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政策

    友善列印 將另開新視窗
農業政策
站內搜尋

106-109年國家發展計畫(農業部分)


壹、 經貿 布局

一 、 中長期發展趨勢

( 一 ) 受到全球氣候變遷及新興國家對糧食需求增加等影響,各國對糧食安全高度重視。

( 二 ) WTO 與 區域貿易協 定談判下 ,各國農產品市場開放已成趨勢。

( 三 ) 臺灣遠洋漁業實力雄厚,因應國際漁業資源保育趨勢及市場國要求,需 加強漁船及漁業人員管理,以利資源永續利用。

( 四 ) 維護臺灣農業發展與農民權益,循序推動兩岸農業交流。

二 、 國家發展總檢討

( 一 ) 經貿自由化及極端氣候造成的天災頻繁,直接衝 擊我國及區域 內糧食安全及農業發展 。

( 二 ) 我國農業結構亟待轉型升級,以因應全球區域經貿快速發展 。

( 三 ) 國際漁業管理組織日益增加及國際漁業管理措施日漸嚴格,現行人力 、 經費及管理措施無法有效因應,亟待調整。

( 四 ) 兩岸農業發展條件各有優勢,應推動良性農業交流,以確保臺灣農業發展及維護農民利益。

三 、 發展目標

( 一 ) 擴大國際合作引進科技及掌握資源 ,提升我國糧食安全並協助 APEC 區域有效降低糧損,爭取在熱帶及亞熱帶農業領導地位。

( 二 ) 透過 WTO 、 TPP 、 RCEP 、 雙邊貿易及檢疫檢驗諮商, 爭取農業產業調適期並排除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開拓新市場 。

( 三 ) 積極參與國際漁業組織及加強與遠洋漁業作業港口國雙邊關係,維護海洋資源永續利用及我國漁業發展空間。

( 四 ) 建立兩岸農業互補模式,確保我農產品內外銷市場健全發展 。

四 、 發展策略

( 一 ) 推動以提升農業科技及維護糧食安全為核心之國際合作,打造臺灣為重要農產業全球會展中心並成為農業解決方案提供者。

( 二 ) 透過國際諮商談判爭取優惠彈性待遇,規劃農業境外產銷,降低我農產品及農業科技之貿易與投資障礙,保護智慧財產權。

( 三 ) 強化遠洋漁業管理能力,積極參與國際漁業組織並履行雙邊漁業協議,維護國際漁業資源永續發展及我漁船作業應有權益。

( 四 ) 以互惠互補為兩岸農業交流主軸,建立定期諮商與合作機制。

貳、產業發展

一、中長期發展趨勢 ( 含國內外 )

( 一 ) TPP/RCEP 等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盛行,因應自由化的產業結構調整及新市場開拓成為農業發展的新契機。

( 二 ) 人口結構改變、電子商務、綠色環保、資源效率再提升及跨領域科技整合等,為全球及我國之農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 三 ) 氣候變遷影響區域農業生產,造成糧食供應緊絀及價格波動,各國重視糧食安全,強化 農民及產業風險管理能力成為焦點。

( 四 ) 為降低對環境的衝擊,維護農村文化地景, 推動里山倡議 , 發展社區支持 、 友善環境及循環農業,已成各國農業發展新趨勢 。

二、國家發展總體檢 ( 問題檢討 )

( 一 ) 進口農產品增加,加重產業競爭壓力,增加疫 病蟲害風險 ;主力產業企業化不足,出口 受限於檢疫檢驗,不利拓展新興市場 。

( 二 ) 農業發展偏重一級生產,附加價值低,多功能性的綠色支付機制薄弱;農業勞動力老化、經營規模小且產銷成本偏高, 農業所得低於受僱人員報酬,不易吸引年輕人投入 。

( 三 ) 近年來平均每年度農損金額超過 100 億元,依賴政府預 算支應災害救助已不足分擔農民生產風險; 我國農業科技發展具領先地位,然產業化及智慧化運用不足,未能展現其技術優勢 。

