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加出谷的蛻變-農村再生的現在進行式

文 / 水保局臺東分局 蘇中鈺.張清晏.鄭泰山

  臺東縣大武鄉大竹社區,位於臺灣的東南部山區,社區由加津林、富南、富山、愛國埔及大竹本部落等五個部落所組成,這裡是八八風災時的重災地區,其中大竹本及富山部落是風災後第一個接受被「劃定特定區域」-指危險不堪居住、需要集體遷村重建的地區。近年來政府各部會、水土保持局、臺東縣政府以及鄉公所等公部門投注不少心力於當地的崩塌地治理、野溪整治及清疏等,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籌辦的大竹永久屋基地,亦於風災屆滿 3 年後落成。

  此處在風災後產生大規模崩塌,鄰近社區的大竹溪支流愛國埔野溪上方的崩塌地依舊清晰可見,當地民眾認為崩塌地的形狀恰巧如排灣族所敬畏的百步蛇一樣,象徵著大自然的力量,以及社區居民面對環境所應有的敬重與謙卑。早期大竹本部落與愛國埔具有親戚血緣關係,八八風災後大竹本部落的居民遷移到愛國埔永久屋基地,原本因食物資源、生活空間以及日治時期相關政策等種種因素而分開的部落,如今因為風災再度聚首。在各種硬體設施、防災建設一一整備完成後,人心的重建才正要開始。

  大竹社區在排灣族文化中以當地獨特的植物命名為「加出谷」(tjuacuqu),是「茄苳樹」的意思。茄苳樹,是一種生性強健生長快速,並且耐旱、耐熱的樹種。帶著茄苳樹精神的大竹社區於 99 年接觸農村再生計畫,開始了解農村生活、生產、生態的精神,剛起步的大竹社區就從改善生活環境做起。社區於 102 年提報窳陋空間改善計畫及參加培根實作課程,計畫都著重於社區環境的改善與整理,農村再生實行於社區的第一步就從社區破敗髒亂的地方著手。

  從愛國埔望向大竹溪的對面可看到達仁鄉台坂社區,社區發展協會林一葉理事長就是從那邊嫁過來的媳婦,對於這個第二故鄉卻是全心投入,和從小在大竹成長、深耕在地的張金福總幹事一起為社區改善而努力。「剛開始社區有一部分的人抱持著觀望的態度,他們心存懷疑,懷疑農村再生是否真的能為社區帶來什麼,而我們投入了就只能去做,希望做出一個成果來說服他們,跟著我們一起來為社區努力。」

  理事長述說著計畫推動的困難,一開始遇到的問題就是土地的取得。社區由散落的聚落所組成,由於當地缺少工作機會,年輕人大部分到外地發展,將年邁的長輩一同接過去就近照顧之後,家園就此任由荒煙漫草覆蓋,久了就成為社區隨意棄置垃圾、蛇鼠亂竄的地區,不僅影響社區整體環境,更對當地的小朋友形成社會及環境的危險角落。「雖然這些土地是交由社區發展協會著手整理改善,但有些人不放心把土地交給我們,他們害怕把土地提供給政府之後就再也拿不回來了。」

  在理事長與總幹事的努力推廣農村再生精神,廣邀社區居民參加培根課程,終於在居民逐漸瞭解農村再生相關計畫之後,覓得 102 年窳陋空間改善計畫的施作地點。改善地點是位於好幾戶人家後方的空地,在早期政府推動一戶一處廁所的政策下,這個空地就蓋了 3 座廁所,並有居民另外設置了一處雞舍。雖然是被屋舍包圍的環境,但廁所招來了蒼蠅、雞舍吸引各種蛇類接近,在大家都不願意主動整理而雜草叢生的環境之下,對長久居住此地的老人與小孩造成隱形的威脅。

  地主周國華先生是返鄉服務的在地青壯年,原本在中部學習中式料理並且在餐廳擔任廚師,幾年前為了照顧老人家,放棄原本已經上軌道的工作回到社區生活,在社區中經營著唯一一處部落廚房,不管中式料理還是傳統料理都是他的拿手菜。在瞭解農村再生的意涵之後,為了社區環境的改善,周國華先生樂意提供土地給社區發展協會,並將改善計畫交由社區發展協會全權處理,對社區展現充分的信任。

  社區發展協會操作僱工購料還略顯生疏,原本計畫將區塊整理乾淨就好,卻在計畫執行期間,逐漸產生了化學反應。

  整個計畫在社區耆老的祈福儀式之後展開,在砍除雜草、整理環境之後,居民共同決議將原有的 3 個廁所進行拆除,僅保留位處正中央的廁所。社區工班發揮創意,將拆除下來的廁所屋頂廢物再利用,加工製作成桌子供休憩使用。位於改善空間中央保留下來的廁所,先以鐵皮覆蓋屋頂防止漏水,上方再覆蓋茅草予以美化,四周牆面及廁所門改以竹材編製包覆,門口的洗手台以花盆製作,投入小顆卵石過濾樹葉及其他髒污。

