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三結青年忘稻草,家戶老人望青年 ─雲林縣大埤鄉三結社區

文 / 水土保持局南投分局 蔡欣諭‧莊皓雲

一、緣起

  雲林縣大埤鄉的三結社區,是一個典型的農村社區,社區裡有著純樸的農村風景與綠油油的稻田,據說荷據時期於此挖掘一大池塘,稱為紅毛埤,此為三結社區之前身,該池塘附近包含了三部落,這三部落分別位於水池頂端、中間與末端,故稱之頂埤頭、中埤頭、下埤頭。臺灣光復以後,將埤頂、中埤、下埤三地合併為一村,取名為三結村,亦即三個村團結一起之意。

  而三結社區亦有個不為人知的秘密,它其實更是全國稻草收購量最多的社區,社區內充滿了濃濃的稻香,對居民來說稻子是農村最在地的風景與感動,也最能代表農村的精神,社區內的每一吋土壤都可以看見汗水的痕跡,提供了社區最直接的養分,但臺灣近幾年來工商業發展蓬勃,都市造就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一件件薪資優渥的工作機會,吸引年輕人出走農村到都市工作,青年大量湧入都市的結果,也就造成農村的人口老化,但雖然傳統農業所得偏低,三結社區的居民們也靠著樂天質樸的本性,無怨無悔的守護著祖先留下來的土地,直到多年後的今天,仍保留了早期居民用於農耕之古老農具,並期望能夠持續保存展示於下一代。

二、機會

  三結社區面臨臺灣農村相同的問題與危機,即是農村青年人口外流日益嚴重,而且農業自由化使農村發展及其競爭力遭受衝擊,因此刻不容緩期的望能改進農業生產方式、改善農村生活及維護農村生態環境,創造農村經濟活力,促進農村社區再生,縮短城鄉差距,為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93 年起在該社區實施農村再生培根計畫,以「農村再生、先做培根、培根做好、根留農村」為培訓目標,期望能達成「由下而上、計畫導向、社區自治、軟硬兼施」之目的,藉由培根計畫,訓練社區在地人力,研提屬於社區自己的農村再生計畫,逐步實現社區未來發展的願景,呈現出社區自己的特色。

  而見此大好機會,三結社區也於民國 98 年在理事長徐萬成的帶領之下,社區開始由關懷班起步,逐步紮根,培訓農村再生基礎實力,並且盤點社區的資源與需求,接著又持續不間段的報名了進階班與核心班,民國 100 年完成四階段的培根課程計畫,從培根計畫的課程當中,居民達成了共識,就是希望社區居民的後代,再也不用因為工作而被迫離開家園,離開父母,要用自己的理念與實力,創造農村的價值,讓外界更多人能夠看見農村純樸的美好。

三 . 蛻變

  民國 101 年,在眾居民與社區幹部的努力之下,完成了社區的農村再生計畫,開始著手以稻草為主題,打造稻草藝術村為目標,首先迫在眉梢的事情,即是改善社區農民的經濟與收入,讓青年增加返鄉的意願,於是在產業方面,運用了農再計畫的資源,將稻米換上了新包裝,增加遊客購買的意願,多餘的稻草也做成了小飾品、按摩棒等等,總總散發著濃濃稻香的三結社區特色產品開始逐一被這個純樸的農村研發出來,賦予稻草新的生命以及新的任務。

  為了能夠吸引更多遊客,開始創作稻草的大型裝置藝術,發展了稻草的另一種產業,居民運用極具高難度的稻草工藝,編織了稻草龍、稻草牛、象等裝置藝術,甚至打造了全臺首創的稻草迷宮,從此,三結社區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稻草藝術村。

  而在大家的努力之下,理想的產業與社區環境的型塑逐漸有了雛形,於是便結合了社區傳統的文化-春牛祭,開始辦起了春牛繞庄、摸春牛等熱熱鬧鬧的文化活動,也提供稻草編織 DIY 體驗等活動,藉此吸引更多的遊客,體驗傳統農村的美好稻草藝術,品嘗道地的農村風味米食所做成的米苔目、麻糬、紅龜粿、菜頭粿等,各類米食點心,為飲食增添更多的樂趣,吸引離鄉背井的遊子回到故鄉,更能夠滿足都市裡那些冀望能夠體驗純樸農村田園之旅的遊客,拋開都市的凡塵與包袱,捲起褲管好好的體驗道地農村生活。

  而除此之外,社區居民集思廣益,決定以紅磚、稻穗等等,最能夠代表傳統農村的元素,融入家家戶戶的圍牆,讓遊客走在社區當中也能夠體會到稻香,運用砌陶磚作為主要建設材料,搭配黏貼跤趾陶貼出稻穗意象,打造出符合三結社區地方特色的藝術廊道,如此一來,社區內便處處可見到農村的稻草文化元素,稻草藝術走廊的完成,為三結社區的發展大大的向前踏進一大步,讓社區的稻草氣息與氛圍都更加濃厚有味道。

四、成果

  如今社區有了如此亮眼的成果,靠著不放棄與堅毅的在地精神,創造了農村的價值,社區有了自有品牌-太陽米,周遭的環境亦有了稻米的生活主題意象、大型稻草裝置藝術與稻草藝術走廊,並且藉由文化祭典與活動,邀請外來遊客一同來三結體驗,體驗農事、體驗向老人家學習古法稻草編織技藝、體驗差點就消失的春牛祭文化,三結社區所努力的這一切,具體的創造了農村的新價值,為農村、為自己都爭了一口氣,冀望的即是未來社區的子子孫孫與後代,不用再為了工作而遠赴他鄉,被都市枷鎖困住,不用在擔心自己未來身處何方,因為三結社區就是注定屬於你的家園。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4-07-17:5,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