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推動廠農契約產銷 健全國產乳品產業鏈

文‧圖 / 畜牧處 周文玲

壹、前言

  臺灣乳業從民國 46 年草創迄今,歷經多次內外環境變遷的嚴厲考驗,於各發展階段中,透過多項政策引領,產官學研各領域積極投入,持續建構酪農及乳廠間的互惠合作,從源頭酪農的生乳生產,乳廠的加工加值,再透過流通零售或多元管道提供國人消費,其間參與的酪農戶、企業成員多元,上中下游關係緊密,各有價值活動投入,我國乳業產業鏈結構已然成形且持續穩健發展。

貳、廠農契約產銷關係的形成與發展

  民國 54 年我國乳牛頭數僅約 6 千頭,當時因乳牛飼育的專業技術不足,每頭乳牛的年產乳量未及 2 千公斤,全國生乳年產量僅 1.4 萬公噸,復因乳品加工技術尚在萌芽,酪農多採自產自銷,僅有味全公司等少數乳廠開始向酪農收購生乳。為加速臺灣乳業的發展,自 61 年起推動酪農專業區,截至 71 年年底設置的專業區計有 26 區,專業區內的酪農達 513 戶,占全國酪農戶的 74% ,飼養乳牛 16,272 頭,在飼養技術上也積極與國際專家交流,引進國外優質荷蘭種乳牛、導入人工授精與平衡日糧等技術,加上輔導民間乳廠提升乳品加工技術,透過各面向的齊頭展開,奠定未來我國乳業發展的深厚基礎。

  從 65 年起始有生乳計價制度的形成,係因應季節產銷不平衡,實施冬夏兩段式乳價,鼓勵酪農採行計畫性調節配種,以提高夏季乳量,減少冬季剩餘乳,並開始推動廠農契約生產,以穩定乳業產銷。76 年推動「乳業衛星牧場制度」,積極輔導農企業與牧場簽訂合理的產銷供應契約,建立廠農為生命共同體的經營理念,臺灣乳業在後續的 10 餘年間蓬勃發展, 91 年更突破生乳年產量 35 萬公噸的門檻,之後雖因乳量快速擴充衍生冬期剩餘乳之處理壓力,也幸賴廠農契約制度的維繫,台灣乳業才能突破困境再創高峰。

  目前全國 550 戶酪農中計 522 戶與國內 23 家乳品加工廠簽有生乳收購契約,契約產銷比例達 95% 。近年來,廠農契約由單年期逐步調整為多年期,本會輔導鮮乳標章的 18 家乳廠中,已有 11 家乳廠與其酪農採多年期契約,比例已達 84% ,廠農雙方在和諧互惠基礎上,才能因應內外在環境的挑戰,維繫臺灣乳業的永續發展。

參、制定生乳驗收及價格評議機制,謀求廠農和諧

  在廠農產銷契約結構下,但廠農雙方對於合約中為繳交乳量、生乳品質標準、計價與乳款給付及獎勵回饋方案等項目仍各有立場,政府秉於輔導廠農和諧的理念,持續提供必要的協助與調解。如 65 年推動生乳收購驗收計價辦法,採用冬夏兩段式乳價,至 79 年,配合市場消費需求及考量國內氣溫資料,調整為冬暖夏三段式乳價,復於 86 年導入生菌數及體細胞數的品質計價方案,均是廠農與行政單位共同研商協議的成果。

  87 年「畜牧法」公布施行後,依據該法第 35 條第 1 項由中央畜產會邀集業界、酪農及專家學者代表於 93 年成立第 1 屆「生乳價格評議委員會」,作為建構廠農合約之參考乳價調整的法源依據及協議平台。

肆、臺灣國產乳品產業現況與發展

  依據農業統計 年報 ,近年來之酪農戶數、飼養頭數、生乳產量及產值如表 1 ,目前戶數 550 戶,產乳牛約 6 萬頭,生乳產量約 36.3 萬公噸,產值逾 95 億元,約占畜牧總產值的 7% 。我國 6 大酪農縣市為 彰化縣、台南市、屏東縣、雲林縣、高雄市及嘉義縣,約占全國 85% 之產量,另屏東萬丹、彰化福興、雲林崙背及台南柳營為 4 大酪農專區,約占全國產量 40% 。

表 1  97~103 年之酪農戶數、飼養頭數及生乳年產量值 PDF

  自 97 年中國大陸爆發乳品三聚氰胺事件,國產鮮乳因不含三聚氰胺,帶動國人對國產鮮乳消費的信心,除供應零售消費外,企業用乳 (連鎖咖啡、飲料及冰品類)等新興市場亦應勢崛起,市場需求快速增加,催動國內鮮乳市場的快速成長及生乳量的增產,目前鮮乳年產量約達 30.8 萬公噸,占國內生乳產量的 85% ,也因冬季含乳飲品的銷售十分暢旺,所須去化的冬季剩餘乳已可由乳廠自行吸收,往年冬季剩餘乳壓力已告紓解。綜觀目前我國整年期之乳品供需趨於平衡,盛夏時尚會囿於企業用乳源之通路排擠效應,導致鮮乳零售市場出現短期供應缺口之現象。

