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豌豆抗白粉病新品種台中16號簡介

文‧圖 /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戴振洋

前言

  豌豆( Pisum sativum L. )因其苗柔弱宛宛,故得名豌豆。相傳台灣開始有豌豆栽培是由荷蘭人引入,所以民間又稱為荷蘭豆,目前已成為台灣重要冬季蔬菜之一。豌豆的嫩莢、嫩豆及嫩梢都可供鮮菜用,亦可冷凍或製罐加工。台灣栽培豌豆面臨為害最為嚴重的是白粉病,現有推廣之品種如台中 11 號、台中 13 號及大部分商業品種均不抗白粉病。本病主要為害葉片、莖蔓及豆莢,發病部位則布滿白色粉末狀,影響植株的光合作用,進而減產,嚴重者亦會造成植株死亡。因此,臺中場擬定之育種目標即在選育抗白粉病、質優、豐產及適應性較廣之莢豌豆新品種。新品種台中 16 號係以雜交育種方法育成。母本 87156 為台中 12 號×台中 13 號之 F5 代選系,蔓性、早生、生育強健,花白色,嫩莢綠色甜脆,結莢多,為嫩莢用種,本系統抗白粉病,其抗病性屬於單因子隱性遺傳,係由台中 12 號轉移而來,但其嫩莢短寬,市場無法接受。父本台中 11 號具蔓性、早生,花色水紅,嫩莢鮮綠色,豐產,品質優良,適合鮮食及冷凍加工,故自 1970 年代起即成為台灣地區之主力品種,惟植株不抗白粉病。臺中場於民國 87 年秋冬進行人工雜交,之後進行白粉病抗病性檢定及產量比較試驗,最後確定新品種台中 16 號具有抗白粉病、生育旺盛、嫩莢美觀、豐產及品質優良等特性,所以提出植物品種權申請,該新品種豌豆「台中 16 號」於 102 年 6 月 19 日正式取得植物品種權,並已於 104 年 1 月將品種權技術授權給農友種苗股份有限公司及農興貿易有限公司辦理採種及販售,未來可提供做為農民栽培的新選擇。

栽培技術

播種期:

  豌豆性喜好冷涼,健康栽培管理以秋冬季栽培最適宜。過早播種,生育初期遇高溫,則生育衰弱,產量少,莢質不良;過晚播種,不僅生育及產量較差,白粉病發生亦較嚴重。在高冷地夏季也可栽培,但需注意病蟲害防治。故台灣平地栽培以 9 月下旬至 10 月下旬最適宜播種;如在春夏季栽培,因病害發生嚴重,僅能在高冷地行栽培為宜,可調整在 2 ~ 8 月播種,但應視海拔高低及當地氣溫調整播種月份。

整地及作畦:

  整地作畦以畦南北向為宜,栽培採立支架方式為宜,種 1 行者畦寬(連畦溝)約 1.2 公尺 ,或一般慣行栽培方式種 2 行者為 1.5 ~ 1.8 公尺 。雖然台灣秋冬季為旱季,但近年來氣候異常時有所見,尤其最近兩年連續秋冬季陰雨延綿,稻田不整地栽培豌豆時,常發生根部浸水,造成種子腐爛、生育衰弱或植株枯死。因此,建議作畦栽培或在田邊四周及中間開鑿深排水溝,以利灌溉與排水。作畦高度則應視土地情形而異,排水良好且易乾燥土地宜稍低 10 ~ 15 公分 ,較濕潤土地宜稍高 20 ~ 30 公分 。作畦開溝前應施基肥,使基肥與土壤充分混合,減少種子接觸肥料而引起腐爛,待整平畦面後挖穴,於播種前 2 ~ 3 天將田區均勻灌溉一次,待土壤適濕時,即可以播種,以免土壤水分過高,引起種子腐爛。

播種及栽植方式:

  豌豆通常用直播法,每 0.1 公頃播種量 3 ~ 6 公斤。整地作畦後按株行距挖穴,深約 5 公分 ,待播種前再行灌溉一次,排水後 1 ~ 2 日,土壤適濕時即可播種,不宜在畦面乾燥或過濕時播種,以免影響發芽率。每穴播種量約 3 ~ 5 粒種子,並用腐熟堆肥或泥炭土覆蓋,以保持土壤濕潤。栽培以直立方式為宜,因直立方式栽培較利於植株通風及光照,直立支架栽培行距為 120 公分 ,或 75 ~ 90 公分(立交叉支架時),株距 20 ~ 25 公分 。如為降低生產成本,則可採用一般冬季稻田慣行之不整地匍伏栽培,行向則宜採東西向,本品種行距約 150 公分 ,株距則為 20 ~ 25 公分。

施肥:

  氮肥可促進莖葉繁茂,增加分枝,提高開花結莢數。磷肥可促進新根與分枝發生,以及莖蔓的伸長與肥大。鉀肥與氮肥配合施用可防止莖葉變軟弱或徒長。磷肥與鉀肥對產量影響較大,應該充分施用。豌豆雖有根瘤能固定土壤及空氣中的氮素,但在苗期根瘤菌尚未形成,仍需要一定的氮肥,在開花結莢後繼續供給氮肥,也可提高產量。開花前植株不可培育過於茂盛,否則收穫延遲,結莢減少。施用有機質肥料,可延長採收期。不整地栽培可採用液體肥料為輔助性施肥,因其肥效迅速,吸收率較高(詳如表二)。酸性土壤或連作地宜在整地時施用石灰,以中和土壤酸性,每 0.1 公頃用量 100 ~ 150 公斤。豌豆施肥量應視土壤肥力及生育情形酌予增減,在肥力中等的土壤,施用量詳如表一。

表一 豌豆整地栽培施肥用量 (公斤/ 0.1 公頃)

肥料種類 總用量 基肥用量 追肥用量
第一次 第二次
堆  肥 1,200 1,200
硫 酸 錏 20 10 5 5
過磷酸鈣 55 25 15 15
氯 化 鉀 20 10 5 5

表二 豌豆田不整地栽培施肥用量 (公斤/ 0.1 公頃)

肥料種類 總用量 基肥用量 追肥用量
第一次 第二次
堆  肥 400 400
硫 酸 錏 20 10 10
過磷酸鈣 55 30 25
氯 化 鉀 20 10 10

基肥:整地栽培時,在畦內開溝施下,但堆肥須留 1/3 量以供覆蓋種子。不整地栽培時,於播種後覆蓋堆肥作基肥。
追肥:自發芽後,每隔 15 天左右追肥一次。追肥後應覆土,如無法覆土時,可將肥料溶解在水中澆施。

雜草控制:

  植株幼小時實行中耕除草 1 ~ 2 次,植株長成後,因容易損傷植株,影響生育及產量,不宜進行。為節省除草人工,秋冬季稻田裡作不整地栽培,播種覆土後,可噴施 34 %施得圃乳劑混合 24 %巴拉刈溶液 150 倍,每 0.1 公頃用藥量施得圃 350cc ,巴拉刈 330cc ,兩種藥劑田間立即混合使用。

灌溉排水:

  豌豆栽培生育期為秋冬乾旱季節,下雨機會較少,而土壤容易過乾,豌豆發育會變緩慢,施肥效果降低,影響產量及品質。因此生育初期應適當引水灌溉,生育中後期結莢期間,以稍乾燥為宜,因灌水次數多,有利於莖葉生長,但不利於結莢。如以稻田不整地栽培,因土壤可經常保持適當水分,故無需灌水。過濕反而影響生育,容易引起根部腐爛及發生病害。故雨天注意排水,勿使田內積水,造成種子腐爛或植株枯死,因此必須在田邊四周及中間開挖較深的排水溝。

立支架:

  台灣豌豆之栽培方式主要有二種:一為稻田不整地栽培,即在秋冬季二期水稻收割後,不行整地,直接播種於水稻殘株間,並讓豆蔓匍伏於地上。依豌豆健康管理生產栽培技術則建議直立方式栽培為宜,因直立方式較利於植株通風及光照。一般先使豌豆莖蔓在畦面匍匐生長,約在株高 20 公分 時,應搭設較高的支架,再陸續引蔓上支架,以利植株通風及光照,另肥培管理及採收工作也較方便。立支架方式有交叉與直立式支架;材料可用細竹、 PE 網、鉛線及塑膠繩等資材。

病蟲害防治

  本品種抗白粉病,故生育期間可免噴藥防治白粉病,以節省生產成本。如發生葉枯(斑)病、薊馬、蚜蟲、夜盜蟲、葉潛蠅及甜菜夜蛾等病蟲為害時,可參照植物保護手冊,於病蟲害發生初期或於採收後,選用低毒性農藥防治。

收穫及採後處理

  本品種為嫩莢用品種,應在豆仁及纖維均未發達時採收;但供冷凍加工時,最好在豆莢幼嫩而莢內尚未發生空隙時採收。一般秋冬作自播種後 55~65 天可行第一次採收,以後每隔 2~3 天可陸續採收。但天氣較為寒冷時,通常延遲 5~10 天成熟。豌豆採收後,儘量放在陰涼處,應避免日曬及吹風,以避免呼吸率急速上升而減低品質。一般用通氣良好的網袋或容量 6 、 10 或 20 公斤 紙箱包裝輸送,到目的地後應立即打開包裝,攤開豆莢,以免發熱損壞品質。研究顯示豌豆莢為非更年性蔬菜,即呼吸率不受乙烯影響使呼吸率明顯上升,可利用適當的低溫使其呼吸率降低,一般以 2 ℃ 下儲藏 30 天後,豆莢可售率仍相當高具有商品價值。

台中 16 號之園藝性狀

台中 16 號之園藝性狀

台中 16 號與在來白花在豆莢白粉病發病之比較

台中 16 號與在來白花在豆莢白粉病發病之比較

台中 16 號豆莢之莢形端正,豆莢鮮綠色,品質優良

台中 16 號豆莢之莢形端正,豆莢鮮綠色,品質優良

台中 16 號田間生育情形

台中 16 號田間生育情形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4-12-18:1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