( 四 ) 消費者環保意識提高,然近幾年來農田地景與棲地日益破碎,多數農民高度依賴慣行農法,衝擊臺灣農業環境生物多樣性。

三、發展目標

( 一 ) 因應貿易自由化,發展優勢產業,強化地產地消 

  1.  發展外銷優勢產業,進攻國際市場
    (1) 建立集團產區面積達 55,800 公頃,導入規模化及安全生產模式,降低生產成本 , 穩定供應量及品質,提升外銷競爭力。
    (2) 拓展農產品海外市場,農漁畜產品出口值年成長 5 %。
  2. 建構農企業發展環境,提高農業競爭力
    (1) 協 助 120 家經營者朝向 企業化經營並輔導轉型農業社會企業。
    (2) 扶植農企業發展新創加值型農業,提供資金需求,協助其提高生產技術 、 研發能力 、 產品品質及服務之附加價值。 
  3. 推動地產地消 ,提升農業多元價值
    (1) 促進國產糧食生產及消費,提高糧食自給率至 109 年達 40% 。
    (2) 提高溯源農產品產量占比達 50% ; 認驗證畜禽產品產值每年至少成長 10% 以上;養殖魚塭查報率達 90% 以上;每年增加經 伐材許可之 國產木竹材生產量 5 %以上 。 
  4. 發展六級化產業 ,拓展價值鏈提高農家所得
    (1) 二、三級產業產值年成長 6% ;提高中 、 大型農家占農牧戶 50 %以上,且農業所得倍增 。
    (2) 每年吸引至少 4,000 萬人次前往農漁村及森林遊樂區旅遊,其中外國遊客數年成長值 10% ,生態旅遊產值達 48 億元。
  5. 運用前瞻科技,開創協同、便捷、人性化的智慧服務農業
    (1) 提高種苗供應精準度至 90% 以上 、 提升畜禽作業效率 60% 。
    (2) 打造十大領航產業,總產值逾 2,500 億元。

( 二 ) 因應氣候變遷,強化產業調適及農業生態系統韌性

  1. 推動產業調適, 穩定農業經營
    (1) 擴大辦理農業天然災害保險,逐步取代現行災害救助制度,有效分擔農民經營風險。
    (2) 研發防 ( 減 ) 災技術,減少農產品價格波動 30% 以上;建立具避災觀點耕作規劃,減少災損及增加農作產值 20% 以上。 
  2. 推動生態服務型農業,達成人與自然共存的新農業 
    (1) 國內有機農業面積倍增 。
    (2) 推動水稻田生態管理,產量較慣行農法增加 5% 以上。

四、發展策略

( 一 ) 因應貿易自由化,發展優勢產業,強化地產地消 

  1. 發展外銷優勢產業,進攻國際市場
    (1) 設置農業集團產區,並推動契約種植 、 飼養、專業代耕及垂直整合等農商合作共同經營,供應優質農產品。
    (2) 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發展加值型農業,運用農業技術及創意,拓展全球市場,建構外銷導向之農產業模式。
    (3) 在不擴大養殖面積下 , 發展重點養殖漁業;輔導我國優良種畜禽產品外銷,拓展國際市場。 
  2. 建構農企業發展環境,提高農業競爭力
    (1) 整合大專業農、農業產銷班及集團產區,擴大生產規模並導入企業經營模式,轉型成立微型農企業,推動入股分紅。
    (2) 支援農企業從事產製儲 銷 及研發所需資源,獎勵 農企業研發創新及修正稅賦法規,促進農業企業化發展。
  3. 推動地產地消 ,提升農業多元價值
    (1) 輔導在地特色農產品精品化,開發農村美食;推動食農教育,改善國人飲食結構,認識農業多元價值。
    (2) 推動產地證明標章,發展產地鑑識指標技術,建立國產品市場區隔;擴大推動溯源農產品及國產標章認驗證制度,提升國產品品質安全 。 
  4. 發展六級化產業 ,拓展價值鏈提高農家所得
    (1) 運用智慧型產銷平臺,協調原料供需與確保來源安全;研發農 、 林 、 漁 、 畜產品加工新技術,導入智慧管理及自動化設施,提升品質。
    (2) 發展智慧農遊,優化農業及森林休憩場域,促進休閒農漁業與森林旅遊商品及服務多元化,延伸農業附加價值。 
  5. 運用前瞻科技,開創協同、便捷、人性化的智慧服務農業
    (1) 規劃推動十大領航產業,整合資通訊技術打造多元智動化農業技術,帶動產業轉型。
    (2) 建立及整合基礎智慧生產感知平臺,研發智能機械輔具,提升生產效率 。

( 二 ) 因應氣候變遷,強化產業調適及農業生態系統韌性

  1. 推動產業調適, 穩定農業經營
    (1) 調整農業天然災害救助制度,推動農業保險及 規劃農業所得支持措施 。
    (2) 推動溫 ( 網 ) 室設施栽培及適地適種,選育推廣汛期種植之耐逆境、耐熱品種,提升農作物品質與穩定供應。 
  2. 推動生態服務型農業,達成人與自然共存的新農業
    (1) 推廣有機栽培及種植地區特產作物。
    (2) 發展友善環境及重視動物福利的生產模式。

肆、金融發展 ( 農業金融 )

一 、 中長期發展趨勢 ( 含國內外 )

( 一 ) 產業朝規模經濟發展,農業工作者對於購置相關設施 ( 備 ) 之資 金 需求日益增加 。

( 二 ) 因應極端 氣候,農業保險已成歐美及其他各國分散農民經營風險,提供完善之農業生產環境重要政策工具選項。

( 三 ) 運用實體通路優勢,發展農業金融交易平臺 ,並透過集體議價及異業合作聯盟發展新種業務,已為農業金融發展新趨勢。

二、 國家發展 總體檢 ( 問題檢討 )

