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推動友善環境農業,生產優質安全農食

文/編輯部

  金風送爽,秋意漸濃。農諺:「七月石榴八月梨,九月柿子黃了皮」,意謂秋天適逢柿子採收盛產期。各種甜美鮮柿上市,值得品嚐。同時,秋遊產地美景處處,看金黃橙紅曬柿餅,盡情悠遊、賞柿及嚐柿,賞得暖景於人,果甜農情入心。

  農委會以「黃金十年—樂活農業」施政主軸,建構新價值鏈農業,進行產業及資源結構調整,呼應世界衛生組織 104 年倡議「從農場到餐桌,保證食品安全」,推動臺灣農產品生產追溯,強化生產者安全責任,讓消費者吃得安心、健康,發揮在地農產品優勢。

  本期農政視野聚焦於「推動友善環境農業」,透過農地合理施肥、養殖節電推廣、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及綠保新生活等層面,介紹近年農委會積極推動合理化施肥、有機農業、生態復育及綠色保育標章等友善環境措施,以友善土地、農業與生態共生的方式發展農業;持續推動養殖節電,以減輕養殖漁民用電負擔,引領產業轉向運用低耗能的綠能發展;訂定雞蛋友善生產系統的定義及內涵,透過產業團體宣導及鼓勵養雞業者採用友善生產系統,並請民間驗證機構投入參與驗證,亦請消費者多支持發展友善飼養模式農戶所生產的蛋品,共同提升動物福利。俾以「生產」、「生活」及「生態」的永續方式,支持生態保育,又能兼顧健康的農產品。

  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以來,擴大農業經營規模,促進農業勞動結構年輕化,而以此經營模式創造的農業收益,使得更多青年想要投入農業生產的行列。為使青農能有地耕作,農會的農地銀行適時予以媒合,便是最佳管道。「保護農地、善待農地,是我們希望能夠協助農民的地方。」一語道出本期農地銀行專訪系列報導介紹的善化區農會,秉持「培善土、種善糧、推善食、結善緣」信念下,推動活化利用農地,永續把關農地,以創造發揮農產品加值綜效。

  因應全球農業資訊化、精緻化與加值化之趨勢,農委會持續推動農業導入資通訊技術應用,開發「農業生產組織經營管理系統」。針對農業生產作業管理領域,建構了「農務 e 把抓」資訊服務,以提供更簡便的操作模式、更少的紙上作業、更多的智慧操作功能,期能透過資通訊整合應用,強化農產品產銷資訊整合及農產品安全管理監控,協助農民達生產履歷資訊透明化與可追溯性之目標,加速智慧農業應用,活化臺灣農業發展。

  本期「花蓮宜蘭區農產業之原鄉部落輔導」系列繼續報導「鑲上花邊的有機水稻田-新社部落」,介紹花蓮縣豐濱鄉的新社部落,擁有自然無汙染的水資源及耕作環境,正是適合發展有機農業。近年來,花蓮農改場在此輔導農民進行有機水稻田種植田埂植被,以生態服務的角度幫助農友種植有機水稻、減少資材投入並營造良好生態環境,成為全國第一塊「鑲上花邊」的有機水稻田,更期待新社半島成為東海岸有機水稻的生產專區。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4-10-15:6,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