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農業環境教育-農村再生新契機

水保局 黃國鋒 . 林佳青

  2010 年農村再生條例通過並實施,期許透過農村再生條例,讓農村社區透過凝聚居民共識,由社區自行提出農村再生總體計畫,讓農村社區可以經由計畫達到整體環境改善、公共設施建設、產業活化、文化保存與活用、生態保育等具發展特色之推動項目,並能夠持續發展及維護,農村再生條例替臺灣農村走出另一條新的道路,突破農村的發展瓶頸,除了可以照顧留在農村社區的農民,進而引導外出的子弟回鄉團聚。

  同一年,環境教育法通過,環境教育法是透過法律的架構,希冀將環境教育的概念落實於每個人生活之中,讓每個人都能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增進全民環境倫理與責任,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促進社會正義,培養環境公民與環境學習社群,以達到永續發展。農村再生條例與環境教育法的通過,都是期許著國人、社區、社群能夠與環境共存共榮,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也因此,水土保持局(以下簡稱水保局)在水土保持戶外教室、農村社區推行了落實環境教育的計畫,以輔導社區申請環境教育場所認證為出發點,讓社區找尋心出路。

  2012 年水保局協助 12 處的農村社區、水土保持戶外教室申請環境教育場所,這些社區各具特色,各有各的風采,每處都極具潛力成為環境教育的推廣者,水保局與臺中教育大學邀請了環境教育、水土保持、鄉土文化領域的專家學者們協助這些社區、水保教室,激發其潛力、發展出各處獨特之環境教育教案,此 12 處之環境教育特色分述如下:

1. 桃園縣龍潭鄉三水水土保持戶外教室

  本戶外教室自設立以來,就持續推行著水土保持教育的工作,除此之外,此地也設置了甲蟲、螢火蟲復育區、生態池、生態野地等區域,故具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另外地的生態環境,為紅土丘陵的地質景觀,所以產業是以茶葉為主。因為環境、背景因素的關係,三水水保教室所推行的環境教育活動是以「水土保持教育」、「茶產業文化資源」「人文生態資源」的主題課程為主。

2. 新竹縣北埔鄉南埔社區

  南埔社區是典型的農村社區,社區中有著錯綜複雜的水圳、水道,是客家先民在此地開墾的記憶,「水」成為南埔社區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2006 年,社區居民的共同討論、共同參與,為社區訂定了發展願景 — 黃金水鄉。此地的課程以「水」為最主要的主題,連接著歷史 — 百年水車巡禮;產業 — 水稻田生態與環境維護、碾米體驗、草繩體驗;生態 — 生態池功能與設計。

3. 苗栗縣苑裡鎮山腳社區

  山腳社區多年來一直推廣著藺草、紅磚特色產業文化,透過社區居民的共同努力、整合社區資源,讓藺草、磚雕成為山腳社區的代名詞。同時透過藺草文化,探討著人與環境的關係、建立環境倫理價值觀,發展出「傳統工藝」、「文化資源」、「生態資源」三個面向之課程,包含了「心花朵朵開 — 藺編 DIY 」、「尋根之旅 — 日治後期宿舍群」、「神秘後壁山」等課程。

4. 苗栗縣大湖鄉四份水土保持戶外教室

  第一個水土保持戶外教室就是大湖四份,成立於 1989 年,以農地水土保持為主題,展現出經營坡地農園也兼顧坡地水土資源保育,達到永續發展的期許。因大湖四份水土保持戶外教室經營已久,因此是以現有的課程加強了環境教育中「情意」面的元素,包含「農場水滴歷險記」、「根不可貌相」、「開心農場」等課程,來培養學員具有「環境覺知敏感度」、「環境價值觀與態度」等。

5. 臺中市東勢區大雪山社區

  社區早期是以伐木賺取外匯為主,隨著時代的演進,從防災、國土保安到永續發展概念的發展,社區進行轉型改以「自然」、「科學」、「生態」與「教育」為原則。因此透過「大雪山自然環境愛護體驗」課程,來引導學員對於自然環境的感受、學習欣賞,瞭解人與自然的互相依存關係。

6. 南投縣埔里鎮桃米社區

  921 大地震對於桃米社區而言是一個契機,讓社區憑藉著豐富的生態資源、產官學協助,轉型成為結合生態保育、觀光休閒的社區,其豐富的天然資源包含了草湳溼地、中路坑溪、茅浦坑溼地等區域,在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水保局的協助之下,除了擁有 31 位解說人員和具有設置解說的設施,由於此地擁有豐富的資源以及特殊經歷,因此環境教育課程是以「從困難中出發」、「我們住在哪?」等主題讓參與的學員瞭解歷史、瞭解生態。

