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提升產業競爭力 引領臺灣農業國際化

推動農業科技產業化發展

推動農業科技研發產業化

  積極推動智慧財產保護與運用,促成智財權獲證68件,包括專利31件及植物品種權37件,成果豐碩;技術移轉新案123件,研發成果收入達8,412萬元,創歷年新高,較2012年成長10%。完成2013年臺北國際發明暨技術交易展農業館展出計45項技術,重要成果包括豹鱠(七星斑)之繁殖技術、北蟲草生產技術、蛋鴨自動化集蛋設備、石斑魚神經壞死病毒與虹彩病毒雙價疫苗,並舉辦74場1對1商機洽談,其中29項完成技術移轉,技轉金達1,395萬元。持續辦理農業科技跨領域人才培訓與科技農企業經營管理菁英培訓150人。另本會多項優良動物用疫苗生產技術,成功吸引國際大廠向我國技術移轉,並進駐本會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投資設廠,為農業科技產業國際化揭開新頁。

發展農業節能設施產業

  改進設施蔬菜(青蔥、芫荽)栽培管理技術,研發立體化栽培最佳條件與高效栽培管理技術,完成青蔥及芫荽傳統耕作農戶經營成本、收益調查與分析,及立體化栽培經濟可行性分析。開發與整合設施農業生產技術,形塑節能省水環保親和生產體系,建立太陽光電結合設施生產模式,設置高架追日型太陽能發電系統,總容量32 kWp(峰瓩),年發電量逾4萬7,000度,創新光電科技與農業生產之加值化應用,增加單位農地產值,拓展耕作困難地經濟來源。

實驗用小型豬生產獲國際認證

  本會畜產試驗所配合「推動生物醫藥發展」之產業政策,建構優質實驗用小型豬生產供應體系,並於2013年2月取得國際實驗動物管理評鑑及認證協會(Association for Assessment and Accreditation of Laboratory Animal Care International,簡稱AAALAC)實驗動物國際認證,使動物生產品質與信譽接軌國際水準,成為國際間第1個以畜產動物轉型實驗動物生產供應並獲國際認證的單位,對我國實驗動物資源的開發與國際接軌具有重大意義。「好品質的動物產生可信的結果」,透過國際認證的取得,相關之醫藥研發成果容易被接受與信任,有助於提升我國生物醫藥之國際競爭力與能見度。

推動動物用疫苗產業國際化

  本會家畜衛生試驗所與財團法人臺灣動物科技研究所(動科所)多項優良動物用疫苗生產技術,加上本會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投資環境,成功吸引德國羅曼動物保健公司於2013年7月申請於該園區投資設廠,並就多項技術簽訂策略合作契約,估計第1階段投資金額達10億元。動科所研發之抗黴漿菌次單位疫苗技術亦於2013年12月成功授權羅曼公司,為歷年國內動物用疫苗技轉案金額最高者,顯示我國動物用疫苗研發技術已達國際水準,極具全球競爭力。另本會積極協助廠商建置客製化專用廠房,將帶動技術人力需求,以及檢驗試劑、疫苗佐劑與SPF蛋等動物用疫苗周邊產業發展,以扶持我國動物用疫苗產業邁向國際化。

建置農業雲端服務

整合推動「農業食品雲」

  強化CAS優良農產品標章制度,加強檢核業者驗證產品原料之追溯,已輔導54家優良農產品經營業者建立驗證產品生產追溯資訊,以提升CAS優良農產品經營業者追溯管理能力;推動國產牛肉生產追溯制度,建立國產牛肉從牧場、屠宰分切至產品端的追溯體系,確保國人飲食健康,已完成2萬5,400頭牛隻耳標釘掛及牛籍登錄;輔導有機業者強化產品追溯能力,提供有機農場驗證狀況、品質監測記錄及產品特性等資料;配合行政院食品雲推動,建立超商鮮食、連鎖餐飲業、學校團膳、肉品加工4大示範體系,建構食品產業追溯網絡,提供完整之追溯內容,保障消費者食的安全。

