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建構農業經營專區整合加值模式 促進產業群聚發展

文‧圖 / 吳兆揚‧林永嚴

一、前言

  我國農業係屬小農經營結構,農地規模狹小所帶來的經營效率偏低、產業發展缺乏規模經濟的結果,同時面對國內農地流失、農業人力老化等不利因素,一直是農政部門多年來面對且亟思解決的問題。因此農委會以區域農地群聚利用觀點切入,自民國 96 年起推動農業經營專區計畫,並輔導農民團體以農業經營專區為基礎,後續並整合農業中心衛星體系、小地主大佃農政策及青年農民培育輔導等理念,於 100 年開始試點推動農業經營專區整合加值模式,期以妥善保留優良農地並推動優質產業規模化、集中化利用,同時集中投入政府產業輔導資源,營造農產業群聚發展場域,並期作為國內農業結構調整與經營創新之重要模式。

二、農業經營專區整合加值模式理念與作法

  本項模式規劃的核心理念是推動「農業經營觀念的改變」、「地區產銷資源的整合」與「產業價值鏈的關鍵加值」,並藉由相關輔導措施之規劃執行,讓農民及農業產銷組織能從農業經營獲益,自願維護優良農地而永續經營外,並能適地建立優勢產業價值鏈並促進產業群聚發展。本案規劃重點(附表 1)為:

(一)建置農業經營專區為安全生產基地,發展核心產業,展現規模與集中效益。

(二)以專區為資源整合平臺,整合土地、用水及產業規劃,提升農業輔導資源之投入效益。

(三)輔導農民團體作為專區經營主體,強化與區內青年農民合作,並藉由產業鏈加值活動創造區域經濟與政策效益,進而推動優良農地之永續經營。

  至於農業經營專區之規劃建立、內部機制建立與運作等工作,係由專區經營主體(目前以鄉鎮農會為主)負責執行,並專責推動下列 5 項基礎性及整合性工作:

(一)農地利用:結合產業輔導與農地管理,進行專區土地資源利用規劃,輔導設置農業產銷共同設施,避免個別設施林立;與專區農民、地主等共同簽署土地利用公約,凝聚農地永續利用的意願,並透過農地銀行強化農地租賃以活化休廢耕地,並提高農地利用率;建立多元作物耕作制度,並確立田間作業標準化規範。

(二)組織整合:經營主體推動與農民、農業產銷組織整合,建立集團運作模式;邀集農政單位、主力農民組成推動小組,籌劃與推動營運相關事項;邀集農業技術專家籌組技術服務小組,提供生產與經營管理技術支援。

(三)培育訓練:提供農產品生產標準化技術、企業化經營管理能力養成相關教育訓練,並協助青年農民承租專區土地,以擴大經營規模,讓農業經營專區成為青年農民育成與輔導場域。

(四)產銷經營:盤點專區資源與市場需求,以定位專區核心產業及其經濟事業發展模式;依據市場需求品項及交期,於專區內計畫性生產優質、安全的農產品。其作法係輔導農民從事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及安全認驗證(含吉園圃、有機驗證、產銷履歷驗證),並推動與農民契作。後續由專區經營主體負責進行產品加值或供應產業鏈下游需求,同時以專區重視農產品安全與品質的價值,加強品牌行銷及通路拓展。

(五)友善環境:經營主體進行專區土地土壤檢測與改良,並向農民宣導合理化施肥及安全用藥觀念,共同推動區域病蟲害防治、汙染防治等。輔導農民以對環境友善的耕作方式,例如有機栽培、農藥減量、化學肥料適量施用或有機肥料施用等,促進農地資源永續利用。

三、農業經營專區整合加值模式效益及創新應用

  經農委會數年來擇點試辦推動農業經營專區及其整合加值模式以來,103 年度已輔導宜蘭縣三星地區、臺中市新社區及外埔區、雲林縣斗南鎮及北港鎮、嘉義縣義竹鄉、臺南市將軍區及學甲區、高雄市美濃區等 9 個農會,建置農業經營專區共 14 處、總實施面積約 3,510 公頃,且實質展現農地活化、產業整合及加值效益,茲就本項模式之推動效益及創新應用作法分述如下:

(一)推動效益

  1. 以建置優質農業環境,確保農產品安全與品質:以建立農產品安全生產基地理念,並採取與環境親合之生產管理作法(合理化施肥、病蟲害共同防治等)發展核心產業。例如三星專區推動青蔥健康安全管理制度,降低化學農藥使用量 45%,減少生產成本 8 萬元 / 公頃;斗南專區推動瓜果實蠅共同防治,降低害蟲密度,絲瓜產量提高 10%。
  2. 以引進青年從農,改善農業人力結構:輔導農民團體與農民契作,同時透過計畫性產銷及利潤回饋機制,讓農民專心生產並可提升收益,有助引導青年從農與擴大經營規模。 103 年度農業經營專區已組織培訓青年農民總數達 165 人,作為專區產業發展之原動力與續航力。
  3. 以發展核心產業之關鍵加值事業,帶動產業發展:輔導農民團體以填補價值鏈關鍵缺口策略轉型發展事業,鎖定目標市場行銷、拓展通路,讓農產品發揮價值,並全面帶動地區產業整體發展。以新社區農會為例,透過與通路合作,讓 103 年度營運收入較前一年度提升 1 倍。

(二)創新應用作法

  1. 專區作為政府資源整合平臺,串接人、地、水、產業:以專區作為政府施政資源整合平臺,推動人、地、水、產業緊密結合,除避免政府資源分散、個別或重複性補助浪費,並可作為價值鏈農業建置示範試點。此外,由於專區運作可掌握明確人、地、產業資訊,方得以產業價值鏈發展概念,落實土地合理規劃利用及引導設置共同性產製儲銷設施,以發展核心產業及培育主力專業農民,並可作為本會推動直接給付、農業保險等政策新試點。
  2. 建置專區資源整合運作模式,讓農業發展新模式快速複製:本案協助農民團體擇定區位優良之農業生產區建置專區,整合農政單位資源投入經營,並將建置工作制度化,配套制定具體執行步驟與衡量標準,讓本運作模式能複製推廣,以推升優勢產業發展。
  3. 結合農地資源分類分級規劃成果,讓專區成為國家農業戰略發展基礎:根據農地分類分級規劃成果,進行大而優重點產業或小而美特色產業之空間布局, 103 年度已協助 15 個市(縣)政府完成農地資源分類分級劃設作業,將地方重點或特色產業適宜發展之群聚區域,建置形成農產業專區,並依市場需求規劃區域產業發展策略,成為優質農業發展區位及國家重點戰略資源,達到提升糧食自給率之目標。

四、未來展望

  未來農業經營專區將擴大與既有農業重點生產區域合作與整合,推動核心產業規模化與集中化、農地合理利用、友善環境耕作模式等工作,並與農企業、市場通路建立農商合作關係,以促進農產原料或農產品產銷效率與效益,將專區建構為「農業合理經營場域」。另同時結合農村再生,培育青年農民,輔導產業跨域加值,提高農民收益,並設法結合既有優勢產業及農企業,建立一套完整操作方式,以供各產業單位推動,並結合小地主大佃農、農地銀行等施政計畫,以展現農業發展整體效益及落實農地永續經營。

附表 1  農業經營專區各層面重點表 PDF

圖1 農業經營專區整合加值模式與進程

圖 1  農業經營專區整合加值模式與進程

圖 2  農業經營專區作為整合平台,串接人、地、水、產業之構想示意圖

圖 2  農業經營專區作為整合平台,串接人、地、水、產業之構想示意圖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4-03-13:10,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