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臺灣烏金

漁業署 張惟翔

  在颳起東北季風時,總有一群銀白色的魚,逐浪來到福爾摩沙島周邊的海域,圓圓鼓鼓的肚子裡,蘊藏豐盈的烏金,亦是年終之際,漁民引頸盼望的豐碩獎金。烏魚與漁民相互遵守著這一年一會的約定。

  烏魚,學名(Mugilcephalus)又名鯔魚,是一種廣鹽、廣溫、適應性強的魚種,亦屬季節性的洄游魚類,廣泛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及溫帶海域。而烏魚聞名遐邇的原因,是因為從母魚卵巢中取出製成之烏魚子,其營養價值極高,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堪稱魚卵中的極品,每尾母烏僅有一副卵巢可做成烏魚子;另外,去卵母烏(即烏魚殼)、烏魚鰾亦廣受民眾歡迎,為漁民帶來豐厚的年終獎金,因此烏魚亦有海中「烏金」之美稱。

  臺灣烏魚子之來源主要有天然烏魚及養殖烏魚,天然烏魚每年冬天 11 月至翌年 1 月下旬,會隨著大陸沿岸水 19 至 21 ℃ 等溫線結群從東海南下洄游至臺灣西南部海域產卵,因此又有「信魚」之別稱。特別在冬至前後 10 天左右為盛漁期。臺灣的烏魚漁業始於明朝末年,主要漁法以流刺網及巾著網為主,當漁船選定作業地點後,判定潮流、風向及烏魚之相對位置後開始投放網具,接著駕船驅趕烏魚至網具投放地點。而巾著網則為圍網的一種,通常為兩艘船同時作業,其漁船總噸位較流刺網漁船大,作業方式和圍網相似,當漁船於海上發現魚群後,加速至魚群位置進行投網作業,以雙船分頭將魚群圍住後起網。

  臺灣烏魚漁獲產量於 1976 至 1980 年是臺灣地區烏魚漁獲的顛峰期,年平均達到近 200 萬尾,此時期漁民會依烏魚捕獲數量的多寡於船上插置旗幟,每捕獲 1 萬尾即插一面旗,可見當時豐收之盛況;然近年來天然烏魚之年平均僅約 20 萬餘尾;直至 2012 年,烏魚漁獲量創 15 年來新高,漁獲尾數達約 70 萬餘尾,而 2013 年烏魚漁獲量則為 32 萬餘尾。因漁獲產量已不復當年之盛況,市場所需烏魚子轉向以養殖烏魚補充。

  在臺灣,烏魚養殖已發展多年,目前全臺各地自新竹往南至彰化、雲林、臺南、高雄及屏東等地皆有完善的烏魚養殖場,利用天然烏魚苗, 2 ~ 3 年即可養成取卵。烏魚養殖是臺灣西部沿海之重要產業,每逢冬至前後是烏魚汛期,近年來在臺灣漁民養殖技術提升,及加工業者製程不斷改良,養殖烏魚子供應量大幅增加,風味與口感已不輸給野生烏魚子,也逐漸成為市場主流。

  為推廣國內烏魚產業文化及提升烏魚子品質,漁業署自 2009 年起每年舉辦「臺灣十大優質烏魚子」競賽活動,評選對象以養殖烏魚製成之烏魚子為主,經過新竹、彰化、雲林、嘉義、臺南及梓官等地方初賽及全國競賽二階段之評鑑,評選出全國十大得獎者(5 ~ 7 兩 5 位,7 兩以上 5 位),並賦予防偽標籤,確保獲獎之最高品質,藉由烏魚子評鑑競賽,帶動漁村產業文化活動,促進產地良性競爭,以提升烏魚子養殖技術、加工及整體產業鏈價值。

  此外,近兩年烏魚漁獲量的增加,有學者研究可能與環境變化有關,亦可能與漁業署近幾年推動許多沿近海資源保育措施,如相關漁業之禁漁區、禁漁期、總漁獲量管制,並實行人工魚礁之設置、魚苗放流、劃設漁業資源保育區等資源養護管理措施有關,後續亦將秉持此原則,持續推動沿近海漁業管理工作,以維護臺灣周邊海域珍貴的生物資源,以達永續利用之目的。

烏魚

烏魚

烏魚卸貨

烏魚卸貨

烏魚子

烏魚子

烏魚子歷年漁獲量

烏魚子歷年漁獲量

水產優良烏魚子頒獎

水產優良烏魚子頒獎

優良烏魚子

優良烏魚子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3-11-20:3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