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牛埔泥岩水土保持教學園區環境改善工程榮獲金質獎肯定

文 / 水土保持局臺南分局 黃振全‧蔡驩曦‧施賢聰

一 、前言

  臺南市龍崎泥岩地區寸草不生,為讓泥岩地區植生復育,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臺南分局於民國 92 年在臺南市龍崎區牛埔里設置全國第一處泥岩水土保持教學園區,園區自 87 年起採用土壩等工法整治集水區,讓惡地有了生機、荒漠變成了綠洲,17 年來參訪人數已達 143 萬人次,除教育宣導水土保持的重要外,每年更為社區帶來 5 仟 5 佰餘萬的商機,農塘保土達 26.7 萬噸減緩了下游土石淤積,使龍興社區有了前所未有的再發展契機。

  教學園區經多年整治後已有全然不同面貌,更被旅遊業者戲稱為「夢幻湖」,人們喜歡這裡,鳥類、昆蟲更願意在此駐足,園區堅持夜間不開放,可以使大地得以休養生息,迎接美好的明天,然因每月參訪人數平均超過 7,000 人次,且歷經卡玫基、莫拉克等颱風豪雨侵襲,致部分設施損壞,本工程依據龍興社區農村再生年度執行計畫需求進行改善。

二、工程概述與規劃設計理念

(一)工程內涵:

  工程位置規劃:由園區入口處開始規劃「入口意象」、「步道及水土保持工法」、「休憩及土壩區」等 3 個區域。不同區域採用不同設計理念。

(二)工程設計理念:『簡單』、『減量』、『嚴格』三方向

(1)『簡單』-計畫需求由當地龍興社區提出,工程設計前與社區居民充份討論,除融入當地竹編的色彩及元素外,並考量日後維護管理,採用『簡單』、容易維護工法進行改善,讓社區未來可採用僱工購料方式進行後續維護。改善後加入竹元素,考量維護管理,竹牆採用人造木當骨架,營造在地竹節特色,社區志工即可施作維護,僅更換表面桂竹。

(2)『減量』-工區屬泥岩地形,考量泥岩惡地形於乾燥時硬如鐵、潮濕時軟如泥的性質,故運用已成熟之工法進行修繕,並融入園區各空間規劃設計。以最少混凝土及最小結構物方式設計,工程亦秉持小開挖、少回填及降低對園區現況衝擊。

(3)『嚴格』-因位教學園區內,施工期間民眾仍絡繹不絕的進入園區參訪,為保護遊客安全及維持工程進度,採用分區施工方式減少園區大規模開挖及避免意外發生。加強三級品管管制作業,依據監造計畫內容,確實執行廠商品質稽查抽查工作,例如取樣試驗、工地量測、停留點檢驗、施工中檢驗…等,確保施工品質。

三、工程之創新性、挑戰性、周延性

(一)創新性:

  1. 既有木竹草棚傾斜破舊危險,以農民斗笠為發想讓人感受農民的辛苦,竹編鏤空融入在地特色元素與農村美學,營造在地竹編斗笠鏤空式棚架。筏式基礎及柱頭以方管處理延長木柱年限,提供安全、舒適休憩空間。
  2. 棧道平台:木階梯及鋼索欄杆增加穿透性使與環境更親近。基礎以鑽掘方式減少開挖介面,下部採鋼結構增加使用年限。
  3. 以鍍鋅方管格框內填卵塊石護坡,除穩定邊坡外亦提供多孔隙作為植生綠化生態環境,並減少混凝土量及對環境衝擊,維護步道暢通。
  4. 運用最簡單的文化瓦片做為園區排水溝以取代混凝土溝,運用文化瓦片與泥岩相同色系之特性融入當地顏色,除維持排水功能外,亦運用瓦片砌疊時可產生細小跌水消能特色,減少對周邊環境之衝擊,既可融合泥岩顏色亦可襯托保留在地的綠。
  5. 運用泥岩不易透水特性築堤蓄水,利用排洪豎管營造成水中涼亭,故有夢幻湖之稱號,工作團隊重新檢核水理計算符合 200 頻率年排洪量外,並融入當地元素進行營造,以襯托「龍興采竹、牛埔煙雲」。
  6. 考量「竹」面牆更換輪替,社區管理節省經費、僱工維護簡單,故以人造木作為骨架固定,運用竹節特色重新賦予水中涼亭新的氣質。
  7. 透水碎石鋪面,並以天然石材或界石區隔,並儘量利用既有材料重新整理鋪設,節省經費。