( 一 ) 專案農貸過去以支應農業初級生產、個別農漁民為主,發展有 限,應配合農業政策目標,調整專案農貸支應範圍。

( 二 ) 近年來 天然災害及疫病發生的強度及頻率不斷增加,平均每年度農損金額超過 100 億元,依賴政府預 算支應的災害救助已不足以分擔農民的生產風險。

( 三 ) 信用部 之資訊分屬 10 個作業系統, 受到系統規格不一及成本限制,缺乏業務及通路整 合,致影響 農漁會 業務之推動及發展。

三、發展目標 ( 條列 106 至 109 年具代表性之質化及量化目標 )

( 一 ) 配合 農業加值政策,專案農貸轉型以農企業及農產運銷加工為推動重點,預估每年提供農漁業者 300 億元 融資資金。

( 二 ) 辦理豬隻死亡保險,維持參加納保豬隻頭數 800 萬 頭;擴大辦理農作物保險品項,提高品項納保覆蓋率。

( 三 ) 督導農業金庫完成建置資訊共用帳務系統, 105 年 7 月底前完成 30 家農漁會上線,其後以 共用中心為單位,每年以整合 80 至 100 家 農漁會信用部資訊系統 為目標。

四、發展策略

( 一 ) 以提升新產業鏈農業價值為核心,適時檢討專案農貸相關規定,期將資金導向農業重點扶植領域。

( 二 ) 擴大辦理農作物天然災害保險商品項目及家畜保險範圍、核認項目及降低理賠門檻;規劃農民所得保險 。

( 三 ) 協助信用部導入新種業務,強化農漁會通路價值,並進而建立金流、物流及資訊流之整合平臺,推動農產品電子商務業務。

伍、科技創新

一、中長期發展趨勢 ( 含國內外 )

( 一 ) 因應就業人口下降趨勢,全球主要國家均積極建構網實智能化製造 、 生產 、 銷售系統,以快速反應或預測市場需求,作為逆轉人口危機的重要手段 。

( 二 ) 國際對於食品衛生安全、環保永續及全球商業化模式快速更迭,臺灣需持續強化農業生物技術的發展,並邁向智慧服務農業的新世代,提供人民幸福生活。

( 三 ) 面對經貿自由化及區域經濟整合趨勢,先進國家積 極發展創新科技,布局生物經濟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

二、 國家發展總體檢 ( 問題檢討 )

( 一 ) 我國農業面臨氣候變遷導致生產不穩定、從業人力老化與短缺 、經營規模小、產值偏低,重視食品衛生安全及生態永續等問題。

( 二 ) 農企業發展環境與農業科技商品化 法規 國際 接軌不足,產業情資蒐集及關鍵智財權布局不易,產業轉型所需創新研發能量仍待突破。

( 三 ) 生產決策無法即時因應氣候與水資源變化而調整;生產環節資訊無法即時分析並串接 / 因應後段銷售資訊。

三、 發展目標

( 一 ) 建構農業生產力 4.0 領航產業產銷參數化營運管理模式,增加農業生產力 4.0 領航產業人均產值 35% 以上,建立農產品源頭掌控機制,追溯期間縮短至少 30% 。

( 二 ) 規劃國際化商業模 式 6 案以上;衍生新創新事業部門 8 家以上,累積投資額 6 億元以上;扶植資本額 1 億元以上跨國性企業 4 家。

( 三 ) 促成農企業投入農業經營 ,育成輔導廠商 40 家以上,至少 10 家申請上市櫃公司 ; 增加農業生技產值由 99 億元至 120 億元,帶動整體 農業年產 值達 6,000 億元以 上 ; 增加沿近海域漁獲量,產值提高約 40 億。

( 四 ) 促進運用學研成果投資農業科技發 展 20 案以 上, 促成業者投資 3.5 億元,並累積商品上市 24 件以上;建構產業化 6 大推動平臺。

四、 發展策略

  因應環境變遷與社會經濟結構改變,以科技串接產業與人、土、水及生物資源,提升其利用效益,在區域規劃的基礎上推動環境友善且優質安全的生產模式,並以專案推動生物經濟產業、農業生產力 4.0 及農業電子商務與行銷,促使傳統農業轉型為新價值鏈農業,相關發展策略包括:

( 一 ) 建立新生態永續智慧型農林漁畜生產體系:結合生態、氣候變遷、地理資訊、水文、資能源等大數據先端科技,重新規劃水、土、人融合之生態永續型集團產區,研發對環境友善整合性生產技術,並兼顧維護整體農業生產環境安全,建立生態支持、生態服務、氣候智慧型之農林漁畜生產及研發體系。