建構發展「農業生產雲」

  統整本會農糧、漁產、畜產等生產面積、產量、行情等資料庫,掌握全國農業生產及銷售狀況,並運用雲端多元傳遞管道,將產銷資訊依使用者需求主動傳遞,2013年主動發布產銷資訊,服務逾62萬人次,有效提升農業資訊應用並擴大服務對象;提供水稻及玉米2項作物之氣候風險即時推播服務、病蟲害預警警示服務,結合氣象局即時資訊及改良場的區域病蟲害發布警報,主動傳遞資訊供農民參考;運用衛星定位及行動載具調查大蒜等15項敏感作物種植資訊,進行全鄉性重要農作物種植面積調查計畫,調查面積1萬4,983公頃、作物品項119項及調查筆數5萬9,542筆。透過建立現代化農情調查體系、整合農業產銷資訊及運用資訊傳遞平臺,建構完整農業生產雲端服務。

農業資訊化

  整合運用資通訊技術,透過智慧型系統應用於農業發展,強化我國農業競爭力。重要內容為:

  • 研發自動肥灌及遠端監控系統結合氣候環境感測技術,自動控制陰雨天灌溉水量與次數,透過資訊化技術即時在遠端查詢系統運作參數,達到省工與節水節肥之管理成效。建置植物工廠資通化監控管理整合系統,已申請2個專利,並參與臺北國際光電週植物工廠展與大眾分享研究成果。
  • 建立農藥殘毒快速檢驗資訊系統,縮短檢驗資訊彙整時間,及早提供農政稽核單位及農產品販售通路業者,針對殘毒高風險蔬果早期預警,督促檢驗站提高抽樣把關比率,提升檢驗資訊加值應用效益。 
  • 將資通訊技術導入生產端與銷售端產銷履歷驗證流程,協助國內農、漁、畜產領域業者導入系統操作應用,產銷履歷標籤印製使用量較2012年提升54%,逐步打造臺灣農產品管理與追溯網絡,加強消費者購買信心。 
  • 結合RFID電子標籤與資通訊技術,以即時電子式拍賣議價系統串聯金流、物流與資訊流,建置家禽交易資訊系統,提升拍賣市場工作效能、準確度及資訊透明度,健全家禽市場拍賣議價制度,並已於高雄市梓官區農會家禽批發市場進行示範導入測試。 
  • 運用GEE(Google Earth Enterprise)展示平台,以資料集中、資源共享及資訊統一目標,完成防救災作業圖資之發布與展示。

自由經濟示範區農業加值產業資訊化

  配合「自由經濟示範區-農業加值」之推行,在自由經濟示範區第1階段推動「觀賞魚及周邊產業」、「動物疫苗」、「農漁畜產品加工」等農業加值重點產業之發展,本會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整合「農科園區廠商服務e網通」為示範區農業加值雲平臺,提供園區事業通關簽審、保稅業務、管制性貨品品質控管、水族生物進出口控管、電子帳冊及便於海關進行遠端稽核之雲端服務,符合示範區開放與有效管理之政策要求,同時進行廠商客製化服務、輔導諮詢及教育訓練,提升廠商進駐園區成為示範事業之意願。

  園區事業透過網路進入農業加值雲平臺,採單一簽入方式,即可使用各項系統服務,各管理機關同樣可在平臺進行審核與稽查作業,隨時掌握業者最新動態。

拓展農業全球市場

推動農產品國際行銷

  積極辦理各項農產品國際宣傳促銷活動,2013年共輔導國內公(協)會及農民團體海外參展26場次、舉辦國外通路宣傳促銷活動40場次,另委託民間企業設置經營3處海外長期展售據點,積極拓展海外市場;辦理「農產品國際行銷人才培訓」計畫,分別舉辦海外研習團2梯次、培訓課程累計83小時,成功培育國內優秀農產品貿易人才;辦理「外銷農產品品牌輔導專案管理」,輔導10家農產外銷業者完成包裝改善與品牌建立,有效提升我國農產品優質安全形象。

  2013年我國農產品出口值為50.8億美元,與2012年相當,計有11項農產品年出口值增加逾100萬美元,年出口值成長前5大品項依序為釋迦、臺灣鯛、茶葉、虱目魚及蝴蝶蘭,年成長率分別為61.2%、6.6%、12.4%、17.6%及3.7%。

