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農村社區產業導入社會企業的新作為

文‧圖 / 水土保持局 劉力嘉‧陳明賢

一、契機

  隨著網絡系統、科技技術、交通運輸、消費行為及整個產業環境的改變,促使產業結構及市場趨向不斷地因應時代及消費者需求而轉型,然而各級產業並不會消失,只是需要因應變遷而不斷蛻變轉化。商品投資大師吉姆.羅傑斯於 2012 年說:「10 年後農夫將開藍寶堅尼,證券營業員開計程車和拖引機為農夫工作」,其足以顯現農業並非是夕陽產業,而是透過創意、創新及科技技術,創造一番新局面,塑造出一個個實力頂尖的科技農夫,展現型農新勢力。

  農村社區產業是建構活絡農業經濟活動的模式之一,農委會水保局於 2012 年整合各單位資源與技術,建立跨域合作平台,並致力於推動農村再生結合產業發展跨域合作示範計畫,期能解決農村社區產業技術、質量、包裝及通路等問題,以開創農村社區產業新契機。

二、農村再生結合產業發展跨域合作

(一)操作模式

  農村再生結合產業發展跨域合作示範計畫,是藉由建立平台予以推動,其連結全國農村社區與公私各部門,其中總平台是作為農村社區產業發展需求與各部門間的媒合者,另區域平台為勘選社區、盤點資源及研擬計畫,並與各單位協調確認,再將計畫內容依專業分工原則,由各單位執行或協助輔導。

  在執行策略方面,除了結合農委會各單位之資源投入、改善農村社區產業技術、解決生產環境問題等,亦導入產業價值鏈加值創新等概念,讓農村社區產業有別於過往的傳統生產,在推動跨域合作過程中,透過農委會農改場、農試所、農糧署等產業單位協助與輔導,讓有意願回農、留農之青年得以學習農業生產技術及相關新知,落實培育青農之政策。

(二)執行過程面臨的課題

  農村再生結合產業發展跨域合作主要係整合各部會(單位)資源,以有效投入農村社區內,並針對各社區之農村社區產業所面臨之技術、知識或生產環境等課題,給予最直接的協助,但是目前協助之對象係以社區組織為主,但社區組織相較於企業化經營仍存在著「1 不 4 沒有」的問題,一是經營主體不明,如社區組織存在四年改選的問題,而農村社區產業的興衰易因主事者而有所差異;另外則是農村社區沒有專責人力、沒有專業能力、沒有營運資金、沒有行銷通路,這些都是農村社區產業永續經營管理之隱憂。

(三)後續執行方向

  有鑑於社區組織及經營等問題,農委會水保局已研擬相關機制,希望能透過政府單位提供必要之專業育成輔導及資金協助等機制,鼓勵農村社區產業朝向企業化經營,扶植農村社區企業,並促其有能力協助解決在地社會或環境問題。

三、引動

(一)民眾意識的轉變

  「消費者不再是一群單純具有購買需求的對象,而是具有想法與情感的群體」。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消費型態也開始改變,消費者意識潛藏著不一樣的想法與意涵,消費並非單純的購買行為,在過程中或其目的性可能包含著很多因素,如被生產者的用心所感動、友善大地、關懷弱勢等。而「社會企業」正好在此時應運而生,根據社企流網站將社會企業定義為「一個用商業模式來解決某一個社會或環境問題的組織,其以解決社會或環境問題為使命,以市場策略為方法的企業組織。其盈餘主要用來投資社會企業本身、解決社會或環境問題,而非為出資人或所有者謀取最大的利益。」。

(二)中央政策的引導

  行政院於 2014 年 4 月召開「研商社會企業相關事宜會議」,指示為塑造社會企業友善發展環境,促進國內經濟、社會等包容性成長,訂定「社會企業行動方案」,期營造有利於社會企業創新、創業、成長與發展的生態環境。

圖1 社會企業行動方案之願景與目標策略

圖 1  社會企業行動方案之願景與目標策略

四、策進作為

(一)持續輔導農村再生結合產業發展跨域合作

  跨域合作對於農村社區產業提升仍有所助益,其能透過資源整合與輔導協助,有效解決農村社區產業生產技術及環境等問題,確實的「對症下藥」。且經評估農村再生結合產業發展跨域合作示範計畫的波及效應,將擴大示範社區之產業經營規模,並創造就業機會,吸引青年留農、回農,為農村社區注入經濟活力,維繫自主發展動能,期能解決農村勞動力不足,並促進農村社區產業復甦及創新。後續將針對目前發展成功的農村社區產業案例,將其模式及經驗複製至其他農村社區,並結合農村再生之推動,創造真正富饒宜居的農村。