( 二 ) 發展前瞻科技,加速創新催化轉譯應用:運用我國既有領先技術,引導跨領域、跨業域合作,推動綠色基因體生物技術、大數據應用、資通訊物聯網、網實合一、生物感知、人機協同及無人載具等新世代前瞻先端科技於農業之創新應用,擴大農業加值運用領域。

( 三 ) 以科技建構完備國民食安與健康體系:戮力投入安全農產品生產、資材溯源管理、動植物健康風險管理等新世代科技研發及應用,以強化農產品安全供應體系,並跨部會合作建立產品全生命週期型之完整食安管理機制。

( 四 ) 發展跨域加值整合服務平臺:運用資通訊科技鏈結相關業者,提供農產、集貨、物流及通路一條龍整合服務,提升民眾有感智慧生活加值服務 。

( 五 ) 健全農業科技產業國際化發展環境:強化資金導入及創投媒合平臺,整合農企業上市櫃等輔導資源,鬆綁商品化登記法規並與國際接軌,強化國際智財布局,積極境外授權,提升農業科技產業之國際發展能力。

( 六 ) 推動國際導向、高生產力、高附加價值之高競爭力農業科技產業:推動智能化生產、數位服務科技整合之新世代產銷體系,加速推動農企業邁向國際市場。

柒、生產資源

一 、 中長期發展趨勢 ( 含國內外 )

( 一 ) 氣候變遷下降水豐枯日漸懸殊、糧食生產及其他用水標的競用有限水資源日趨嚴重;極端氣候對農業區常造成嚴重損害,亦影響臺灣森林覆蓋與林業永續經營。

( 二 ) 國際 海洋漁業資源保育規範日趨嚴格,漁撈管 理措施需因應調整 ; 因應漁業發展多元化,需加強整建漁港及養殖生產區相關設施。

( 三 ) 以水稻為主的農地利用經營已不足以支持農家生計,亟需發展精緻及六級化農業,提升農地產值;我國農地坵塊日漸零碎化,工商產業及都市發展競用農地。

( 四 ) 受氣候變遷 、 戰爭及都市開發等人為因素之影響,遺傳資源流失對農業生產及生物資源造成衝擊, 各國均致力合作保存,並期使資源 利用能公平合理分享 。

二、國家發展總體檢 ( 問題檢討 )

( 一 ) 颱風豪雨季節山區土石衝擊加劇,森林需予適當管理經營,旱災及水災頻傳且水資源不易蓄存利用,加上農田水利設施不足與待更新,影響灌溉供水穩定度。

( 二 ) 漁業因長期開發利用、海域環境遭受破壞、及氣候變遷等,造成海洋漁業資源逐漸減少,需強化管理措施與能力 ; 漁港設施老舊及養殖生產區環境欠佳 , 亟待建設改善。

( 三 ) 以水稻耕作為主的農地管理法規已不足因應農業發展,亟須以產業價值鏈思維調整農地利用,活化與擴大農地經營規模,以提升農地農用價值與農產業競爭力。

( 四 ) 近年來氣候變遷導致極端氣候頻生,影響我國農業生產穩定性,應積極保存遺傳資源多樣性,以輔助農業產業因應調適。

三、發展目標 ( 條列 106 至 109 年具代表性之質化及量化目標 )

( 一 ) 提升農業用水使用效率與落實灌溉水質保護方案,提供農民量足質優的灌溉用水,並提高休耕活化供水穩定度;每年節 約 4,000 萬噸灌 溉用水及灌溉設施更新改善率達 1 % 以上。

( 二 ) 運用航攝及高解析之衛星影像,建立森林資源長期監測體系,永續森林經營,每年產製正射影 像圖 4,000 幅,以 供分析比對差異,並據以針對重點區域增加監測頻率。

( 三 ) 推動海洋漁業監測、控制及偵查措施, 防杜 非法、未報告及未受規範 (IUU) 漁業活動;改善漁港作業環境,提供約 2 萬艘船筏安全停泊空間;整建養殖生產區 30 公里進排水路及道路,改善 100 公頃養殖生產區海水供水問題。

( 四 ) 促進農地活化利用及經營權移轉 ,大佃農農地經營規模擴大至 20 公頃;建構適地適作之農產業發展區 40 萬公頃,發展具外銷潛力、進口替代及主要糧食等產業。

( 五 ) 以開創農林漁牧種原的加值應用為主軸,強化種 原收集深度及廣度,每年至少建立 2,500 筆種原特性資料及 10,000 筆種原影像資料,供各界運用 。

四、發展策略

( 一 ) 善加利用多元化水源及提升農業灌溉水資源管理效能 : 增闢及改善農田水利取輸配水或蓄水等設施 , 有效利用水庫 、 埤塘 、 河川 、 有效降雨、回歸水及地下水等,以因應氣候變遷所造成之枯旱風險 ; 配合豐枯水期彈性調配用水及保護水質 ,以 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並同時兼顧環境與生態效益。