深耕中國大陸農產市場

  受惠於兩岸開放直航及簽署ECFA等政策利多,中國大陸已成為臺灣農產品外銷第1大市場。2013年本會輔導農漁團體參加當地綜合性或專業性展覽共13場次,及與大陸通路商合辦「臺灣蔬果節」促銷活動計7場次,積極宣傳臺灣花卉、水果、茶葉、觀賞魚及農漁會百大精品;另委託統一集團於上海設立長期性農產品展售宣傳據點—「灣饗」,協助外銷業者建構長期穩定行銷通路。

  2013年外銷中國大陸出口值為9.2億美元,較2012年成長16.4%,兩岸農產品貿易差額亦由2008年的逆差2.8億美元,轉為2013年的順差1,708萬美元;生鮮農產品年出口值成長前5大品項依序為釋迦、茶葉、虱目魚、蓮霧及鳳梨,年成長率分別為248.8%、26.6%、72.4%、199.2%及44.1%。

加強石斑魚外銷

  2013年4月公告新增活魚運搬船得航行至大陸地區港口8處,其中5處為上海以北港口(上海港、青島港、煙臺港、大連港、天津港等),並於9月核定獎勵建造高效率養殖活魚運搬船需航行至大陸地區浙江省以北港口,積極拓展大陸華中、華北地區石斑活魚新興市場。

  為拓展石斑魚於中國大陸以外新興市場,輔導漁業團體及相關業者於2013年參加日本東京食品展、美國波士頓國際海產品展、歐洲海產品展、亞洲海鮮展等國際性展覽,藉由增加冷凍石斑魚曝光度,積極推廣相關加工產品,逐步開發養殖石斑魚全球市場。

開拓農業技術輸出

  為面對全球貿易自由化及因應知識經濟時代,臺灣農業科技之技術、商品、服務,應積極思考技術境外實施之可能性,以達到「創造產業競爭力」、「農產業國際化布局」等策略目標。2013年本會完成農業試驗所農藥殘留快速檢驗技術及林業試驗所紅豆杉臺紅1號之技術境外實施評估,農業試驗所農藥殘留快速檢驗技術將鎖定於以生化檢驗法列為國家標準之境外地區實施,期初資金規劃0.5億元;林業試驗所紅豆杉臺紅1號枝葉中同時具有紫杉醇及其前趨物10-DAB含量高且穩定,極具經濟價值,鎖定於紫杉醇需求成長快速之新興國家發展,預計創造10億元產值。

遠洋漁業永續布局全球

  我國遠洋漁業發展自1960年代,近年平均年產量超過80萬公噸,總作業船數近2,000艘,作業遍及三大洋,總產值逾400億元。三大重要漁業種類為鮪延繩釣、鰹鮪圍網,以及魷釣與秋刀魚棒受網漁業,2013年秋刀魚捕獲量達18萬公噸,首度超越日本居全球第一。

  2013年本會漁業署派員參與51場國際漁業會議,重要之多邊或雙邊會議包括美洲熱帶鮪類委員會(IATTC)、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印度洋鮪類委員會(IOTC)、大西洋鮪類保育委員會(ICCAT)、南方黑鮪保育委員會(CCSBT)、南太平洋區域漁業管理組織(SPRFMO)及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NPFC)等國際漁業組織之相關年會、工作小組、委員會或籌備會議,密切掌握國際環境情勢,維護國家漁業權益。2013年爭取國際間有漁獲配額管制漁種之漁獲配額8萬7,554.8公噸,並配合相關規範,採取有效因應措施。

促進國際農漁業合作

配合區域經貿自由化趨勢,推動洽簽自由貿易協定

  兩岸兩會於2013年6月21日簽署服務貿易協議,在農業方面,我方僅開放「附帶於畜牧業之顧問服務業」(非涉及家禽孵育及家畜禽配種業務)。由於該業別已於2009年開放陸資來臺投資,迄今未有特定投資案件,且國內並無以此營利之顧問公司,因此開放不致對我國造成負面影響。此外,倘中國大陸業者來臺投資,除可增加國內專業人員的就業機會外,並將促進大陸企業對我畜牧服務產業鏈與專業人員之肯定及瞭解,提高專業服務能見度。

