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1、春耕

順應環境 發展優勢

掌握準確的國內外情勢與施政方針,
猶如井然有序地犁田耕種,
然後將希望的種子灑在沃土上,
歡欣期待孕育出一地的生氣蓬勃。

  • 國際農業發展情勢

      由於中國大陸、印度等新興國家經濟快速發展、人口持續成長,及全球氣候變遷、極端氣候頻度與強度增加,糧食安全、環境資源永續發展等議題已成為各國關切焦點,有關農業生產安全性及產業經濟以外的多功能價值亦逐漸受到重視。本會持續推動APEC加強公私部門夥伴關係降低供應鏈之糧食損失多年期計畫,期透過APEC各經濟體共同合作,確保區域糧食安全及創造農業多元價值。

      此外, WTO 於 2013 年峇里套案通過貿易便捷化議案,降低非關稅貿易障礙已成未來趨勢;近年來國際間自由貿易協定盛行,亞太各國積極推動跨太平洋夥伴協定( TPP )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 RCEP )等經貿整合機制。如何在經貿自由化趨勢下維持農業永續經營,成為各國農業施政之重大挑戰。
  • 國內農業發展情勢

      2013年農業生產總值估計為4,759億元,較2012年減少0.4%,其中農作產品增加,占農業總產值之比率為47.5%;畜產品略增,占31.3%;水產品略減,占21.1%;林產品僅占0.1%。

      農產貿易方面,2013年農產品進口值147.8億美元,較2012年增加0.8%,主要進口產品為穀類及其製品、油料籽實及粉、木材及其製品等;農產品出口值50.8億美元,較2012年減少0.2%,外銷主要項目包括魚類及其製品、畜禽皮毛相關製品等。

      農產價格變動方面, 2013 年平均農林漁牧產品的躉售物價指數較 2012 年下跌 5.5 %,主要因魚類、特用作物及其他農作物栽培業、水果及稻穀雜糧之下跌幅度較大,其中農產品價格下跌 6.3 %、林產品上漲 8 %、水產品下跌 10 %、畜產品上漲 2.5 %。
  • 2013 年度農業施政方針
    • 推動健康、效率、永續經營之全民農業,規劃推動農業因應自由化對策,調整產業與人力結構,拓展農業國際化,重視農業多功能價值,打造年輕、活力及高度競爭力之樂活農業。

    • 建構多元糧食安全機制,確保糧食穩定供應,擴展稻米多元利用及飲食教育;調整耕作制度,推廣進口替代作物,活化休耕地;續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擴大經營規模,引進青年農民,推動離農獎勵。

    • 輔導成立生產專區,建構產業供應鏈;推動永續農法,持續發展有機農業;建立農產品安全無縫管理體系,強化農藥、動物用藥安全控管,推行動植物健康管理,推廣農產品認驗證及產地標章,深化農產品品牌價值。

    • 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研發及產業化發展,結合綠能發展低耗能與低碳排農業;強化國際農業技術合作與交流,開發農技外銷新商機;保障農業智慧財產權,確保我研發成果及競爭優勢。

    • 運用新興資通訊科技,整合農產數位資訊與研究資源,推動多元服務機能;建立現代化產銷資訊傳播系統,強化農產品產銷預警及調節制度。

    • 積極參與雙邊與多邊貿易諮商,爭取我國農業權益;推展雙邊農業交流及參與國際組織,提升國際能見度;推動農產品全球布局,拓展中國大陸市場。

    • 推動責任漁業,落實沿近海漁業資源養護及管理;積極參與國際漁業組織,確保我國遠洋漁業優勢與漁獲配額;建置養殖漁業生產區進排水設施,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活化漁港機能,打造現代化兼具觀光休閒之魅力漁業。

    • 提升輸出入動植物檢疫效能,健全動植物生物安全管理。推廣高效高值畜禽生產體系,加強飼料衛生品質安全監測,推動環控新式畜禽舍,建立現代化肉品市場;落實寵物管理,強化動物保護。

    • 辦理老年農民福利津貼、農民健康保險、農漁民子女就學獎助及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規劃符合國際規範之農業所得支持措施,保障農民經濟安全。

    • 提升農漁會營運效率及服務功能;強化農業金融管理措施,維護農業金融秩序;推動政策性農業專案貸款,建置及推廣全國農業金融資訊共同利用平臺。

    • 強化農業訓練與推廣體系,持續推動農民學院系統性訓練,培育專業新農民;行銷農業精品,開發特色田園料理及農業伴手,推展特色主題之農業慢遊行程,促進農業旅遊國際化。

    • 健全農田水利會體制,改善農田水利設施,有效利用水資源,提供安全穩定灌溉水源;建立農地資源調查及分類分級管理機制,促進農地農用,強化農地管理,維護優良農地。

    • 賡續推動農村再生,深化農村社區由下而上的自主發展能力,活化農村產業,加強農村建設,落實農村景觀維護與文化傳承,強化人文關懷及社區照護,打造農村新希望。

    • 推動整體性治山防災,加速集水區保育治理,強化水患防治能力;健全土石流防災體系,加強山坡地監督管理。

    • 推動植樹造林,健全森林保護管理;興設平地森林園區,發展森林生態旅遊及步道系統;維護保護區及野生動植物生態資源,維持本土生物多樣性。

  • 回上一頁
  • 103-04-17:8,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