  依據台灣區乳品工業同業公會提供之國產乳品銷售量統計資料(如表 2 ),產值逾 300 億元,鮮乳為國產乳品的大宗約占六成以上,其次為發酵乳及調味乳(合計約 35% ),保久乳僅占 1% 。另外,衛生福利部 103 年 7 月 1 日公告實施「鮮乳保久乳調味乳乳飲品及乳粉品名及標示規定」,新增「乳飲品」品項,引動調味乳減產轉為乳飲品,兩者合計占比仍持平在 17% 。

表 2   98~103 年國產乳品銷售量統計表 PDF

  乳品加工廠使用國產生乳為原料所產製的乳品,透過物流配送主要分為兩類模式,一為零售( B2C )通路,包括便利商店、量販店、超市、平價中心及學校福利社等,消費者可自行於商品貨架選購;另一則為業務( B2B )通路,包括手搖飲料店、便利商店、咖啡館、餐飲業者及烘焙業者等,以因應含乳飲料調製、餐食菜餚烹調使用及烘焙產品製作所需,近年業務通路店家量體持續增大, B2B 占比逐漸擴大;另近年電子商務崛起,部分乳品也可透過公司官網、網路購物平台等進行訂購,並經宅配到府或定點取貨。為瞭解國產生乳及乳品產製的流向,由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進行調查研究,初步推估如圖 1 。

圖 1  台灣生乳流向推估 概況
圖 1 台灣生乳流向推估概況

資料來源:乳品產業發展動向分析(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調查報告第 2 版)

  依據推估國產生乳之 85.1% 製成鮮乳產品,鮮乳年銷售量約 30.8 萬公噸,近三成進入 B2B 業務通路,另外七成鮮乳則透過零售通路採 B2C 模式直接進入消費者的飲食生活,其餘 14.9% 之國產生乳即成為其他液態乳製品的原料。如以液態乳零售通路之各管道比重分析,前三大零售通路分別為便利商店、量販店及超市,其比例分別為 34.6% 、 28.7% 、 27.9% ,合計超過九成。

  我國乳業囿於成本較進口乳品高,遂以國產生乳為發展基盤,並將液態乳製品為主軸,以做好市場區隔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故設定液態乳為敏感性產品,採行關稅配額( TRQ )方式管控進口量,自 2002 年以來每年進口之液態乳只使用關稅配額的 3~4 成,有效的建立國產鮮乳的市場區隔,但在 102 年 11 月發生牛奶駭人不實報導之後 ,引動國內倉儲業者進口小包裝鮮乳一夕爆紅, 103 年進口鮮乳逾 1.5 萬公噸, 104 年的進口量成長態勢已趨緩, 爰在 TRQ 管制下, 目前我國液態乳自給率維持在 94% , 短期間不致衍生明顯的市場版圖變化,但多樣性之進口鮮乳產品將形成賣場排面之廣告效應,恐吸引國人口味的嚐鮮與改變,後續影響須持續關注及掌握。

伍、臺灣乳業面臨的挑戰與未來努力方向

  近年國產生乳產量呈現穩定成長趨勢,每人每年乳品消費量也仍持續緩步成長中,乳品產業鏈結構應十分穩固,隨著末端乳品的附加價值增加,市場的經濟效益也成長的有利條件下,參與的成員結構、產品種類、價值活動亦較過去厚實,但業間的競爭也十分激烈,業間整合的態勢已正在發酵中。

  未來我國乳品產業發展將面臨四大面向的挑戰,包括乳牛飼育生產環境條件受限、食安問題打擊國人信任度、高齡少子化社會消費力變動,以及經濟貿易自由化的進口乳品價格競爭等,除應重視防禦性固本措施外,亦積極推動結合在地乳源及特色農產食材,共創乳品產業鏈加值,以「強化國產乳品新鮮在地、優質安全形象」為軸線,有效區隔進口乳品為目標,從「生產效率」、「食品安全」、「友善畜牧」及「環境永續」等構面展開,訂定「強化產業自主管理,輔導建立可追溯體系」、「促進地產地消,建立市場區隔」、「結合健康消費趨勢,加強食農教育」、「加速產業結構調整,發揮產業與資源綜效」及「培育產業青年人力,建立持續性競爭力」等策略,並規劃具體行動方案,型塑專業分工、現代化及企業化飼養體系,提升國產乳品品質,強化產製銷能量,落實地產地消,開拓產品多樣化市場等,以發揮產業固本、形塑產業新風貌及優化價值鏈的延伸。

陸、結語

  雖然臺灣乳業因國人消費特性及乳牛飼育的主客觀條件,形塑特殊的產業結構,但廠農合作仍是發展乳業重要基石,目前液態乳仍以關稅配額提供相 當程度之保護,但未來面對國際化與自由化競爭壓力將是無可迴避的,唯有堅持提升生產效率,確保乳品品質與安全,深化廠農合作互惠,結合產官學研各領域的團隊能量,才能在一波又一波的嚴苛挑戰下,持續為國內乳業注入新力量與新生命,讓在臺灣這塊土地生活的人們,能夠享用在地生產的優質國產鮮乳及乳製品,願產業的每一份子堅守崗位,同為臺灣乳業齊心打拼努力。

畜產試驗所新竹分所的乳質檢測

畜產試驗所新竹分所的乳質檢測

乳牛場自動化擠乳設備

乳牛場自動化擠乳設備

符合國際 3A 規範的乳廠加工系統

符合國際 3A 規範的乳廠加工系統

零售通路的液態乳多元產品

零售通路的液態乳多元產品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4-12-17:16,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