  我國與紐西蘭於2013年7月10日簽署臺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並自2013年12月1日生效實施。依據協定內容,雙方將全面推動在農業投資、農產貿易及動植物防疫檢疫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由於紐國是TPP及RCEP的重要成員,本協定有助我國進一步參與相關區域經濟整合,農業部門也可藉此調整產業結構與提升競爭力,強化農產品外銷,以因應未來加入 TPP的重大挑戰。

  我國與新加坡於2013年11月7日簽署臺星經濟夥伴協定(ASTEP),由於新加坡是東南亞國協(ASEAN ) 、TPP及RCEP的重要成員,本協定對於我國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經貿交流、加入區域經濟整合,及與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均有重大效益。此外,亦可藉由本協定加強對新加坡拓銷臺灣優質農產品,進而開拓其他東南亞市場,對農產品外銷與農民收入將有助益。

積極參與國際組織

  積極參與APEC、AARDO、APAARI及APO等國際組織活動並爭取在臺主辦機會,重要活動包括:在臺辦理APEC「強化公私部門夥伴關係降低供應鏈之糧食損失研討會」、APO「亞洲食品與農企業研討會:生物技術與全球競爭力」、「綠色創新優勢技術提升專家研討會」,並與APAARI及AVRDC共同舉辦「亞太地區分子育種技術研討會」;配合「APO綠色卓越中心」計畫與外交部等部會合辦「2013綠色生產力國際高峰論壇暨亞洲生產力組織綠色卓越中心啟動典禮」。

  持續強化與在臺國際機構的合作關係,補助亞太糧食肥料技術中心及國際土地政策研究訓練中心辦理8場次國際研討會及4期國際訓練課程,提升我國在國際農業組織之發展與合作空間,促進我國農業與國際接軌。

推動農漁業合作

  2013年召開與加拿大等國之雙邊農業合作會議計6場次,積極推動國際農業合作、促進產業交流及拓展通路,排除我農產品出口之非關稅貿易障礙,重大成果如突破檢疫限制出口種豬至越南等。另臺斐(南非)農林漁業合作協議於2013年4月間完成換文,恢復雙方中斷多年之合作關係。

  本會陳主任委員保基於2013年4月赴南非參加第4屆全球飼料與食品會議,7月配合行政院海岸巡防署巡護七號敦訪吉里巴斯,贈送果樹苗予吉國總統湯安諾,10月赴以色列參加水科技展及出席第4屆臺以農業合作會議,均有助發展雙邊關係、強化我國糧食安全海外布局,並協助我國產業開拓商機 。

  2013年11月4日在臺北召開臺美漁業合作雙邊會議,由美國國務院海洋保育處與本會、外交部、海岸巡防署等相關部會共同就雙方關切事項進行意見交流,美方並允諾在國際漁業會議及活動緊密合作。

簽署臺日漁業協議

  為解決重疊經濟海域漁船作業問題,臺日雙方於2013年4月10日舉行第17次漁業會談及簽署漁業協議,並依協議規定於5月7日設立「臺日漁業委員會」及召開第1次臺日漁業委員會,討論作業秩序及漁業合作等關切議題,以落實作業管理。後因沖繩地區漁民表達反對意見,為降低臺灣、琉球雙方漁船海上作業糾紛,雙方民間代表分別在5月16日及12月5日於日本沖繩及臺灣召開民間漁業交流意見會議,就臺日漁業協議適用海域之漁船作業規則進行研商。第2次臺日漁業委員會則於12月26日在日本東京召開,雙方續就第2次臺日民間漁業業者會談結論共同研商具體方案,俾減少雙方漁船作業爭端。第3次臺日漁業委員會預定於2014年1月下旬在臺北召開。

推動臺菲漁業合作

  為解決我國與菲律賓重疊經濟海域漁船作業糾紛,我國與菲律賓於2013年6月、10月分別召開第1、2輪臺菲漁業會談,雙方除達成海上執法避免使用武力及暴力之共識外,同時建立臺菲漁船執法通報機制、漁船緊急通報及快速釋放程序等。此外,並就我方研擬之「臺菲漁業事務執法合作協議」草案進行討論,此部分雖尚未達成協議,惟雙方同意成立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處(MECO)與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TECO)漁業合作技術工作小組,未來將在此小組架構下,持續洽談作業海域、作業管理、資源保育等漁業合作臨時安排等議題。