7. 雲林縣林內鄉林北社區

  菸草是林北社區早年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也因此菸草產業中特殊的建物 — 菸寮、菸樓成為林北社區的特色之一,菸業雖已慢慢沒落,在居民的一同共識之下,保存農村社會文化、維護菸葉文化資產,成為林北社區的使命,因此課程中是以菸草產業文化為主軸。除此之外,林北社區位於紫斑蝶北遷的路徑上,所以林北社區的課程主軸還包含了生態,透過課程瞭解紫斑蝶的生態與習性,使學員能夠具有環境覺知與敏感度,並具有正確的態度。

8. 臺南市玉井區天埔社區

  天埔社區是以水果、花卉為主的農村社區,主要的環境教育課程是以絲瓜絡創意產業為主軸,傳統農業常使用農藥,在天埔社區,因為知道農藥對於人體、環境生態的害處,因此此地推廣無毒農藥,維護社區環境品質。天埔社區鄰近於水土保持戶外教室,依其地利之便,課程也涵蓋了水土保持教育。

9. 花蓮縣壽豐鄉牛犁社區

  豐田社區位於花東縱谷,是一個具有豐富自然資源之處, 1913 年日本官辦移民政策闢設了「豐田村」,開啟了「豐田村」的歷史文化,具有規劃的街道、田園景觀成為了社區的特色之一。這裡的豐富資源、人文歷史成為設計環境教育的利基點,其課程包含了「社區生物樣性守護教育」、「溼地環境與生態教育」、「文化資產守護教育」等,使以豐富的資源作為契機,讓來參觀或是上課的學員,體認到這些資源、資源是需要被守護的。

10. 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水土保持戶外教室

  位於舞鶴臺地上,具有豐富的地質解說資源,而此地的產業在歷經時代的更替,從初期的咖啡產業到近年來是以茶葉為主軸。環境教育課程則是以「水土保持教育」、「茶葉文化」為主題,課程中搭配當地的特色,舉例來說因為當地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因此課程中會去談及生物多樣性。

11. 臺東縣鹿野鄉永安社區

  永安社區雖是農村社區,但地形位於丘陵臺地上,具有許多地景資源, 2001 年社區開始推動社區營造,進行社區資源調查,社區居民對於社區營造相當認真,並且推動了社區公基金的運作,透過基金運作推動環境教育的工作。此地的環境教育課程包含「認識永安村早期水源」、「文化傳承的分享」、「小花 蔓澤蘭 清除志工」等,涵蓋了文化、歷史、生態等類型。

12. 臺東縣卑南鄉富源社區

  富源社區位於東部海岸山脈尾端,被地形切割形成一個散村的聚落,而聚落坐落於惡地之中,具有其獨特性、教學、觀光特性。學習與惡地相處是富源社區從古至今的課體,也因此這裡的環境教育課程是以惡地為主,學習與惡地相處,進而瞭解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方式。

  從上述 12 個案例來看,環境教育教案是依據當地特色所發展而來的,環境教育的推動也是要讓社區能依據本身條件來進行永續發展。但,許多社區是才剛開始接觸環境教育,對於環境教育有其迷思,例如:認為有解說就是環境教育,但解說其實只是環境教育的其中一環,也因此許多教案內容仍停留在解說的階段,並未能將完整的環境教育內涵加入課程之中;課程架構也相對鬆散,而非一整套完整的教案。

  農委會水保局及相關機關單位投入協助,讓社區開始瞭解環境教育的意涵,發展符合環境教育的教案,並且藉此申請成為環境教育場所。透過環境教育場所認證除了能夠讓社區具有環境教育的意識,同時也能引導社區朝向永續發展,而遊客來到此地,社區所提供之環境教育活動讓學員學習環境教育,在這一來一往之間,環境教育就更易落實於生活之中,截止現在水保局協助輔導桃園縣龍潭鄉三和社區、新竹縣新埔鎮大坪社區 ( 照門)、苗栗縣大湖鄉四份水土保持戶外教室、嘉義縣新港鄉頂菜園社區、臺南市玉井區天埔社區、花蓮縣壽豐鄉牛犁社區及臺東縣鹿野鄉永安社區等七處已通過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

山腳社區藺草編織手提電腦袋

山腳社區藺草編織手提電腦袋

天埔社區絲瓜絡筆筒 DIY

天埔社區絲瓜絡筆筒 DIY

富源社區利吉層惡地形

富源社區利吉層惡地形

三水水土保持戶外教室駁坎美化增添人文氣息

三水水土保持戶外教室駁坎美化增添人文氣息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2-11-20:8,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