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泰國農業與其重要經濟角色

Charuk Singhapreecha 撰 [1] 黃有才譯 [2]
[1] 清邁大學經濟系教授
[2] 亞太糧食肥料技術中心主任
 

  泰國的農業部門長期以來被稱為國家的骨幹,這是因為它是經濟最重要的部門,提供食物與泰國多數人民生活所需收入。1970 年代末期,製造部門成為泰國經濟主要部門之前,農業部門幾乎占出口總值的 100%。到目前,還占泰國外銷值的 30%。然而,它最重要的角色,就是提供泰國大部分勞動力穩定的就業。

  雖然農業在全國 GDP 比例下降,勞動力很高的比例仍留在農業部門(反映農業是勞力密集產業)。土地過度使用與未應用現代技術也是泰國農業的特徵。

  眾多人參與農業部門,但肥沃土地少,顯示平均耕種面積小。1996 年,平均每戶農家持有面積為 15 英畝(1 公頃 =2.471 英畝)。82% 農民擁有小面積的農地,其他 18% 農民為佃農,這造成利用投資報酬擴大經營機會受限,也導致貧窮。

  因此,泰國政府有必要在發展農業部分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政府預算經常保留 9% 做農業用途,多數用在基礎設施的建設,如水利系統與道路。但占政府總預算(GDP 的 15%)相對少的農業預算,很難符合農民的需要。目前,只有 1/4 的泰國農地是位於灌溉區內。因此,農民多數還是依賴天候及其他自然條件來解決水的問題。

  農業部門受到製造部門影響,而製造部門在最近的一波經濟發展展現了它驅動泰國經濟的能力。製造部門產生農業部門的需求與收入。農業部門多餘及季節性失業勞動力可被製造部門吸收及僱用。但是農業部門的生產成本也被製造部門抬高,因為彼等對於有限土地與自然資源需求增加。

  有些泰國農家由非農業賺取額外收入,但本質上是自主的。這確保泰國農業不是單向依賴製造部門及整體經濟,反而是依賴世界農產品價格、雨量與其他氣候因素決定其收入。在 1997 年經濟危機前,泰國農業成長上下波動,而製造部門則經歷穩定成長的趨勢。

  在 1997 ~ 1998 經濟危機期間,由於國際農業產品價格上漲與泰銖貶值,泰國農業部門經歷外銷量成長與收入增加。經濟危機在許多方面影響農業部門,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外國投資者失去信心造成泰銖貶值,金融系統失靈包括無法支付國際貸款、利率上升使貸方不願以當時利率將錢貸出。高出口價格對農業部門有激勵作用,但也會被進口品的高價所抵銷。進口品如肥料、飼料直接為農業部門使用,另外其他部門的進口品也有間接供應作為農業的資材。

  另一個衝擊是透過高利率的效應,高利率造成經濟投資停滯,包括農業部門。大量沖銷資產價值同時也造成財富與收入大量減少。當整體經濟成長遲緩時,收入減少造成消費減少,也影響到農產品消費。但對農業部門影響較小,因為人還是要吃。

  然而,另一方面的正面效應減輕了經濟萎縮的衝擊。首先是泰銖貶值促成外銷成長,外銷數量成長 8.1%,雖然外銷總金額減少。此外,泰銖貶值也使鄉村民眾受益,特別是農業部門因主要作物銷售而收入增加 25%。

  作物與水產輪流地驅動泰國地外銷與生產。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農業部門具有非正式的社會安全網的功能,能幫助吸收失業人口與減輕國家的痛苦指數。鄉間勞工之間強固的聯絡網絡,在經濟危機期間,提供鄉間的工作機會給剛失業的人。失業勞工可以返鄉得到基本的收入支持,這包括到野外去尋找食物,雖然這種機會越來越少。

結語

  政府政策應考慮因農業發展帶來的農業結構的改變。這包括隨著經濟發展與多元化,農業在 GDP 的比例減少;勞動力由農業部門釋出,推力來自農業省工技術的改變,拉力來自非農業部門勞力需求;另外,儘管釋出資源,農業產出仍增加。因此,政策應聚焦於改進農民在農業部門內及部門外之經濟機會。

本文譯自 http://ap.fftc.agnet.org/ap_db.php?id=246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3-10-21:9,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