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花蓮宜蘭區農產業之原鄉部落輔導系列報導 花東縱谷富饒美地─太巴塱部落

文‧圖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潘昶儒 ‧ 全中和

阿美族大本營-太巴塱部落

  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地區舊時原名為(Tafalong),區內住民主要是由阿美族原住民所組成的原鄉部落,同時也是是花蓮縣阿美族部落的大本營。現行之行政區域由東富村、西富村、南富村及北富村等 4 村組成。太巴塱地區位處花東縱谷中心地帶,因其農田土地肥沃,稻米收成良好,而被稱為「富田」,自古即有花東縱谷富饒美地之譽。農作生產除以稻米為主,另有紅糯米、箭竹筍、黃藤心及多樣性野菜等具原住民飲食文化特色農產品。

農改場技術專家引進水稻管理新技術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有感於農業發展對於活絡部落經濟之重要性,多年來一直將扶助原住民農業發展列為該場重點推動業務,並積極規劃相關輔導措施來協助提升部落農業生產技術。花蓮農改場依各課室專長進行原民農產業任務分工,並於各部落設置連絡窗口,經常到部落關心及提供適當的輔導。

  光復鄉太巴塱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富饒農田及潔淨的農作物生產環境,是東部地區重要的農業生產區域之一,但隨著住民年紀老化及農耕人力日漸減少,農作物生產量及品質有逐漸降低之情形。為活絡太巴塱部落農業發展,花蓮農改場在調查及了解區內需要協助及服務對象和需求後,規劃以稻米生產及野菜栽培為優先協助之產業輔導重點,並隨即組成太巴塱部落農產業技術服務小組,前往部落協助相關產業輔導。由於部落農作物生產以稻米為最大宗,因此在稻米產業輔導方面,首先鎖定協助青年返鄉務農之原住民農友萬中興先生及其稻米生產團隊。

  萬中興先生為光復鄉稻米產銷班第三班班長,同時也是太巴塱部落水稻栽培產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全班水稻栽培面積最多時超過 200 公頃,也是太巴塱地區水稻栽培面積最大的產銷班,班員也多以當地原住民農友為主。萬班長及班員多為近年回鄉務農青年,希望透過農作栽培,讓家鄉休耕多年的農地能重現綠色生機。萬班長有感於傳統水稻栽培管理方式已面臨瓶頸,期待能引進水稻管理新技術,以提升稻穀產量及米質,增加班員收益。花蓮農改場技術服務團隊為提升太巴塱水稻栽培技術及稻米品質,隨即安排農友辦理稻田土壤取樣進行農田肥力分析,以做為未來田間肥培管理之依據。並陸續邀集場內農業技術專家於班會及水稻栽培技術講習會場合,分別進行水稻品種特性介紹、病蟲害防治及田間栽培管理技術等課程的講授,讓農友們充分了解稻田管理實務,以落實於田間栽培管理技術之提升。輔導過程當中花蓮農改場引進水稻綜合栽培管理技術及設置示範田區供稻作農友參考仿行,以降低生產成本及提升稻米品質。示範成果深受農友滿意及肯定,紛紛表示將採行新技術以提升經營效率及稻米品質。示範田農友萬中興班長除了在協助太巴塱

  稻米栽培技術提升上扮演著重要的推手角色外,同時也是政府政策推行的最佳代言人。由於萬班長在配合政府推行合理化施肥政策上的優秀表現, 102 年度榮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年度施肥達人殊榮,由陳主委保基親自頒發「施肥達人」匾額以茲表揚。

  為持續提升太巴塱地區水稻農友田間栽培技術,花蓮農改場 103 年一期作於原住民農友蕭明山先生稻田設置「水稻綜合栽培管理示範田」一處,整合包括水稻田間栽培、肥培管理及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在此次設置的栽培管理示範田區即採行放寬稻株插秧密度,以保持稻株間通風良好狀態,再配合水稻合理化施肥及適時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施行,有效減少田間病蟲害發生及降低生產成本。水稻成熟期時於蕭農友示範田辦理田間示範觀摩會,向參加觀摩會之農友宣導正確的水稻田間栽培管理技術,農友對示範成果非常滿意,希望能藉由新栽培技術的引進,減少水稻田間病蟲害為害,降低生產成本,同時提升區內稻米品質及產量,增加農友經濟收益。

