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推動優質茶集團產區 生產安全台灣特色茶

文/ 農糧署 陳孝宇

壹、前言

  我國農業以小農經營型態為主,由於規模小、生產成本高,在面對全球經貿自由競爭下,台茶除維持既有之產品多元、特色風味及優良製茶技術等優勢外,更應積極建置完整產業供應鏈,以因應國際茶品市場之激烈競爭。然而,自民國 70 年以後,受國內外整體經濟及工業發展等環境因素影響致生產成本提高,台茶逐漸喪失外銷競爭力,茶葉外銷市場萎縮,因此,政府致力輔導國內茶產業結構轉型,由外銷時期茶葉製造以大量少樣的形態,轉為少量多樣的形態,同時發展 精緻化、多元化之產製技術,以供應多元市場所需之茶葉。

  近年來,茶飲料原料被檢出農藥殘留或高價茶遭進口低價茶混充冒用等事件發生,消費者對於茶品衛生安全及來源更加重視關心,基此,農糧署整合推動「優質茶生產專區」、「大宗商用茶生產專區」成為「優質茶集團產區」,除積極輔導集團化規模生產外,亦強化茶園共同用藥防治及製茶廠衛生加工環境改善,生產符合市場需求之茶品,確保消費者權益及國產茶優質安全之形象。

貳、茶產業現況

  依據農業統計年報資料, 103 年茶葉生產面積為 11,906 公頃、產量為 15,200 公噸,主要產區為南投縣 6,510 公頃( 55% ),其次嘉義縣 1,819 ( 15% ),新北市 756 公頃( 6% )及桃竹苗三縣市 1,207 公頃( 10% ),粗製茶產值 75.2 億元,佔農業總產值 1.4% 、農糧產值 3% ,為高經濟作物之一。

  由於自然環境條件優異,加上卓越的製茶技術, 目前國內生產之茶葉約有 90 %為地方特色茶類,例如新北市 「文山包種茶」、「木柵鐵觀音」、「三峽龍井」、「碧螺春」、桃竹苗「椪風茶(東方美人茶)」、南投縣「日月潭紅茶」、「鹿谷凍頂烏龍茶」、花蓮縣瑞穗「蜜香紅茶」、 台東縣「紅烏龍」及嘉義縣「阿里山高山茶」等,各茶品別具獨特風味,是我國內外銷主力產品 。

  103 年我國茶葉及其製品出口量為 5,769 公噸、出口值為 49,158 千美元,主要出口國為中國大陸(含香港) 2,675 公噸( 20,382 千美元)、美國 909 公噸( 8,992 千美元)及日本 532 公噸( 4,769 千美元),該三國佔總出口量 71% 。

  103 年我國茶葉及其製品進口量為 33,903 公噸、進口值為 72,939 千美元,主要進口國為越南 22,323 公噸( 30,296 千美元)、中國大陸 3,535 公噸( 9,320 千美元)、斯里蘭卡 2,887 公噸( 9,046 千美元)及印尼 1,467 公噸( 3,249 千美元),主要進口茶品為大宗商用之紅茶、綠茶,其次為普洱茶及部分發酵茶。

參、推動策略與輔導措施

  隨著國際經貿環境日趨自由化,我國茶產業未來將面對更開放的市場,為使台茶成為進攻與防守兼備之產業,對內輔導特色茶品發展,強化國產茶安全及追溯功能,對外以農商合作生產之優質產業聚落專區,生產規格化、規模化之精緻茶品搶攻中、美、日市場,相關推動策略及措施如下:

一、推動策略

(一)著重於農商合作生產、共同用藥、衛生加工與品牌行銷,建構台灣茶之「在地原料、優質安全、全程管控、特色品牌」之優質品牌形象,並確保消費者食的安全。

(二)輔導具有行銷能力之製茶廠、農民團體或茶企業為營運主體,結合茶農、茶販、製茶業者或貿易商等合作建置集團產區,擴大產業經營規模,並進行茶菁供應田區之生產用藥管制作業,落實茶菁農戶之田間用藥教育指導及查核,引導產製銷合作經營,創造品牌特色,建構具內外銷競爭力之產銷體系。

(三)輔導製茶廠改善製茶場所環境,建立衛生安全加工環境,落實原料加工管制作業,已達茶葉生產加工全程管制機制,進而透過相關品質認驗證,穩定茶源供應,提升製茶品質與經營競爭力。

二、輔導措施

(一)實施對象及參與資格

  1. 與粗製茶廠有合作或契作生產事實之茶公司,合作或契作生產之茶園應達 10 公頃以上。
  2. 由茶公司、企業推薦具有實際管制茶菁生產與加工之粗製茶廠,其加工茶菁來源之茶園進行農藥管制或共同防治之督導面積原則應達 20 公頃以上。
  3. 運作中且確實收購其他農戶茶菁進行加工之粗製茶廠,其加工茶菁來源之茶園進行農藥管制或共同防治之督導面積原則應達 10 公頃以上。
  4. 上述進入製茶廠加工之茶菁均應為農藥管制督導區內所生產,相關生產土地均不得有超限利用之情形。