( 二 ) 永續森林經營:建立森林資源長期監測體系, 每 5 年複查 1 次,持 續獲取蓄積生長資訊。監測掌握林地現況量化評估林業生態系服務效能,提升林木與土地生產資源之利用。

( 三 ) 推動 海洋漁業資源永續發展:辦理海域環境及漁業資源科學評估,制定海洋漁業管理措施, 推動海洋漁業監測、控制及偵查措施,執行 沿近海漁業資源增裕及漁業物種棲地維護;辦理獎勵休漁、電臺通訊服務 、 降低漁民購油成本;改善及管理維護漁業公共建設,發展樂活漁業環境。

( 四 ) 提升農地利用效益:

1. 廢除基期年,將宜農耕之農牧用地與臺糖農地納為農業發展用地,集中投入基礎建設與輔導資源 。

2. 持續推動休耕地活化與小地主大佃農,獎勵農地租賃或經營權移轉,擴大專業農家經營規模。

3. 調整農地利用法規,便捷產製儲銷設施之興設,促進加值型農業發展。

4. 建 立農地資訊雲,整全農地、產業、用水、環境等資訊,以利 決策應用 。

( 五 ) 強化種原保存與加值應用:促進農林水畜產等種原蒐集、保存、交換與學術研究;建立資源共享與利益分配模式;建構輔助育種者篩選種原性狀之產業服務平臺,及深化國際合作。

壹拾、人力規劃

一、中長期發展趨勢 ( 含國內外 )

( 一 ) 臺灣農村長期面臨青年人力外流、人口老化、學用落 差,致農業經營出現斷層,加以 未 來 10 年推估約有 11 萬人離 農,人力缺口將更加嚴峻 。

( 二 ) 農業人力攸關農業競爭力,各國積極推動青年農民培育,透過農業人力質與量的發展並進,提升農業競爭力的關鍵角色。

二、國家發展總體檢 ( 問題檢討 )

 ( 一 ) 青年農民面臨之關鍵門 檻,如生產技術實作累積、農地取得不易、資金需求高、農業環境與勞動力改善不易等。

 ( 二 ) 小農經營初期,不易投入自動化機具設備改善作 業,工時不固定、作業環境較不舒適,致農事生產人力不足。

三、發展目標 ( 條列 106 至 109 年具代表性之質化及量化目標 )

 ( 一 ) 累計培育 18,000 位青年農民, 600 位標竿青農年所得平均達百萬以上,受雇青農 1 年後平均薪資達基本工資 1.5 倍以上。 提升農業專業職能 , 推動農業經營者專業執照制度 。

 ( 二 ) 提昇農村女性及中高齡者從事農事服務工作,每年協助召募 1,500 位農事人員,補充農業人力不足。

 ( 三 ) 累計辦理農村再生培根訓 練 3,000 社區,累計培訓率達 70% 。

四、發展策略

( 一 ) 推動「新世代農業工作者培育方案」,培育具國際市場開創能力之新世代農業經營人才,培育農業生 產力 4.0 領 航產業升級之專業與管理人才 , 建置農業關鍵人才職能基準,發展職能課程。另設置創新育成基地與創業示範園區,建構吸引青年從農的優質經營環境。

 ( 二 ) 營造友善之農業作業環境,並鼓勵農村女性、新住民、原住民及中高齡者等組成農事服務團,配合農業勞動條件改善及自動化 、 智慧化經營配套措施之推動,充實農業人力。

( 三 ) 加強農村再生培根訓練,引導社區自主發展,鼓勵年輕學子以新思維及技術投入農村,協助社區發展。

壹拾參、社會安全

一、中長期發展趨勢 ( 含國內外 )

 ( 一 ) 我國老年人口比率逐年提升,尤其農村人口老化更是快速,使得農民經濟安全更具重要。

 ( 二 ) 為使農民生活更有尊嚴,強化老年經濟安全為當前高齡化社會所須面對之重要課題。

二、 國家發展總體檢 ( 問題檢討 )

 ( 一 ) 農民健康保險無老年給付項目,老年農民經濟安全保障不足。

 ( 二 ) 政府編列鉅額預算發放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未能集中資源照顧長期務農者,亦排擠農業施政經費。

( 三 ) 農村社區欠缺照顧服務體系及相關設施, 無障礙空間環境不足,因應高齡者日趨增加,亟需建構友善農村社區。

三、 發展目標 ( 條列 106 109 年具代表性之質化及量化目標 )

 ( 一 ) 持續辦理農民健康保險,並推動年金制度改革,建立適合農民之社會保險制度,使農民老年生活獲得保障。

( 二 ) 建構友善農村社區教育及高齡者健康促進支援系統,覆蓋整體農村比率達 50% 。

( 三 ) 活化農村 社區 閒置空間,結合社區長期照顧服務體系,並建置友善無障礙環境相關照顧服務設施 150 區 。

四、發展策略

 ( 一 ) 落實農民健康保險及全民健康保險第三類加保人資格審查認定,健全財務;建立完善之老年農民經濟安全制度,逐步將農民健康保險及老年農民福利津貼納入年金制度改革。