(二)推動農村社區產業企業化經營輔導

  考量過去農村再生及產業跨域合作多以社區組織為經營主體,但因社區組織存在人員異動,且缺乏專業經理人及產業經營規劃技術等問題,爰水保局適度導入企業經營,朝向更具規模化、市場化競爭力的農企業經營型態的發展,如此,引導農村社區產業發展由專業企業及專職經理人領航,將使農村再生跨域合作更加事半功倍。於 2014 年底已著手研訂「推動農村社區產業企業化經營輔導作業要點」(草案),將藉由專業育成輔導及資金協助等機制,鼓勵農村社區產業朝向企業化經營。

(三)導入社會企業概念扶植農村企業

  以過去推動農村再生的過程中,具有制訂法規、人才培育、建構跨部會協商平台等經驗,且又有農村再生基金支應農村相關業務,有機會導入社會企業概念於農村社區產業,透過企業化輔導,讓農村產業能夠永續經營,藉由盈餘及利潤讓企業組織及管理更為穩固,讓該企業有能力提升在地農業生產的質與量或加工技術等,改善農村人力就業,並解決在地的社會與環境等面向問題。

圖 2  跨域合作示範計畫後續執行方向之類態

圖 2  跨域合作示範計畫後續執行方向之類態

五、案例分享:一新社區

  一新社區位於南投縣埔里鎮,埔里地區最重要農作物為茭白筍,其種植面積達 1,200 公頃以上,而一新社區約佔 40 公頃,從業人員約 150 人,其中約 60 人為中壯年人。一新社區在青年農民的帶動下,致力於茭白筍質量升級、加工保存、包裝行銷及農村遊程體驗等,因此帶動了社區種植茭白筍之技術與創新服務。

  在農村再生結合產業發展跨域合作計畫內,一新社區的核心產業定位為「茭白筍及白魚」生態體驗型,以推廣安全農業、復育臺灣白魚,來區隔目標市場及消費族群。輔導過程中與林務局、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合作,以臺灣白魚復育取得綠保田標章,並與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工業技術研究院合作,導入安全農業與科技農業技術,降低夜間光害,復育生態環境等工作,其不僅解決在地環境問題,亦創造出社區產品與其他競爭者的市場差異,並確實達到友善大地之農業生產。

圖 3  臺灣白魚避難池

圖 3  臺灣白魚避難池

  一新社區內主要靈魂人物為練美玉、林宥岑及陳新豪等,他們對於社區經營、農業生產技術、生態復育均具備長才,且熱衷於農業生產、生態環境及社區事務處理,但社區組織成員非永久固定且屬無給職制,無法長期作為主業經營,儘管一新社區現行執行已包含社會企業之概念,但談到產業永續經營還有一段很長的路。一新社區林宥岑於 2010 年創立網路商店、撰寫部落格以行銷自家茭白筍泡菜,後續成立好茭情吟詩綠曲體驗休閒園區,增加茭白筍及生態體驗遊程,並結合社區推動綠保田標章、復育臺灣白魚,且積極打通對外行銷通路,如主婦聯盟、上下游、里仁等,未來將成立合作社或企業經營,提升在地有機茭白筍的銷售量,期透過高銷售量,以吸引社區農戶都改種植有機茭白筍,以達維護生態環境及復育白魚之宗旨。

圖 4  好茭情吟詩綠曲體驗休閒園區網站經營

圖 4  好茭情吟詩綠曲體驗休閒園區網站經營

圖 5  綠保田標章

圖 5  綠保田標章

  藉由農委會水保局後續所推動的農村社區產業企業化經營輔導,對於一新社區由農戶所成立之合作社或單一企業主所經營之企業,給予相關的專業育成輔導及資金協助等,使其社會企業能從該農村社區起步,以建立完整之機制與模式,再將其經驗複製於其他農村社區,期能建構屬於農村社區產業的成功社會企業。

六、具體影響與效益

  從推動農村再生到執行跨域合作再到轉型輔導農村社區產業企業化,其對農村社區的協助,不外是人才培育、凝聚共識、人心的轉變、技術與資金的投入,到扶植農村社區自給自足、永續發展,雖然一開始資源投入、輔導農村社區數及資金等均有限,但就如同「一百隻猴子效應」,當政府協助到達某一定程度後,相信就會超越時空的限制,而從原來的團體散布到其他地區,這將會是改變社會氛圍的正向波動,並達到下列三項重要的影響:

(一)轉觀念: 透過不斷地學習與經驗分享傳承,讓民眾轉換思維,對於農業發展不再停留於過去傳統型的生產模式,對人事地景物也有別於過往的認知、感觸與關懷。

(二)重永續: 農村社區產業的經營,應具備永續的概念,跳脫長期倚賴政府資源補助的想法,朝向企業化經營,懂得運用專業人才管理、強化企業組織功能,並強調成本支出及營運獲利,促使社區產業能透過企業化而永續經營發展。

(三)為社會: 重視在地環境及社會問題的改善,並提高社區服務之參與度。農村社區產業企業經營的盈餘除了來投資企業本身外,其餘主要盈餘應用於解決社會或環境問題,而非僅為出資人或所有者謀取最大的利益,正所謂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4-03-13:9,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