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認明臺灣米標章,食糧品質有保障

文/編輯部

  時序九月白露、秋分,農諺:「秋分天氣白雲多,處處歡聲歌好禾;只怕此日雷電閃,冬來米價貴如何」,意味秋分日晴朗占得豐年,若是打雷則占為歉收。臺灣米標章分類新上路,好米品種各有所好,農委會於 104 年 8 月 19 日舉行「臺灣米標章授證典禮」,目前全臺已有 3,713 家連鎖門市會標示臺灣米標章,以提供民眾簡易辨識,透過臺灣米標章標示之推動及形象建立,推薦國人多加選購並食用臺灣米,幫助農民持續耕作創造收益,維護國內糧食安全及確保農業生產環境的永續發展。

  爽適宜人的秋天,適合到紅茶的故鄉 - 南投魚池出遊,體驗明潭山水茶飄香,淡定農遊茗閒情。農業旅遊是賦予農業價值認同和抓緊遊客對農業三生(生產、生活、生態)留下深刻記憶的綠色商品,不僅豐富了多元教育課程內容,更能從實際的體驗活動中,瞭解農業的自然、農家的文化與生命的價值,亦能活絡農漁村經濟。把產業化為觀光景點,包含農業旅遊、觀光工廠等,透過實際的手作、體驗,甚至結合在地特色美食,讓人意猶未盡。

  本期農政視野主軸為「農業體驗及休閒旅遊」,透過農漁業、農漁村體驗及文化、教育等層面,介紹農業體驗戶外教育計畫提供豐富的教案、學習手冊及網路平臺,給予親子貼近土地、親近農業的機會,享受寓教於樂之體驗樂趣。自農村再生條例施行後,已經有 506 個農村社區完成了農村再生計畫,這些邁向農村再生的動人故事及幸福的農村生活,值得我們造訪、體驗,共同見證臺灣農村的成長與轉變!而休閒漁業經營也為漁村經濟提供轉型的契機,永續運用地域資源、漁業文化及在地物產,規劃別具特色的各種漁村小旅行路線,不僅重拾記憶,更新生感動。為保存林業歷史及林業文化,臺灣林業文化園區的推動,以「由舊復新」的思維,注入林產業活動,活化林業機具與遺跡,導入臺灣林業歷史與林業知識教育,提振國內林業發展,重現林業風華。

  透過農地銀行的資訊系統及媒合機制,農會可協助農民農地租賃及集中規模化。本期的農地銀行專訪系列報導,介紹連續三屆獲得農地銀行績優農會獎勵殊榮的花蓮縣鳳榮地區農會,以服務熱忱及透過跨股部合作方式,形成陣容堅強的服務團隊,加速鳳榮地區持續朝農業勞動結構年輕化、老農安心享受離農或退休生活、農地效率運用、農業發展現代化的目標前進。

  本期「花蓮宜蘭區農產業之原鄉部落輔導」系列繼續報導「高麗菜田中的耀眼色彩─新興花卉在四南」,介紹宜蘭大同鄉的四南地區有著高冷地的環境優勢,是夏季高冷蔬菜的重要產地。近年來,花蓮農改場配合在地特性且持續的技術輔導之下,新興花卉產業起步,相信四南地區慢慢轉型為「花卉之鄉」是可以期待的事。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4-09-14: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