加強兩岸農業交流

  持續推動農業專業人士交流,檢討及調整中國大陸地區農業專業人士來臺之審查與管理機制,適時修正「大陸地區農業專業人士來臺從事專業活動審查要點」,審慎審查中國大陸農業人士來臺申請案件。2013年計有445團、6,039人次中國大陸地區人民受邀來臺從事農業專業交流參訪;另審查農業商務人士來臺計153團、576人次。

  繼續管制830項農產品自中國大陸進口,防止赴陸投資生產之農產品回銷臺灣;持續將臺灣具技術優勢之農產品列為禁止赴陸投資項目,並適時檢討放寬產業進行市場布局所需項目。在維護農業產業發展及避免具競爭優勢技術外流前提下,以產業價值鏈之架構,建立兩岸合作雙贏之投資模式。

推動農業旅遊國際化

推展休閒農遊

  持續建構休閒農業旅遊環境主題特色及友善旅遊環境,充實休閒農業資訊服務網絡功能,強化休閒人力培育養成,推動休閒農場服務品質及穆斯林友善餐飲相關認證制度,積極參與國內外旅展及辦理推廣活動,加強與旅運業者異業合作,推出「食材旅行」、「花間漫遊 樂悠遊」新社花海、「花東農遊趣」等主題遊程及行銷活動。2013年累計公告劃定75處休閒農業區,輔導46家休閒農場通過服務品質認證,吸引2,000萬名遊客前往農村休閒旅遊,其中外國遊客數為26萬餘人次,較2012年成長22%,創造產值100億元。

發展漁業旅遊

  2013年與地方政府及漁會合作辦理漁業產業慶典及休閒漁業推廣活動計50場次,參與人數約70萬人次;辦理「十大經典魅力漁港」選拔活動,宣傳漁港特色及旅遊資訊;於基隆八斗子、宜蘭烏石及臺南安平等3個漁港增設遊艇浮動碼頭(共114席),吸引國際遊艇及帆船泊靠,由漁港為中心發展海岸休閒旅遊活動。

  建置中(繁/簡)、英、日文版賞鯨旅遊網,提供遊客從事賞鯨豚、海洋生態活動及娛樂漁業漁船相關資訊。

  輔導漁會及漁(業)民團體研發漁村特色漁產伴手禮包裝商品20項,協助漁村開發特色私房料理及傳承傳統漁業技藝,輔導漁會辦理漁村婦女及青少年傳統技藝傳承教育推廣活動共214場次,以增加休閒漁業活動之多樣性,2013年海岸漁業及生態旅遊參與人數計876萬人次,產值達25.9億元。

推廣森林生態旅遊

  辦理18處國家森林遊樂區公共服務設施與景觀改善工程,其中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沼平車站工程榮獲公共工程金質獎殊榮。經營管理18處國家森林遊樂區,辦理不同主題之生態旅遊、森林體驗及推廣行銷等活動逾400場次,提供逾414萬人次生態旅遊及逾70萬人次解說服務;推展8處自然教育中心,參加學習逾12萬人次。

  辦理國有林地內步道整理、維護與修建逾90公里,推廣登山健行活動及無痕山林運動逾30場次,如:谷關七雄認證活動,登頂者已超過萬人,並有上千民眾完登。

  發展花蓮大農大富、嘉義東石鰲鼓與屏東林後四林等3處平地森林園區,豐富生態旅遊體驗。花蓮大農大富園區開園至今累計遊客約96萬人次;嘉義鰲鼓濕地森林園區開園至今遊客約19萬人次;屏東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預定於2014年開園。

倡議強化森林環境教育納入APEC部長宣言

  本會陳主任委員保基於2013年8月參加第2屆APEC林業部長會議中倡議「加強運用環境教育及解說,促進公眾參與並凝聚大眾對森林經營之瞭解與共識」,作為各經濟體加強合作之依據,並獲大會決議納入「庫斯科林業部長宣言」。
  • 回上一頁
  • 103-04-17:7,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