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泰國木瓜產業發展現況

Krisana Krisanapok 1
黃寶萱 2
註 1 :泰國農業大學博士
註 2 :亞太糧食肥料技術中心助理

  木瓜在泰國可全年生產,市場上鮮食木瓜約佔 30% ,大多為紅肉種,煮食用的青木瓜約占市場 38% ,其他進行加工的木瓜約占 16% 。

  2007 年泰國的木瓜生產總面積為 16,795 公頃,至 2010 年逐漸增加至 17,981 公頃,但是到 2011 年減少至 9,537 公頃(表 4),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病毒侵害所導致。在 2010 年,泰國的木瓜產量排名世界第八,總產量為 211,594 公噸,但是當年度木瓜外銷量僅有 630 公噸,總價約 9 百萬美金。到 2011 年外銷量增加至 995 公噸,總價約 16.7 百萬美金,由此可知木瓜大多為供應國內市場。在 2011 年栽培面積雖降至 2010 年的 50%,但是總產量提高,這是因為栽培了新品種的 Holland 高產木瓜使得產量提升, Holland 在泰國的適應性良好,外銷價格也較舊有的品種來得高。

表 4  泰國 2007-2011 年木瓜栽培面積、產量及價格 PDF

農場收穫價格及品種

  木瓜的農場收穫價格逐年上升, Pluk Mailai 及 Holland 品種的平均收穫價格最高平均每公斤約 7.5 至 12.4 泰銖,由於 7 月到 10 月的木瓜產量最低,因此農場收穫價格可達每公斤 18 至 30 泰銖。

  在泰國國內市場較受歡迎的品種如下:

  (1) Khaek Dum :此品種主要做鮮食用,在市場約有 60% 的佔有率,由於果實大、皮薄不適合長途運輸,僅在國內市場消費用,

  (2) Khael Nual :此品種主要作為料理用,約佔市場 18% ,表皮為黃綠色,成熟果肉為深紅色,同樣也受到消費者的喜愛。

  (3) Pluk Mailai 或 Holland :目前在市場佔有率 8% ,栽培面積逐漸成長中,產量高於 Khaek Dum 及 Khaek Nual ,且果實較小,適合外銷。

生產繁殖

  在泰國木瓜的主要生產繁殖方法是種子繁殖,木瓜種子售價不斐, 1 公斤種子根據不同品種及品質價格從 10,000 泰銖(約 330 美元)到 200,000 泰銖(約 6,667 美金)不等,約有 69% 的農民會自行採集種子, 14% 的農民從收購商取得種子,另有 10% 的農民直接向種子公司購買。因為種苗繁殖技術的進步,有些私人苗圃提供種苗販售,如知名的紅妃(Red lady)品種 3 個月大的種苗每株售價可達 60 泰銖(約 2 美元)。

栽培

  木瓜行株距約 2.5 公尺 X5 公尺,首先準備 4 ~ 5 顆種子放入小塑膠袋,20 天後將生長出來的種苗移入苗圃,每穴保留 3 棵種苗以確保得到兩性株(hermaphrodite),兩個月後種苗開始開花,農民會優先保留兩性株,其次保留雌株,去掉雄株,因為兩性株的果實在市場上價錢最好,而雌性果實在市場上也可接受。

病蟲害

  木瓜輪點病(papaya ring spot virus, PRV)同樣是泰國木瓜的主要病害,在木瓜的任何生長期間都有可能發病,在幼苗期發生會抑制植株生長,造成新葉捲曲、縮小,產生黑色與黃綠色相間的鑲嵌紋,最嚴重可導致整株植株死亡。若病毒發生在植株莖部及花梗部位,會出現黑色或條紋狀斑點;若在開花時期發生,則會使著果率大幅下降;發生在果實,則果實病發部位會出現綠色環狀斑點,果肉變硬、苦澀,症狀會在病毒感染後 15 到 20 天後產生。根據 2011 年泰國政府機構進行的木瓜生產現況研究,大多數農民仍然不知道木瓜輪點病會藉由蚜蟲傳染,當病害發生時,有 49% 的農民不會做任何處理,有 22% 的農民會將植株砍除,16% 的農民會利用化學藥劑處理,只有 2% 的農民會做生物性防治,10% 的農民會利用多種方法整合管理。當病害發生時,農民會放棄該地,找尋其他地點栽培,這也使得木瓜栽培面積大幅下降。此外,雖然某些 基因改造品種(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GMO可以抗木瓜輪點病,但是目前泰國並未開放栽種基改作物。

  另外在木瓜樹上常見的疾病是根腐病及基腐病,由真菌 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on) Fitzp. 及 Phytopthora palmivora (E.J. Butter) E.J. Butter 造成。這些病害好發在高溫潮濕的雨季,尤其木瓜幼苗期容易發生,預防方法是利用殺菌劑或是在土壤中添加木黴菌(trichoderma)控制,良好的排水系統也可減少病害的發生機率。

結論

  泰國因擁有良好的氣候環境而成為熱帶水果生產大國,但在整體熱帶水果產業價值鏈上仍有許多需要克服的地方。

  在上游部分,生產者必須改進現今的生產管理模式以因應市場變化及氣候變遷,依循 GAP 栽培模式可使產品有更多外銷發展空間。此外,小農應加入農民組織或契作,提升收入及生產管理技術。

  在下游部分,外銷商及加工業者需參考消費者的消費型態研發新產品,外銷路線若是一直以鮮果形式外銷必會有其限制,可考慮開發加工產品,增加外銷機會。同時加工產業也須依循 GMP 管理模式提高產品的品質及安全性。

  東協國家逐漸開放,未來必定會有更多的競爭者出現,如何提升產品的品質與安全性,是比壓低生產成本來的重要,同時也需考慮泰國勞力人口減少及技術層面下降的問題,政府及相關單位須致力於國內產業升級及尋找市場定位,也因此未來產業鏈、生產者及政府間的合作將成為泰國熱帶水果產業發展的關鍵。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4-06-24:7,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