  原本就生長在此處的合歡,枝幹較軟向四面八方散開,工班注入巧思,利用竹材綁紮的方式製作成下窄上寬的花架,讓合歡樹猶如插在大型花瓶般,不僅爭取到更多活動空間,也營造出穿透的視覺景觀效果。樹穴旁邊堆砌的圍石除了保護既有的大樹,也提供了乘涼休息的空間,步道旁更是堆砌了以當地卵石堆砌的石座椅,兩顆圓圓的石頭當作基柱,上面放上板狀的石頭,形成最佳點線面的平衡,乘坐起來十分堅固,處處展現了社區工班精湛工藝。

  計畫進行的過程中,社區居民漸漸開始投入參與。改善區域除了配置容易維護管理的草皮及植栽如松葉牡丹,另外在社區耆老帶領之下,一同上山採集當地植物如姑婆芋和蕨類植物,搭配使用裁切剩下的木塊,在入口處堆砌成具有在地特色的小花圃。社區有三位木雕師傅,其中陳仁德師傅取材地方曾有一位獵山豬的英雄在一天內獵捕到三隻野豬的傳說,雕刻一座三隻野豬的木雕放置於草地上紀念他英勇的故事。改善區域角落原本主人家希望保留的雞舍,在考量環境的整潔之下決心拆除,整理過後營造成社區菜園,成為社區的開心農場。另外在鄰家婆婆希望區域內能開出美麗花朵的要求之下,媳婦特地買來藍色的小花親手種下,以滿足婆婆的心願,成為計畫外的美麗插曲。在最後鋪設踏石步道及草皮時,更是社區總動員,老老少少捲起袖子,一起努力將改善工作完成,為社區盡一份心力。

  「辦活動的目的就是在於活化社區、活化人心,於是藉由人與人互動的化學效應,讓活動不是辦過就不留痕跡,而是留下一些感想與回憶,持續在心中發酵,逐漸堆砌成社區的向心力。」一位社區顧問師曾經這樣說道。而相較於活動,僱工購料的方式更能將活動的軌跡紀錄下來。親手種植的花草樹木、擺放的石頭上留著一起滴下的汗水,空氣中還迴盪著一同聊天歡笑的聲響。社區共同努力的成果像是展示品一樣放在社區的中心,猶如共同完成的木雕作品,姿態展示著一起努力留下的成果,而為社區合作與付出也如原木的芬芳在無形之間散播開來。

  社區發展協會完成改善後,原本位於各家交界卻不願意踏入的地方,變成了孩童相約玩耍的小公園,人們也坐在樹下聊天乘涼。「過年時在外地工作的孩子們回來,發現社區真的不一樣了!」理事長滿臉笑容說著社區菜園準備收穫時,大家興奮等待發號施令爭相採收的盛況。

  這次計畫成功操作僱工購料的經驗,讓社區同一年的培根實作及其他環境改善計畫也進行得相當順遂,並且在 102 年窳陋空間改善計畫全國競賽獲得培根社區組單一窳陋點改善特優的殊榮,如今看來一切辛苦皆有代價,讓理事長、總幹事以及社區居民都相當欣慰。

  社區環境的逐步改善,影響在地青年,由社區三大木雕師之一的龐自強組織青年會,自行著手籌建「部落影像館」,除了整理老屋作為展示空間,也放置社區古老的珍貴照片及耕作獵捕器具,為保存社區文化盡一份心力。「現在有好多社區居民受到感染主動整理周遭環境,還表示願意提供閒置的土地。跟我們說,快來改造這裡,讓社區更好更美麗!還排隊呢!」在理事長與總幹事全心的付出之下,社區居民也以信任作為回饋。

  八八風災後逐步復建的大竹社區已慢慢走出自己的方向,經過公部門的投入及藉由社區居民參與窳陋環境改善,凝聚社區共識,在農村再生這條路上,社區發展協會已經完成培根課程的培訓階段,接下來想著力於文化保存及社區產業發展,推廣排灣族文化藝術-琉璃珠、木雕等傳統手工藝,並推廣小米傳統作物加工產品。而社區居民轉變為積極參與的態度,青年們及耆老等各方力量開始投入,如「小花效應」一般將正向力量散播開來,未來人力及資源的整合與分配是社區將要面對的挑戰。期望未來吸引更多社區青年回到社區,相信是社區發展值得期待的下一章節。

猶如百步蛇的崩塌地

猶如百步蛇的崩塌地

社區工班以竹材美化廁所

社區工班以竹材美化廁所

以當地撿拾的石材堆砌樹圍石

以當地撿拾的石材堆砌樹圍石

踏石步道與漂流木座椅

踏石步道與漂流木座椅

創意營造合歡花架

創意營造合歡花架

馬齒牡丹種植於原木花器

馬齒牡丹種植於原木花器

動員社區協助改善

動員社區協助改善

三隻野豬的傳說

三隻野豬的傳說

社區的開心農場

社區的開心農場

部落影像館內珍貴的照片

部落影像館內珍貴的照片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3-09-18: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