(二)挑戰性:

  1. 安全參訪,分段施工—園區每月參訪人數達 7 千人以上,採分區施工,並加強安全設施,降低對遊客影響。
  2. 最小挖填,迅速復育—最小挖填、最少混凝土,降低對園區衝擊,及維護園區設施,迅速完成植生復育再現迷人景觀。
  3. 牛埔泥岩教學園區設施改善,為不影響園區渾然天成之景觀並讓參訪遊客在安全舒適下遊園,其設計工法、材料、顏色等皆須嚴謹考量配置,施工時機具種類、施工便道開設、人員引導更需周詳計畫。

(三)周延性:

  1. 充份溝通、融合在地—設計參採泥岩地區保育與社區整體景觀規劃、埤仔溝溪集水區整體治理規劃、牛埔泥岩地區集水區調查規劃、龍興社區農村再生計畫等相關水文、生態、社區需求資料。
  2. 特色地景、竹編采竹—結合社區及在地藝術工作者,運用泥岩特色地景、園區生態及竹編創意,營造「龍興采竹、牛埔煙雲」意象。
  3. 長官指導、盡善盡美—各級長官蒞臨指導,針對工程進度與品質進行輔導及建議,讓整體工程施做更加完備。
  4. 拓撲「牛」身型轉換為設計語彙,並運用於竹元素設計棚架、牆面及入口意象,統一元素強化整體「牛埔泥岩水土保持教學園區」主題意象。

四、工程效益及得獎事蹟

  1. 特殊風貌帶動社區發展—藉由『設計施工用心』達成『讓民眾放心』與『對環境貼心』的目標,吸引遊客參訪,活化再生龍興社區。
  2. 宣導水土保持與農村再生的最佳場域—透過解說宣導水土保持的重要及提供生態觀察體驗空間,藉此喚起對土地生態的重視,並宣揚農村再生與社區結合的成果。
  3. 水保做好沒煩惱、農村幸福樣樣好—泥岩整治保土蓄水,綠意盎然、生機無限,社區經營維護,成功營造夢幻湖,增加在地就業與農民收入,達到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永續經營目標。
  4. 環境教育場域認證—協助社區申請環境教育場域認證,已完成專職人員訓練認證通過,可以擴大服務對象,增加社區及周邊農民收入。
  5. 本件工程榮獲 103 年度第十四屆公共品質土木類金質獎佳作。

五、經驗分享

  獲獎心得:

  1. 工程內容與教學園區周邊環境融合,並將社區及參訪民眾需求列入規劃設計,讓施作項目能確實符合現況需求。
  2. 依據歷年整治泥岩地區工法優缺點,及多份規劃調查報告內容,設計合適泥岩地區特別工法及減少開挖方式,並降低混凝土使用量來避免泥岩土壤擾動,以加速完工後植生復育速度及減少土壤流失量。
  3. 將農村社區元素如斗笠、牛車、竹編等意象轉換為園區內景觀,讓園區充滿在地社區意涵及特色。
  4. 工程經濟效益顯著,本件工程結算工程款為新臺幣 922 萬餘元,而參訪社區民眾每月達 7,000 人,以每人消費 200 元計算,每月社區收入約 140 萬元,故僅需 7 個月時間即可超過本件工程經費。另整治後參訪園區民眾增加可創造社區更多工作機會。
  5. 後續管理維護機制良好,且工程內容多數可由社區維護管理,日後如有損壞情形,社區可直接進行修復具有時效性及安全性,避免參訪遊客發生意外。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4-08-17:6,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