原生紅糯米的故鄉

  太巴塱地區的稻作產業除了有生產食味口感佳的良質米品種稻米外,本區同時也是花蓮縣光復鄉極具地方特色之農特產紅糯米的生產重鎮。相傳阿美族先民移居寶島台灣時,臨行前,面對風強浪大、前途未知之際,因思念鄉情,依依難捨,族人隨行攜帶家鄉的紅糯米穀一袋,以供先民到達新生地時繁殖食用,因此當先民落腳於花蓮縣光復鄉之後,隨即開始繁殖栽培至今。紅糯米最先以陸稻栽培,生長於旱地、坡地等天然環境較差的環境,而現今則多採水田栽培。光復鄉阿美族人於婚喪喜慶及重要祭典場合,都會蒸煮紅糯米以做為宴客之用,以示不忘本及懷念祖先與感謝神靈保佑之恩。

提升紅糯米產品品質

  紅糯米屬於香米品種,其糙米外觀呈現亮麗鮮紅色,煮熟後之米飯色澤深紅艷麗,除了具有一般糯米的特性之外,其米飯具有淡淡清香和越嚼越 Q 的口感,阿美族傳統上常蒸成 Hag Hag (糯米飯)或 Durun (都崙)來食用。由於紅糯米為地方品種,經長期種植以來,種原在田間混雜情形非常普遍。為提升紅糯米產品品質,花蓮農改場多年來即自轄區原鄉部落陸續蒐集紅糯混雜地方種原,並針對優良性狀進行純化與選拔,選育出紅香糯水稻新品種「花蓮 22 號」。花蓮農改場所研發之水稻新品種「花蓮 22 號」紅糯米稻種繁殖及採種技術亦於 102 年技轉予蕭明山農友,透過技術移轉提升太巴塱紅糯米產品品質,並以「大地廚房」品牌進行行銷,以提高紅糯米栽培面積及擴大紅糯米產品多元化利用,同時輔導太巴塱部落進行紅糯米種植及加工和包裝。除了可直接提升紅糯香米的品質,更可以促進太巴塱部落優質紅糯香米產品的多樣化應用,建立部落紅糯米產業之永續發展,讓遠來遊客行腳太巴塱時,能品嘗到最具原鄉特色之紅糯米美食。

原生蔬菜栽培及產業輔導

  太巴塱除了是花東縱谷的重要米倉外,同時也生產東部地區極具原鄉特色的原生蔬菜,諸如一般消費者較為熟悉的箭竹筍、黃藤心及山蘇等原民美食及食材。隨著近年來國內休閒旅遊風氣盛行,太巴塱饒富原民特色的觀光旅遊行程日益受到青睞,伴隨大批遊客而來的原民農特產品及原民特色野菜食材需求日增,提供原鄉部落農業經濟提升之契機。花蓮農改場技術服務團隊近年來除了持續協助阿美族人常食用與經濟生產之野菜包括木鱉子、樹豆、黃藤、土人蔘及山蘇蕨菜等之種苗繁殖技術與施肥管理技術外,為增加原生野菜生產之多樣化及其相關栽培技術,另開發推廣種植番杏及糯米糰等新式樣野菜,希望提供更多前來休閒旅遊的訪客新鮮多樣的新奇饗宴。

展望

  展望未來,花蓮農改場的原鄉部落農產業技術服務團隊將繼續為太巴塱部落的農產業共同來打拼,引領稻作栽培轉型為友善環境及高附加價值產品發展,並建立自有品牌以利產品行銷。同時輔導栽培多樣化的原生蔬菜,供應餐廳及消費者所需,進而帶動部落農產業發展,增加原民農友經濟收益,為花東縱谷富饒美地-太巴塱部落的永續發展共同來努力。

萬中興班長於水稻栽培技術示範觀摩會場合分享水稻栽培心得

萬中興班長於水稻栽培技術示範觀摩會場合分享水稻栽培心得

農改場研究團隊於太巴塱地區水稻栽培示範稻田解說水稻田間管理技巧,與農友進行技術互動交流

農改場研究團隊於太巴塱地區水稻栽培示範稻田解說水稻田間管理技巧,與農友進行技術互動交流

水稻綜合栽培管理示範田區水稻生育健壯,稻穗榖粒充實飽滿

水稻綜合栽培管理示範田區水稻生育健壯,稻穗榖粒充實飽滿

萬班長(右 2 )榮獲 102 年度施肥達人殊榮,由陳主委保基(左 2 )親頒匾額以茲表揚

萬班長(右 2 )榮獲 102 年度施肥達人殊榮,由陳主委保基(左 2 )親頒匾額以茲表揚

紅糯糙米外觀呈現亮麗之艷紅色澤

紅糯糙米外觀呈現亮麗之艷紅色澤

太巴塱部落以紅、黑、白三色糯米組合販售之小包裝特色商品

太巴塱部落以紅、黑、白三色糯米組合販售之小包裝特色商品

香、黏具嚼勁的紅糯米麻糬點心─都崙( durun )

香、黏具嚼勁的紅糯米麻糬點心─都崙( durun )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4-04-16:6,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