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花蓮宜蘭農產業之原鄉部落輔導系列報導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推動原鄉部落農產業發展策略

文‧圖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曾竫萌

前言

  農業是部落發展的基礎,也是重要經濟來源,原住民保留地的農牧用地大多採粗放管理,缺乏栽培技術以至於產量低、品質差,以及面臨盤商剝削等問題。近年來原住民鄉鎮因勞動人口外流嚴重,從事農業生產人力老化,極需引導青年回流,投入年輕人力,而原住民部落地區保存許多具發展潛力之特色作物,惟相關品種、生產、儲運、加工保存技術等產業價值鏈並無妥適建構,無法發揮其價值。同時原住民鄉鎮因農業人口老化休耕地比例高,須引入活水讓這些自然純淨的土地活化利用。綜合以上問題,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輔導部落農產業發展應針對建構原住民特色作物產業價值鏈進行研究與輔導,以活絡原住民部落經濟,提高原住民之收入。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輔導原鄉部落模式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針對原鄉部落農產業的轉型的困難與缺口,擬定了輔導步驟與試圖解決之辦法,並實際於宜蘭及花蓮地區原鄉部落進行輔導,期能透過該輔導模式做為其他政府部門輔導原鄉部落農產業發展之參考,創造永續產業增進原鄉部落收益與資源。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擬定原鄉部落推動輔導流程如下:

一、設置單一窗口
  本場與原鄉部落接觸輔導採主動出擊方式,透過原鄉部落社區發展協會或跨部會訊息交流取得部落農產業缺口訊息後,主動指派本場負責該部落農產業主要作物品項之研究同仁前往輔導並擔任部落聯繫窗口,以便掌握部落相關訊息切入輔導。

二、部落農產業概況盤點
  部落窗口負責人訪查部落內部人員組成與轄區政府機關資源並進行部落耕地面積與狀況、耕作人口、環境資源、栽培品項、銷售通路及部落傳統農作栽培資料進行深度訪查,提供本場作為跨課室輔導重要資訊,亦作為規劃原鄉部落農產業發展與轉型之基礎。

三、籌組輔導團隊
  農產業的組成受一級、二級及三級產業面向之發展之影響,本場以各部落不同產業狀況,跨課室召集不同領域研究人員針對不同面向缺口進行討論與腦力激盪,並依部落農產業發展面向缺口籌組對應之輔導團隊進行客製化服務。透過輔導團隊籌組可快速交換資訊與找出問題點,使部落農產業輔導上更完整。

四、部落農產業發展規劃
  本場為解決原鄉部落難產難銷的問題,初步由輔導團隊與部落就部落傳統特色、栽培品項、加工及通路等面向共同討論,考量栽培環境、市場需求與區隔性推薦適宜生產的農作物種類,減少生產時需投入之成本,引入具潛力之二、三級產業發展並與部落特色結合,以永續農產業經營作為目標。

五、跨域合作實地輔導
  輔導目標規劃完成後,由本場輔導團隊實地進行輔導,設計農作生產或轉型栽培之詳細栽培曆並辦理各面向客製化的講習課程,並由輔導團隊預想可能面臨之問題提供建議,並於收穫期間舉辦示範觀摩會增加部落新興農產業曝光度。
原鄉部落農產業發展困境中農業資金與資源不足為主要的問題點之一,就單一輔導單位進行協助往往無法提供原鄉部落更完善的協助,故透過跨部會的合作,可以將不同面向的資源有效運用,透過中央政府機關的輔助、農政單位的資源訊息、地方政府與地方農會共同合作,更可無縫接軌將資源帶入部落。

六級化產業為部落永續農產業發展之目標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針對原鄉部落農產業輔導以創造三生一體(生產、生活、生態)及六級之永續農產業發展模式為方向,以部落特色農業與文化為基礎,建立穩定優質農作物生產體系,結合有機農業與加工行銷至觀光休閒生態旅遊的部落產業鏈,使原鄉部落由單純農業生產一級產業轉型為原住民生活文化、加工行銷及生態觀光旅遊的二、三級原鄉產業:

一、提升原鄉部落農業生產品質
  提升原鄉部落農作物附加價值是強化與穩定一級產業重要的目標,原鄉部落所處環境多屬未開發之自然環境,恰適宜有機農業發展,且原鄉部落傳統作物栽培模式與有機栽培模式相近,可在最少的改變和成本投入下,提高原有作物的品質與附加價值,並與一般農產業市場進行區隔,且與現今食品安全至上的市場要求相呼應。

二、強化部落特色農產品加工技術
  部落傳統的加工產品與原鄉飲食文化具備新穎性與文化意涵,因此在發展部落二級產業方面,必須保留部落原有的特色加工技術,並以此基礎進行加工品質提升與延長保存度的專業食品加工輔導,以此克服運送與保存的困難,增加部落對外銷售機會。

三、強調部落農產業文化特色與消費者教育
  原鄉部落農產業發展與轉型多半伴隨著故事性,這些故事正是最受消費者歡迎的部落文化價值,因此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針對包裝與行銷的三級產業中,導入故事性的描述與產品結合,除了直接提升原鄉部落農產品曝光度,更藉此機會讓消費者了解部落特色產品附有的意義與價值,進而活絡部落農產業發展。

四、導入生態觀光與體驗型消費
  原住民表演傳統舞蹈、傳統建築、自然景觀、特色農業及創意商品等文化特色可構成主要觀光吸引力,因此可強化原住民地區觀光資源作為誘因,提升消費者選擇原鄉部落作為觀光地點的意願,生態旅遊可提供消費者遊憩體驗,而部落也進而重視自然農田環境、棲地與復育,更可提供部落族人工作與創業機會。

結語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經盤點部落農特產業資源,擬定原鄉部落輔導流程,由部落單一窗口開始與部落接觸並建立起夥伴關係,盤點部落農產業內外部狀況後,針對不同部落遭遇的困難籌組多面向的輔導團隊,並多次深入的與部落溝通交流後共同規劃部落發展目標藍圖,並透過高密度的實地輔導從旁陪伴與提供協助,進而引入跨部會與跨域協助使輔導資源無縫接軌。

  宜花地區的原鄉部落具有豐富的人文及自然資源,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配合各部落不同資源特色及農特產業輔導需求,協助發展特色農產業,並能結合在地農業耕作習性、文化與生態環境發展不同型態的產業。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近幾年的積極輔導,配合政府各農政單位、農民及民間團體之投入下,轄內部落的農業發展,現階段已逐漸形成亮點,成為地方的活力產業。相信這些原鄉部落在經過農產業轉型與輔導後,能帶動鄰近原鄉部落共同投入,達到原鄉部落農產業永續發展的目的。

部落傳統農業高度仰賴人力,利潤微薄

部落傳統農業高度仰賴人力,利潤微薄

本場輔導原鄉部落永續農產業流程示意圖

本場輔導原鄉部落永續農產業流程示意圖

 

本場輔導原鄉部落六級化產業目標

本場輔導原鄉部落六級化產業目標

輔導團隊親臨部落進行客製化輔導服務

輔導團隊親臨部落進行客製化輔導服務

部落傳統作物文化與農產業永續息息相關

部落傳統作物文化與農產業永續息息相關

高密度的熱忱輔導是取得部落信心的重要方法

高密度的熱忱輔導是取得部落信心的重要方法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4-01-22:8,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