( 二 ) 透過農村再生,推展農村居民經濟安全、健康促進及社會參與措施,結合社區長期照顧服務體系,活化閒置空間並提供照顧服務設施,建構友善高齡者的農村社區。

壹拾肆、國民健康 - 農產品安全

一 、 中長期發展趨勢 ( 含國內外 )

( 一 ) 因應全球貿易自由化及氣候劇烈變遷, 國外疫病蟲害入侵風險 增加 ,亟需建構全球防疫 一體( one health )之 跨境防疫措施。

( 二 ) 消費者關注農產品食味、營養、安全、衛生及養生保健的機能 性; 高齡化 農村發展長期照護體系均成為重要議題。

( 三 ) 為保障農產品安全,贏得消費者信任,建立生產者自主管理、 第三方驗證及政府監督之三級品管 制度 ,產銷溯源追蹤,有機及優良農業生產規範 (GAP) 認驗證制度已成國際主流趨勢。

二、國家發展總體檢 ( 問題檢討 )

( 一 ) 臺灣地處亞熱帶,集約式動物飼養與植物種植易滋生疫病蟲 害,亟須推動生產醫學及作物健康管理體系。

( 二 ) 農民田間作業過度依賴或濫用農藥、動物用藥及飼料添加 物,持續發生 農漁畜 產品藥物殘留不符規定 屠宰場設備老舊、作業衛生維持不當、冷鏈運銷模式不普 及等,增加肉品安全風險,亟需優化屠宰衛生管理與作業環境。

( 三 ) 現行農產品生產亟需導入三級品管 制度 ,溯源產品普及率不高 及驗證制度需與國際制度接軌 。

( 四 ) 機能性農產品欠缺原料端至產品端之安全與終端功效驗證,難以產業化。

三、發展目標

( 一 ) 落實特約獸醫師及推動植物醫師制度,建立優質農漁畜產品安 全生產模式;監測畜牧場端畜禽用藥合格率達 99% ;監測上市前水產品藥物殘留合格率達 97% 。強化農產品驗證制度,監測農產品藥物殘留合格率達 99% 以上。

( 二 ) 強化邊境檢疫, 防杜疫病蟲害入侵 ; 建立重大人畜共通傳染病 即時預警監測體系,釐定風險族群及擬定因應策略; 加強屠宰衛生檢查,專業輔導屠宰場設場,並加強查緝取締及處罰違法屠宰行為。

( 三 ) 落實三級品管制度, 推動農產品 QR code 及散裝雞蛋等溯源制度,提升非驗證農產品合格率達 93% ;制定納入輔導面及管理面之有機農業專法, 建立完善第三方驗證制度,國內有機農業面積占耕地面積倍增;促進 CAS 及產銷履歷驗證制度接軌國際 。

( 四 ) 研發產製具備功效驗證的機能性農食產品。

四、發展策略

( 一 ) 加強農漁畜產品安全生產管理,提供消費者安全安心產品

  1. 建立全球防疫一體之動植物疫病蟲害監控體系及時防疫;落實特約獸醫師及建立植物醫師制度,推動畜禽水產生產醫學及作物健康管理體系,強化正確合理農業用藥觀念 ,及養殖魚塭藥物殘留環境背景值監測;推動 生產者擔負產品安全責任。
  2. 推動農業用藥安全標準與國際接軌,持續評估刪除高風險動物用藥, 推動劇毒農藥代噴制度,確保生產者及農產品安全;推動農藥延伸使用制度,逐步解決作物缺乏防治藥劑之問題。

( 二 ) 強化動植物疫病、人畜共通疾病及飼料安全風險管理

  1. 加強重大動物及人畜共通動物傳染病 預警監測及 流行病學分析,強化動物疫災防治之基礎建設與檢驗量能,提升應變能力。
  2. 適時調整動植物檢疫規範,加強高風險貨物檢疫。在主要國際海空港配置檢疫犬組執行偵測,密切與查緝機關合作。派員赴國外執行產地查證,延伸檢疫防線。 
  3. 飼料法規接軌國際,建立輸入查驗、基因改造產品查驗登記及溯源追蹤等制度,落實業者自主管理,提升飼料衛生安全品質。 
  4. 加強畜禽屠宰管理,建立屠宰業者自主管理與官方監督機制。提升屠宰衛生檢查效能,降低食媒病原風險。

( 三 ) 強化農漁畜產品驗證制度及 溯源追蹤 ,確保農民及消費者權益

  1. 依三級品管制度強化產銷安全管理, 掌握農產品生產資訊,推動農漁畜產品產銷溯源追蹤資訊化,建立責任生產制度。
  2. 制定有機農業法,轉型 CAS 優良農產品及 TAP 產銷履歷驗證與國際接軌,落實三級品管制度。 
  3. 建構機能性農產品產業價值鏈,連結農產品 TAP 生產、生理功效驗證、優化量產製程,開發具市場競爭力的機能性產品。