(二)生產與運作模式

  1. 營運主體應辦理工作:
    (1) 訂定茶園共同防治作法及用藥品項,以符合目標市場需求,達到農藥減量、減項之目標。
    (2) 督導集團產區內成員參加栽培技術管理、合理化施肥及安全用藥講習,指導契作農戶依標準化田間管理作業(茶葉良好農業規範)進行,並落實生產紀錄。
    (3) 落實製茶加工環境安全之自主檢查,符合農糧署「建置衛生安全製茶廠」輔導措施,建立獨立之茶品生產流程,針對進菁、加工、併堆進行記錄及批次管理,區隔其他非專區茶品,嚴格控管茶菁生產與加工流程之衛生安全。
    (4) 對進廠之所有茶菁依不同生產農戶個別留樣送驗。
  2. 集團內茶菁農戶辦理工作:應按集團產區共同防治方法及用藥內容進行茶園安全用藥,確保原料衛生安全;落實茶園生產與用藥紀錄,並參加相關安全用藥講習。

(三)補助及獎勵:經查核符合生產與運作規定者,依共同實施防治之面積補助有機資材或非化學農藥防治資材,或補助集團針對產區內水、土、茶葉之安全性自主檢查費用;另協助改善茶園耕作與製茶加工機械設施(備),提升生產效率。詳細補助項目及經費以各年度計畫核定本為準。

肆、推動成效與未來展望

一 、輔導設置優質茶集團產區,迄今已有 31 處專區、面積達 455 公頃,推動成效如下:

(一)提升茶產業規模及效率,創造經濟效益:藉由營運主體整合製茶廠、茶農,建立集團運作模式並接受農政單位指導。近三年茶葉出口量值由 101 年 4,242 公噸、 18,881 千美元增加至 103 年 5,769 公噸、出口值為 49,158 千美元,出口量值分別成長 36% 、 160% ,顯示台灣名茶已在國際建立精品形象;另粗製茶產值由 101 年 67.4 億元增加至 103 年 75.2 億元,產值明顯增加。

(二)友善生產環境,確保品質衛生安全:採用環境親合之生產管理與用藥防治,以及衛生安全加工製程,落實三級品管制度,生產安全茶品,農藥殘留檢驗合格率自 92 %提升至 97 %。

二 、未來展望:

(一)持續推動集團產區共同用藥防治,注重安全生產:以區域聯防概念,達到農藥減量減項,並要求營運主體落實自主品質管理,輔導通過產銷履歷、有機驗證、 CAS 等相關驗證,以及運用產地標章及 QR-code ,生產符合衛生安全、具可追蹤追溯之茶品,成為防守型產業。

(二)推動集團產區與農產業專區資源整合,形成空間大而優、生產小而美之產業:利用農地空間規劃資料,整合人、地、水及產業等資源,引導生產集中化、規模化,並共同使用產製儲銷設施,提升生產效率及降低成本;同時,我國以部分發酵茶(地方特色茶)為生產主力,積極拓展外銷市場,成為進攻型產業。

(三)創造集團收益,吸引青農返鄉:透過契作契銷讓茶農安心生產、收入提高,進而吸引青年從農,以改善勞動力老化及缺工問題;同時傳承製茶工藝技術及茶文化優良傳統,利用創新加值將產業升級,並整合小農經營朝企業化及股東制度。

(四)結合智慧化及現代化生產,運用多元行銷通路:農業已邁入農業生產 4.0 時代,未來將結合大數據、智慧化設備,精準分析田間管理、市場需求等,並運用電子商務與物聯網等多元通路,讓消費者滿足「食在地」、「食便利」及「食安心」之消費需求。

(五)提升台茶品牌形象,帶領產業永續發展:藉由行銷活動、評鑑競賽宣傳台茶精緻特色、安全高品質及具溯源之良好形象,提升消費者對國產茶信心,促進產業永續。

伍、結語

  為因應自由化衝擊及面對消費者對食品安全要求日漸增加,推動優質茶集團產區為茶產業結構調整之積極且必要措施,農糧署將賡續加強辦理,使產業供應鏈健全完整並達到規模經濟;此外,未來勢必也需結合運用科技時代之現代化管理、智慧化生產,更應配合各式溯源標章之使用與通路多元性,提升茶製品加值效益,在國內外一片紅海市場中,以國產茶精緻優質、安全之產業利基,形塑優質品牌形象。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4-12-17:8,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