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調整產業結構 推動整合性加值發展

擴大產業規模效益

發展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

  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計有77家廠商進駐,投資金額達72.8億元,帶動年產值約38億元,並串聯園區內外的上下游及周邊產業逐漸形成農業加值產業鏈,發揮產業群聚綜效。

  為推動觀賞魚重點產業,園區建置「亞太水族營運中心」,於2013年9月完工,目前已有10家觀賞魚相關業者獲准進駐,並整合財政部關務署、本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家畜衛生試驗所等相關單位進駐提供研發、蓄養、集貨、包裝、檢疫、通關、倉儲及轉運一貫化作業服務。倉儲物流區內設置之「觀賞水族生物國際轉運中心」,提供園區觀賞魚相關業者迅捷通關服務,打造臺灣成為觀賞水族生物國際轉運出口重鎮,同時將激勵飼育器材、維生系統、飼料及魚藥等周邊產業需求發展,有效擴大整體產業規模。

發展臺灣蘭花生物科技園區

  補助臺南市政府建設「臺灣蘭花生物科技園區」,完成全區175公頃基礎建設,已有72家業者簽約進駐,可租用地出租率96%,投資金額累計達72.3億元,其中54家業者已營運生產,營業額累計達68.4億元;除國內蘭花業者,亦吸引2家日商、1家美商公司及1家資材業者進駐。未來將可以共同供貨方式提供進駐業者相關資材,降低生產成本。

推動產銷集團產區及農業經營專區

  臺灣農地零細化,為提高農地利用效率,推動設置農業經營專區,發展核心產業,以專區為平臺整合農業用水、病蟲害共同防治之標準作業模式、引進青年農民與產業輔導等資源投入,以建立安全、優質生產基地。

  2013年蔬菜集團產區16處、面積4,142公頃,出口量5萬2,000公噸,出口值24億5,900萬元,較2012年成長2.8%;花卉集團產區16處、面積406公頃,出口量2,450萬餘支(株、球),出口值4.4億元,單價較2012年成長2.2%;果樹集團產區26個、面積1,034公頃;茶集團產區25處、面積450公頃;稻米產銷專業區34處、面積1萬5,103公頃、收購稻穀7萬9,471公噸,並邀請學者專家、農業改良場及地方政府針對輔導的34家專業區進行評鑑,選拔出績優稻米產銷專業區5家、優良稻米產銷專業區5家。

營造優質養殖生產環境

  為促進養殖產業永續發展,配合各部會積極防治地層下陷,持續輔導產業朝向鹹水養殖,於養殖專區設置海水統籌供應系統,引進純淨無污染海水,提供良好鹹水養殖環境,供國人優質水產蛋白來源;推廣循環水養殖技術,使漁民瞭解循環水設施之效能與特性,節省養殖用水量,減少依賴地下水。

  2013年持續辦理全國陸上及海洋養殖區進排水路及道路等改善工程,並於屏東(林邊、佳冬及枋寮)、高雄(永安及彌陀)、宜蘭(礁溪及頭城)及雲林(口湖)等重要養殖區規劃整建海水供水設施、增加海水供水範圍並逐步整建養殖漁業生產區內進排水路,輔導區內漁民轉海水養殖,以減少產業依賴地下水,避免因地層下陷致暴雨或汛期時造成淹水情形,促使養殖漁業永續經營。

建立高效畜禽產銷模式

  輔導農民加強生產管理及改善設備(施),推廣高效率家禽生產系統,建置密閉負壓式或全罩式環控禽舍共5場及平飼蛋鴨集蛋設備2場,並推行家禽產業統合經營制度;另輔導屠宰場及分切場,增設改善分切加工及冷凍冷藏設備共13場,建構新式土雞及水禽分切加工業務通路、小包裝加工即食調理禽品,以提升產業競爭力。透過畜牧產業技術平臺與諮詢服務團隊,提供養畜農民教育訓練,增進其專業知識,2013年至少95%家畜產銷班參與推廣及宣導,對現代生產系統普及化有所助益。

開創特色型產業

建構健康時尚茶產業

  臺灣名茶代表衛生安全優質的一、二級茶產業,也發揮精緻優質三級產業,形塑地區品牌形象,結合茶藝與茶道,培訓生活茶藝種子師資,扎根年輕學子,透過創意設計、美學加值、茶藝與茶文化,發展臺灣特有飲茶時尚文化。

輔導農村製酒產業

  協助農村轉型,輔導24家農業組織設立酒莊,2013年製酒量18.4萬公升,產值達1億7,200萬元;選薦優質酒品參加國際專業酒類評鑑,獲得1金質獎、3銀質獎;辦理農村酒莊及酒品評鑑,通過評鑑之優質酒莊計12家、獲獎酒品18款。