( 四 ) 強化具在地特色與競爭力的機能性農食產品開發,並 結合長期照顧服務體系, 兼顧食品安全與提供 高齡者多元優質飲食選擇。

壹拾柒、國土規劃及利用

一、中長期發展趨勢 ( 含國內外 )

( 一 ) 極端天氣發生機率增加,集水區發生土砂災害之面積及規模擴大, 集水範圍之掌握益形重要 。

( 二 ) 農村永續發展議題受到全球關注,環保、低碳的樂活生活型態蔚為風潮,引領農村社區多元發展及推動農村活化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建設主軸。

( 三 ) 因應 農產業多元發展與資源永續利用,提升農地農用價值與維護農地質量為重要課題。

二、 國家發展總體檢 ( 問題檢討 )

( 一 ) 氣候變遷影響下,極易發生嚴重的水土複合災害, 當總累積雨量大於 1,000mm 且降雨強度小於 100mm/hr 時,易發生深層崩塌 、 堰塞湖及淹水,急需大規模崩塌防 減災技術開發 , 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 , 以及增升航攝能量,提升防救災資訊蒐集,強化防救災體系。

( 二 ) 臺灣農村發展落後且施政資源投入缺乏整體性規劃,社區空間及環境仍需持續協助改善。農地生產價值低,違規使用及非農業部門競用,造成農地資源流失及品質劣化,應加強控管。

( 三 ) 山坡地土地開發利用行為應受水土保持法相關規定管制,山坡地範圍劃定與查定分類作業應適時檢討,並針對水土保持法與其他法規競合疑義進行研究。

三、發展目標 ( 條列 106 至 109 年具代表性之質化及量化目標 )

( 一 ) 每年更新土石流防災 保全對象 4 萬人次及 159 個土石流警戒分區,山坡地及國有林治山防災以完成崩塌地治理面積 920 公頃、野溪治理總長度 75 公里及防砂總量達 4,080 萬立方公尺為目標;辦理 13 縣市之山坡地範圍境界線之數化調整作業,並辦理保安林檢訂及清查工作,檢討保安林面積 140,000 公頃 。

( 二 ) 完成 34 處(包含山坡地 30 處及國有林 4 處)大規模崩塌滑動潛勢區之災害風險降低改善與管理,及莫拉克風災嚴重之中、南部地區共 27 條中央管及縣 ( 市 ) 管河川之集水區土砂收支盤查、環境監測與防護能力調適改善。

( 三 ) 降低 120 平方公里重要農業高淹水潛勢地區之水患問題、抑制土砂生產量 1,260 萬立方公尺、提升 85 平方公里水產養殖區淹水耐受力及完成 5 處重要蔬菜產區排水改善。

( 四 ) 因應農產業發展需要,調整農地利用與管理法規,提高農地經營規模與價值 。 維護全國農地總量 74-81 萬公 頃,限制優良農地不得任意轉為非農業使用 。

( 五 ) 推動農村活化再生累 計社區數從 104 年 1,500 個社區增至 1,750 個社區。

四、發展策略

( 一 ) 透過水、土、林環境變遷資料之蒐集、監測與分析,即時提供土石流防災警戒資訊;配合嚴格審核山坡地開發水土保持計畫,促進山坡地合理利用,建全法制及適時檢討保安林功能,促進山坡地及國有林永續經營管理;並以集水區治理單元,針對水庫集水區及土砂災害潛勢區,辦理集水區保育治理工作。

( 二 ) 透過強化大規模崩塌危機應變能力,精進坡地水土資源保育,坡地防減災決策資訊及推廣交流等策略,建構智慧防災的坡地環境; 利用 航遙測多元影像之蒐集應用,加以整合災害判釋成果、建置災害敏感區域資料庫,提供即時防救災資訊。

( 三 ) 持續辦理流域綜合治理計畫前期相關治水工作,亦進行重要農糧作物保全及產區調整、推動治山防災分級制度及改善魚塭淹水情形等創新作為。

( 四 ) 調整農地法規,便利農產業及其價值鏈之容許使用,除重大建設無可避免外,禁止作非農業使用 ; 持續調查 農地質量狀況,並對接國土管制體系,有效維護農地總量及品質。

( 五 ) 透過農村社區土地重劃或以農村再生發展區計畫,配合農村再生計畫,以改善農村社區生活環境,引導農村循序發展。

( 六 ) 賡續推動農村再生社區發展與建設,強化農村跨域資源整合, 營造農村社區優質生活、生產與生態的發展契機, 吸引青年人返鄉或留鄉,打造幸福、永續且宜居的臺灣新農村。

