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水土保持工程導入環境友善措施

文‧圖 / 水土保持局 高百毅‧鐘啟榮

壹、前言

  生態健全及其保育功能與國土保全息息相關,已成現今重視面向,如何在工程施作兼具防災與生態效益,已成為當前保育治理工作之重要課題,本會水土保持局持續於水土保持工程中推動環境友善之理念,藉著不斷追蹤檢視與調整設計工法,逐步精進工程之生態保全效益,力求於穩定災區物理環境時,同時兼顧水土保持與生態保育雙方需求。水土保持工程係運用水土保持技術與方法來保土、培土及涵養水源等作為,以增進土地合理利用,減少災害影響範圍及規模,同時保育水土資源與保護民眾生命財產安全。保育治理工程目的主要是以環境及人員安全為第一優先考量,以往工程設計常以迅速、高強度且耐久穩定之工程方法復原受災區域,減輕致災因素並儘可能避免災害再次發生;在工程設計上較缺乏周全之生態保育機制與操作原則,忽略工區週遭的重要生態環境而造成不小的衝擊,因此對於如何將環境友善措施融入工程生命週期中是目前重要的目標。

貳、導入環境友善措施

  生態工程與河川復育的理念在歐、美、日、澳等先進國家發展已久,儼然成為現代流域管理與水利工程設計規劃之基礎,其主要策略係以營造多元自然河川型態達到環境與物種復育的積極方式,及消彌或減低人為干擾而達到溪流回復自然樣貌。自民國 91 年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成立「生態工法諮詢小組」,本會水土保持局亦開始導入生態工程之思維,於民國 96 年開始研發工程生態檢核機制,逐步朝向具有生態思維的水土保持工程。

  環境友善的工程理念係指生態工程依循自然環境條件採取因地制宜的設計,達到人與環境的互利共生。過去的治理思維較侷較限於工程設計,以水文、安全係數、防砂量體及保全居民等為主要考量,隨著生態思維的影響,從傳統的治理工程,漸漸轉變為以工程手段來復育環境,營造生物多樣性之自然生態,避免棲地、植物單一化而影響自然演替之過程。優先釐清環境條件及干擾回復對策,考量集水區整體環境規劃,並不斷思考與嘗試多種類型的自然工法,從失敗與成功的過程學習與累積經驗,研究適合本國的生態工法。本會水土保持局以工程生命週期進行生態相關考量工作,從規劃設計、施工、維護管理等不同階段擬定其生態檢核項目,以瞭解各階段需要釐清的生態課題或應進行的保育措施。期望藉由專業人員現場勘查、民眾參與、棲地評估以及生態敏感圖的繪製,提出具體可行的環境友善措施建議,並透過生態檢核表追蹤紀錄,使工程對生態衝擊及相關之生態保育措施,可以即時回饋到工程各階段評估程序,成為工程與生態溝通協調的平臺。

  環境友善措施之選擇,以干擾最少或儘可能避免負面生態影響之方式為優先,依循迴避、縮小、減輕與補償四個原則進行策略考量。工程位置及施工方法首先考量迴避生態保全對象或重要棲地等高度敏感區域,其次則盡量縮小影響範圍、減輕永久性負面效應,並針對受工程干擾的環境,積極研擬原地或異地補償等策略,以減少對環境的衝擊。迴避、縮小、減輕與補償之意義分別說明如下:

一、迴避

  迴避負面影響之產生,並避免大量施作硬體設施。大範圍之應用包括停止工程施作、選用替代方案等;較小範圍之應用則包含迴避當地生態較敏感之環境、迴避珍貴老樹所在位置等重要保全對象。如以桃園縣復興鄉喜龍橋及本生橋下游野溪治理工程為例,考量現地匯流口的溪畔森林環境穩定、層次豐富,屬於高度生態敏感區,經多次與工程師、當地居民溝通協調後,終於同意取消該區護岸施作,以保護敏感棲地。施工前先標定重要保全對象,避免施工過程造成損傷,施工中也定期記錄保全對象狀況,若有異常則即時回報並迅速處理。

二、縮小

  縮小工程量體之施作。其應用包含工程減量設計,或縮小施工範圍等。如以嘉義縣大埔鄉龍蛟溪野溪整治五期工程為例,考量溪流兩岸次生林帶環境良好、動植物豐富,為重要生態棲地,而將壩體減少至 1 座,以降低施工影響範圍。

三、減輕

  減輕工程對生態系統造成的傷害。採取衝擊影響較小的工法,或選用自然友善的材料施作等,如以嘉義縣大埔鄉龍蛟溪野溪整治五期工程為例,防砂壩採用開口設計,可保持水域縱向暢通,避免造成魚類等水生生物上下游棲地阻隔,問口尚可發揮滯洪功效。兩側護岸及壩體採用砌石工法,以就地取材方式,減少材料運輸並增加構造物表面孔隙、粗糙度,以利生物利用。

四、補償

  以營造、保留或增加棲地作為任何重要損失的補償。補償分為現地或非現地(異地)進行減輕傷害的措施。現地補償可能是利用工程方法或管理限制其傷害之擴大,非現地(異地)補償則透過鄰近區域之分析,對於受工程衝擊之敏感區,創造或重建與敏感區同性質之棲地,若鄰近環境不適合做為同性質之棲地,則考量利用不同性質之棲地來增加整體的生態效益。如宜蘭縣頭城鎮大溪溪鐵路橋上游治理工程為例,完工後兩側護岸填方坡面呈現裸露,為減少降雨、逕流等造成之土壤沖蝕,在坡面鋪設稻草蓆,並撒播當地適生草種,加速復育以穩定坡面。

參、執行成果

  本會水土保持局已逐步推廣運用生態檢核機制於高度生態敏感區內且需加強保護之工程,迄今已完成生態檢核工作超過 170 件以上,未來亦持續辦理生態檢核作業,以評估工程之生態影響及效益,並確保生態保全對象維護重要生態棲地。

  目前將環境友善措施逐步落實位於生態敏感區內須特別保護之區域,並經由不定期追蹤工程後續生態成效,以檢討並精進相關環境友善措施。近幾年配合環境友善措施之治理工程,如「喜龍橋與本生橋野溪整治工程」、「龍蛟溪野溪整治五期工程」、「拉里吧野溪六期治山防洪工程」 及「觀石溪安定橋段整治二期工程」等,均榮獲公共工程金質獎之肯定,顯示對於生態保育之落實已具初步成果,並且從中累積許多寶貴實務經驗。

肆、結語

  隨著環境與生態保育意識高漲,本會水土保持局亦不斷調整工程設計規劃考量,從一開始較單純強調安全性及耐久性之傳統思維,逐步邁向儘量減少對環境造成衝擊之生態友善作為,以安全為基礎同時考量生態保育相關因素。

  未來在高度生態敏感區內需特別保護者,將持續推廣運用生態保育及環境友善措施於相關工程上,並持續藉由不斷累積的相關實務經驗予以調整執行策略及機制,將棲地保全、環境衝擊與長期生態效益納入工程規劃考量,以營造自然河溪與維護多樣性生態環境,達到工程與自然的平衡。因自然環境是不斷變動,唯有不斷調整學習,以減少工程對環境、生態之衝擊,維持永續生態環境發展,創造治理防災與生態保全雙贏之局面。

龍教溪野溪整治五期工程 龍教溪野溪整治五期工程 龍教溪野溪整治五期工程

龍教溪野溪整治五期工程

大溪溪鐵路橋上游治理工程

大溪溪鐵路橋上游治理工程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4-05-15:13,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