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花蓮宜蘭區農產業之原鄉部落輔導系列報導 看見樂水,被遺忘的部落整裝再出發

文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陳季呈‧黃佳興

前言

  太平山下有一個曾因森林鐵路設站而帶來熱鬧、繁榮的部落,但也因為森林鐵路的停駛,讓繁華光景頓時墜落谷底,逐漸被人們所遺忘的原鄉「樂水部落」。現在,他們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讓人們看見「樂水」,不再是「被遺忘的部落」。

部落地理環境與人文介紹

  樂水部落位於宜蘭縣大同鄉,依傍著蘭陽溪畔,由東壘、碼崙、智腦與東溪巷 4 個小部落所組成,是一個被日本人強制遷村的傳統泰雅聚落,也是台灣最早種植水稻、吃年糕的原民部落。日據時代部落曾是運送太平山檜木至羅東前的主要存放地,由於森林小火車在此設站,再加上光復後大同鄉公所亦設址於此,帶來眾多的伐木工人及商人來到樂水,此時的部落真是熱鬧非凡、繁榮不已。但隨著民國 67 年颱風重創樂水,中斷了太平山小火車運送檜木的森林鐵路,連外交通的不便利,使得鄉公所搬移遷出,再加上太平山林業蕭條,停止伐木,接著漢人的遠離,中斷了產業,只剩部落族人獨自留下,伴隨著山豬與山羌、青山與綠水,而逐漸讓人們所淡忘,於是他們自稱「樂水」是一個「被遺忘的部落」。在經歷過風光、落寞的時代變遷,讓部落擁有豐富的人文歷史與時代空間,於是族人便開始思考部落應如何重新面對社會、找回屬於自己的歷史與環境,來保存樂水部落的歷史遺址及傳承泰雅的傳統文化。

  近年來,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及各單位的輔導協助下,部落族人秉持著「人文、產業、生態」的理念,努力地推展部落營造。他們開始推廣母語教學,蒐集整理部落過去史料,建立部落生態環境的資料庫,蓋起了傳統建築,推廣泰雅族的傳統編織與歌舞,教授部落青年打獵與架設陷阱技巧,一步一腳印地找回部落的歷史,也讓部落中的年輕人更容易了解自己從小到大生長的部落所擁有的過往與泰雅的文化。找回了屬於自已的歷史文化及建立生態環境資料庫後,接著更有計畫地培訓族人成為部落傳統文化與生態的解說員,由族人提供借宿家庭,推廣深度旅遊。現在的樂水部落已經發展出具獨特風格的人文、生態的深度體驗遊程,從泰雅傳統歌舞的迎賓舞,到體驗狩獵文化的部落獵場;亦可學習泰雅傳統藤編,走訪歷史建築與環境教育步道,享受獵人便當竹筒飯、刺蔥烤肉、打那茶等豐富、有趣又多樣的知性之旅,讓人們看見樂水,不再是被遺忘的部落。

部落有機產業輔導

  樂水部落主要種植西瓜、桂竹筍、水稻、紅肉李、甘藍及薑等作物,其中在蘭陽溪河床的西瓜及靠山邊的薑多為平地人所栽培,部落農民則以栽培水稻、甘藍、紅肉李及桂竹筍為主,其中水稻自日據時代栽培至今已數十年之久,是族人栽培歷史最久的作物,水田面積約 10 公頃。

  當族人努力地推展部落營造的同時,也開始思考如何讓部落的產業創新與維護甚至創造部落美好的生態環境,於是族人興起有機耕作的念頭,並轉向公部門尋求協助。 2011 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在了解部落的有機耕作需求後,隨即輔導族人從認識有機農業概念開始,至部落開設行動教室,導入作物的有機栽培技術及有機認驗證資訊,教導族人正確使用有機資材及自製有機堆肥。為了讓部落農民能就近於部落中更了解有機農業栽培技術,花蓮農改場甚至於部落中設置有機水稻綜合栽培管理示範田,由專業的研究人員組成輔導團隊,現場輔導族人從插秧、施肥、雜草控制、病蟲害防治及灌排水管理的整套有機水稻綜合栽培技術。為了讓部落的有機水稻栽培成功,增加族人對有機耕作的信心,輔導團隊除定期至部落講解水稻各個生育階段的栽培管理注意事項與適宜的肥料施用外,在病蟲害防治方面,則一再地強調「預防勝於治療」的重要觀念,並教導農友正確地使用有機資材防治病蟲危害,降低不必要的損失。

  在栽培期間當族人觀察到田間水稻發生異常時,部落的青年農民會先以手機通訊軟體傳送田間照片,好讓輔導團隊研判問題所在,當無法由照片判斷問題時,團隊隨即到部落實際探查原因並找出解決方案。花蓮農改場藉由部落駐點示範田的操作,一步一步教導族人,讓他們更容易學習有機水稻栽培的正確觀念與良好技術,同時也建立了彼此的信任與情誼。

  另外,為了滿足族人的需求、提升農友有機栽培技術能力與因應部落未來產業發展,花蓮農改場的行動教室持續不定期的辦理各項課程,如有機小米、蔬菜及果樹等栽培技術講習,與樂水部落主要作物紅肉李、桂竹筍、稻米的加工產品研發課程,教導紅肉李果醬、果凍及酒,有機桂竹筍即時餐包等加工產品製作技術,讓樂水部落除了提升一級的有機作物生產技術外,藉由農產品加工新思維,促進農業經營進化到二、三級,甚至到六級的農產業,為部落帶來更好的收益。

  經過部落族人的努力與花蓮農改場的協助,在今 (104) 年樂水部落將過去自創的「日曬米」品牌行銷,計畫升級為「人間樂水日曬米」的註冊商標,來銷售部落生產的有機米。另外,樂水部落有機耕作發展也有相當的成果,有機驗證面積已超過 6 公頃,栽培作物品項也從有機水稻,加入了有機桂竹筍、有機蔬菜及有機紅肉李等作物生產。同時族人開始嘗試有機稻鴨共生栽培模式,讓可愛的小鴨在有機水田悠遊;另外,在有機蔬菜田中栽培馬利筋、萬壽菊等綠籬作物及試作田埂植被,希望能營造更友善的生態環境,企圖豐富更多樣的有機作物生產與生態環境營造。

結語

  樂水部落曾因太平山森林鐵路停駛而沒落,但在部落族人及青年農民透過尋回部落的傳統文化與轉型有機栽培的熱情努力下,開始了有機農業及休閒產業的發展,雖然一路走來有不少的挫折及挑戰,但在各方單位的支持協助與花蓮農改場的陪伴下,樂水部落走出自己的路,並有了相當的成果,在部落族人同心協力改善農產業經營環境,一起為有機耕作努力向前的同時,期許部落的發展更豐富多元且具特色,讓這個曾被世人遺忘的部落重拾往日榮光,「看見樂水」這片幽靜、美好的人文與生活。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4-07-17:5,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