壹拾捌、綠能低碳

一 、 中長期發展趨勢 ( 含國內外 )

( 一 ) 因應氣候變遷,開發高效及友善環境之農業資材 、 落實農業資源永續利用 、 推動綠色能源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已成趨勢 。

( 二 ) 鑑於森林面積損失加劇,人工林合理永續經營日益重要 。

二、國家發展總體檢 ( 問題檢討 )

( 一 ) 化學肥料普遍超量施用,致污染地下水及增加碳排放;農產品生產運銷過程產生廢棄物及殘材之處理亦耗能增加碳排放 。

( 二 ) 國內禁伐天然林,需透過疏伐更新林地,以利永續經營 。

( 三 ) 靠泊漁船多用副機發電及魚貨運搬車使用柴油能源,影響環境;養殖漁業生產區日照及風力充足,農業灌排水渠道綿密,水力資源豐富,值得開發利用。

( 四 ) 水污費自 106 年開徵,畜牧業源頭減廢及資源再利用需擴大 。

三、發展目標

( 一 ) 獎勵使用國產有機質肥料及種植綠肥作物,推廣面積成長 1.5 倍,每年增加農田土壤有機質達 100 萬公噸,促進資源永續利用。

( 二 ) 撫育 人工 經濟林,疏伐更新 2,200 公頃 , 增加碳匯 1.6 萬公噸。

( 三 ) 生物性農業廢棄物再利用率維 持 86 % ( 禽畜糞為 98 % ) 以 上,農、漁、牧業 合計每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約 6.6 千公噸 CO 2 當量 。

( 四 ) 畜牧業者水污費每年減少約 1,250 萬元、沼氣發電量達 50 萬瓩。

( 五 ) 開發具環境友善之農業灌排水力發電裝置。

四、發展策略

( 一 ) 獎勵農民施用國內產製有機質肥料,促進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 推動 友善環境農業, 鼓勵農民 冬季休閒田種植綠肥 。

( 二 ) 發展符合臺灣環境友善的人工造林地及疏伐作業技術體系,增加森林資源多樣性,建構健康之森林環境。

( 三 ) 盤點修正相關法規,強化推動農業資源循環利用;協助結合企業推動農漁牧產製業採用綠能設施 ( 備 ) ,永續產業環境。

( 四 ) 輔導改善及提升畜牧場節能及沼氣利用效能, 協助設立禽畜糞共同堆肥處理場,並推廣畜牧廢水回歸農地再利用。

壹拾玖、環保生態

一、 中長期發展趨勢

( 一 ) 全球經濟快速發展,自然資源加速耗竭,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極端氣候強降雨頻仍,森林已成國土保安的第一道防線。

( 二 ) TPP 參與國關切海洋環境,協議採行永續的漁業管理、制止非法、不 報告 或未受管制漁業 (IUU) 、及打擊非法捕魚。

二、 國家發展總體檢

( 一 ) 臺灣地狹人稠,經濟活動造成生物多樣性變化、棲地呈現破碎化 、資源過度利用、外來入侵種及國有林地遭違法濫墾占用。

( 二 ) 政府資源相對有限, 面對氣候變遷,森林及海洋之自然與資源保育在環境永續議題上所扮演的角 色日益吃重。

三、 發展目標

( 一 ) 強化 85 處自然保護區域能力建構及生態資料建置,維護生物多樣性;串連生態教育館系統及自然教育中心、森林遊樂區、國家步道等環境教育場域,提供每年 20 萬人次保育及環境教育。

( 二 ) 辦理國有林劣化地等造林計 4,200 公頃,撫育 154,000 公頃; 收回國有林租地造林 1,400 公 頃及違法 濫墾占用計 2,000 公頃。

( 三 ) 建立與原民部落夥伴關係, 推動社區林業執行 100 案 計畫 ;建立人與野生動物衝突通報機制,評估監控外來生物入侵風險。

( 四 ) 對於海洋經濟魚種進行長期持續性資源評估及推估總許可捕獲量,訂定管理措施; 設置海洋保護區,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

四、 發展策略

( 一 ) 維護中央山脈保育廊道與濱海綠色廊道,辦理森林及生物多樣性資源調查與監測,加強防除入侵種,推展生態教育。

( 二 ) 加強國有林地保護及管理,推動國有劣化地加強造林,強化人工林有效經營,推動獎勵輔導造林措施增加森林覆蓋率。

( 三 ) 建構社區部落從森林獲得經濟及社會利益之制度,調和人與野生動物衝突並維繫保育文化發展生態經濟。

( 四 ) 辦理海洋環境及漁業資源調查評估科學研究,建立資源科學數據;設置及維護海洋保護區,加強執法,落實有效管理。

  發布單位:農委會(企劃處)

回上方 回上一頁
105-04-12:44,414
隱私權及資訊安全政策/網站資料開放宣告/本會位置圖/各縣市動物保護申訴電話/緊急災害聯絡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