供各種林產品及未來生物科技發展機會,與經濟發展有密切關連。因此,綜觀現況,森林經營不僅是生物與工程技術的聯合劇場,更是政經法律的角力舞臺。

  臺灣森林覆蓋率約占全島面積 58.5% ,森林的經營目標從早期的林木生產利用,逐步調整為伐木、育林、保林的三合一利用,近期更在國際保育思潮與草根環境運動的交互影響下,導向強調與權益團體或關係人合作的「新環境主義的生態系統經營者」,轉變為生態保育、國土保安及遊憩等多目標經營模式。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不僅是臺灣森林經營的中央主管機關,也是第一線的自然資源管理單位,因此,如何在水、土、林這些環境主角中,同時衡量其背後的人本核心價值,兼顧社會、經濟、政治、法律、藝術、宗教等人文環境要素,是當今全球劇烈變遷中,林務局面臨最大的挑戰。

二 . 環境教育與自然資源管理的關係

  環境教育包含在環境中的學習( Learning IN the environment )、為環境而學習( Learning FOR the environment )、有關環境的學習( Learning ABOUT the environment )三面向,隨著社會需求與思潮演進,更融入永續發展概念,出現為永續而教育(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形式。環境教育包含「資訊傳達」、「溝通或傳播」和「能力建構( capacity building )」等多重功能,「資訊傳達」是一種單向宣傳,目的在喚醒大眾對森林永續經營及保育事務的覺知;「傳播、溝通」則是雙向的交換想法,以釐清並增加對森林永續經營及保育議題的瞭解,且產生關懷。而「教育」則在強調分享和學習外,也包含資訊傳達和溝通,更是完整的「能力建構」,使學習者在過程中能增加認知、釐清價值、培養態度和技能與能力發展。

  「環境教育」在自然資源管理單位下發展,其環境教育目標與自然資源管理目標一致。對林務局而言,「環境教育」是為了達到森林永續經營及保育目標的策略,使社區和其中參與的個人能賦權( empowerment ),建構出適當的組織架構及促進保育工作及永續森林經營的技巧,也就是所謂的「為環境而學習( Learning FOR the environment )」。

  長期以來,林務局透過林業推廣宣傳系統、解說服務系統與保育系統提供環境教育服務。為能符合當今世界變革之需,森林經營融合了公眾參與、全民共管的機制,以 8 個自然教育中心作為政策溝通、價值澄清、全民參與的平台,致力創造「自然與人」和諧關係,以環境教育、解說、溝通或傳播恰扮演了森林生態系統經營中「公共參與及夥伴合作」等重要機制的基石。

  現在,林務局 8 個自然教育中心位於國家森林遊樂區、林業文化園區、樹木銀行,與行之有年的解說服務系統、保育系統、造林綠美化輔導系統、林政推廣宣傳系統等形成森林環境教育系統網絡,其中又以自然教育中心,作為臺灣森林環境教育資源之整合與提供平台。

  自然教育中心以「師法自然,快樂學習」為宗旨,以「讓更多人瞭解林業」、「確保高品質的服務」、「被認定為戶外環境教育的領航者」為十年( 101-110 年)願景,具體實現林務局「維護森林生態,保育自然資源」的核心價值,平均每年提供逾 200 套課程方案及 10 萬人次以上優質森林環境學習機會。另廣泛運用網路社交媒介提供線上服務,同時以出版品達成遠距之環境溝通,亦同步透過國內外交流與合作、人力培訓、學習成效評估、評鑑機制、績效管理等策略,持續提升服務品質,確保永續成長。相關建置成果分別於 99 年獲頒行政院政府服務品質獎、 101 年依環境教育法全數取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並榮獲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獎肯定。

  這個平台提供學生到當地居民乃至社會大眾和決策者等不同實施對象、情境,透過正規、非正規的學習,以不同操作模式,傳遞森林永續經營必要的知識、有效的資訊、公平的價值。另運用環境解說使遊客達成資源瞭解、保護、體驗與支持資源管理單位政策。亦藉由環境傳播與溝通於訊息傳播、意見交流等單、雙向互動過程中,提供權益關係團體或代表( Stakeholder )能參與自然資源管理計畫的擬定、執行及評估,進而達成森林永續經營的目標。

三 . 永續發展森林資源之策略

  在現今臺灣,森林經營願景的達成,還有賴長期的策略規劃,更重要的,是在多元的價值與大眾認知中,找到共同的執行脈絡。近年來,由於公部門組織精簡以及政府財源緊縮,森林的經營管理更仰賴以社區為基礎( Community-based )的自然資源管理模式,透過公私協力、夥伴關係、借重地方長才與地利之便,是更能凝聚共識、完備現地管理功能的方法。此時,環境教育的「工具性」意義,應是民主時代達成該目標之重要「策略」。

  由於環境教育的主流意識不僅止於環境關懷本身而已,還納入了人權、貧窮、民主、人權、和平、發展等議題,加上如同環境教育學者 David Orr 所言:「所有的教育都是環境教育」,任何學科、領域都可有機會關切環境並且做環境教育的教學,因此,在社區管理在地自然資源的模式裡,更需要以環境教育做為策略,吸引多方參與,構築綠色循環型社會,達成森林永續經營的目標。

  永續發展的目標在於兼顧經濟成長、社會公平及生態環境的穩定,「滿足當代的需求,但不危及後代滿足他們需求的能力」。 所有自然資源,包括森林生態,均是公有財,公有財經常面臨私有化爭議、眾人皆管也皆不管等挑戰,而這些公有財管理上的挑戰,最核心的課題在於「眾所有者」、「眾管理者」的認知差異與行動力分歧。然而解決核心課題的方法之一,即是透過環境教育的策略,拉抬大眾對資源管理的知能,當眾管理者的價值與態度越是接近時,越能共同在永續發展的前提下達成管理目標。

  因此自然教育中心透過提供戶外教學(以國中、小學班級學生為主要對象)、主題活動(以親子及寒暑假營隊為主)、專業研習(以教師、企業、各類組織團體之成長研習為主)、特別企劃(針對有意願團體打造最適合課程活動)等服務,成為學校戶外教學的優質選擇、親子假日同樂的最佳去處、企業回饋大地的實踐場域、成人專業成長的夥伴單位,也是達成森林及自然資源永續經營管理的重要作法。

以實境秀的方式讓民眾了解 50 年代的林場工作與舊時代的聚落生活,進而了解林業已從過去的伐木事業轉型為今日的自然資源管理

以實境秀的方式讓民眾了解 50 年代的林場工作與舊時代的聚落生活,進而了解林業已從過去的伐木事業轉型為今日的自然資源管理

透過枯枝落葉截流雨水的實驗,瞭解森林對涵養水源的重要性

透過枯枝落葉截流雨水的實驗,瞭解森林對涵養水源的重要性

練習使用望遠鏡觀察遠方的動物和植物

練習使用望遠鏡觀察遠方的動物和植物

 

註 [1] 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專案研究員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2-11-20:7,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