創新精緻林產品

  開發7項竹製精品創新應用技術與產品,包括竹炭空氣淨化濾材、竹炭保鮮紙、竹炭貓砂、竹醋液驅蟻藥、竹醋液病蟲害防治劑及竹絲健康板材,整合29家廠商成立「臺灣炭產業」與「竹建材產業」聚落,建構產業鏈結,拓展行銷。

強化產業與農村再生結合效益

培育農村社區優質人力

  深入全國農村社區加強專業人力培育,引領社區居民感觸農村特有的自然資源與人文價值,喚起對家鄉的熱愛,激發築夢活力,自主思考多元創新的發展方向。累計培訓2,149個社區、13萬802人,達全國農村社區數51%。完成培根計畫4階段課程結訓計474個社區,並有360個社區自主提出農村再生計畫。

提升農村環境品質

  改善農村社區整體環境,提升生活品質,兼顧不同類型農村再生社區所提軟硬體發展需求,主動協助改善農村基礎建設及整體環境,營造適居安全之生活空間,讓生活在農村這塊土地上的社區居民得以安身立命,快意生活。2013年度累計協助1,260個農村社區辦理農村基礎生產條件改善、農村生活機能改善、窳陋地區改善等。

落實跨域合作機制

  研擬「農村再生結合產業發展跨域合作示範計畫執行機制」,結合相關部會、地方政府、農漁會、社區組織及私部門共同合作,檢視各部門對社區產業、文化、生態、整體環境等面向,透過計畫整合施政資源於同一時間投入,發揮施政乘數效果,以振興農村經濟、改善所得,並吸引青年回農。2013年度優先推動25個社區跨域合作示範計畫。

培育青年農業人力

專案輔導青年農民

  遴選100名青年農民(平均年齡33歲),提供為期2年之家教式1對1個案陪伴輔導,協助充實經營知能,取得農地、資金、設施設備、產品設計及行銷拓展等,期輔導穩健經營或創新加值。共計協助獲得專案農貸11件;參加農民學院等訓練250人次;協助產品或品牌故事設計68件;輔導加工研發38項;技術服務505次、陪伴輔導1,226次;協助63位拓展115個銷售管道;增加僱工66位與臨時人力158人次;新購(租)土地97.4公頃,增加代耕384公頃等。

  輔導14個直轄市、縣(市)農會建立青年農民資料庫,瞭解在地青年從農狀況,累計已調查2,014人;建立在地青年農民交流平臺,已有600餘人加入,平均年齡35歲,並辦理學習活動、在地農業達人指導等,營造在地青年農民交流與互助環境。

推動農民學院教育訓練

  辦理系統性農業教育訓練,2013年辦理農業入門班36梯次1,099人次、初階13梯次382人次、進階84梯次2,398人次與高階8梯次211人次,共計141梯次4,090人次,學員平均年齡41.7歲,大專以上者占67.4%。辦理見習教學訓練6場142人,通過簽約之見習農場100家,媒合111人參加見習,53人期滿結業;以「價值創新」為主軸辦理菁英學堂講座3場284人次;強化農民學院網絡服務平臺功能辦理農場聯合徵才服務,登錄97個職缺,媒合133人次;推動「找產品、找通路」,累計登載115筆通路資訊、391筆產品資訊;製作農藥安全使用與合理化施肥2門數位教材,提供98門線上學習課程;辦理學員回娘家活動10場次,掌握學員動態並加強學員的聯繫與經驗交流。

續推小地主大佃農政策

  2013年放寬承租土地範圍為1994-2003年基期年農地均納入,持續辦理大佃農承租2011年連續休耕地復耕補貼每公頃1萬元(僅限1次)、大佃農種植轉(契)作作物之租賃獎勵每公頃1萬元、購買農機具設備補助、經營資金低利(1%)貸款、租金無息貸款、天然災害專案補助等經營輔導措施。

  符合農保年資滿5年且年滿65歲農民,將農地出租給大佃農者,每個月每公頃可領取離農獎勵2,000元,最高上限3公頃,即每年7.2萬元。

  截至2013年底止,輔導經營規模達1萬3,187公頃,小地主達2萬5,724人,大佃農達1,578戶,平均年齡44歲,較國內農民平均年齡約62歲,已顯現農業勞動結構年輕化;大佃農平均經營規模8.4公頃(連同自營),為國內農戶平均經營農地面積1.1公頃之7.6倍。
  • 回上一頁
  • 103-04-17:4,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