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臺灣農業的生力軍─青年農民的培育與展望

文 / 輔導處 李政錩

壹、前言

  近年來生態環境、糧食自給率與食安問題因公民意識覺醒,而引起社會大眾密切關注,消費者也開始注重地產地消、低碳里程、食品安全、農地之永續與生態維護等環境永續議題,確實彰顯出農業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及「環境價值」。然而,臺灣農業每戶可耕地面積小且零散,農民高齡化程度嚴重,面臨經營管理者斷層、學用落差與缺乏規模效益等相關問題,因此亟需加速引進青年農民,為臺灣農業注入新血。為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委會)近年來不斷透過各項措施,積極推動並培育優質的青年農民成為新世代農業工作者,期望能活化農村人力,培養優質的農業專業人才,因應未來消費市場資訊化的快速變動,以及國際貿易自由化的衝擊,為臺灣農業找到新的契機,強化整體農業的競爭力。

貳、青年農民的培育

  培育多元、跨領域且優質的人才投入農業,以活絡農業產業鏈,並能夠加值創新發展,是本會近年來重要的施政目標,因此近年來農委會致力於推動「發展農業新價值鏈」,跳脫傳統生產與追求成本降低之觀點,透過創新思維、同異業與跨域合作,整合市場分析、研發、技術、加工、文創、休閒、行銷等面向,作為打造新產業價值鏈、提高農業附加價值之措施,為農產業人才投入創新發展機會與契機,更希望透過年輕人的創新創意,成為翻轉整個臺灣農業的關鍵課題。

  首先,為鼓勵青年投入農業經營,農委會自民國 95 年起於新農業運動規劃推動農業人力活化,分為引進青年從農的「漂鳥計畫」及鼓勵中壯年歸田的「園丁計畫」。並於 98 年、 99 年由本會畜產試驗所、各區農業改良場、國際土地政策研究訓練中心等訓練單位,依據長期農業發展之產業人力需求,規劃辦理農業職業訓練,提供失業回流之青年學習農業基礎技能並維基本生活,以加強培育農業後繼者,並吸納都市過剩人口回流鄉村,為傳統農業注入新活水。

  之後,為整合並推動農業的系統化教育,農委會自 100 年度結合轄下各試驗改良場所之農業研究、教育、推廣資源,設立農民學院並建構完整之農業教育訓練制度,包含系統性的農業入門、初階、進階、高階訓練課程,提供有意從農的一般民眾及需要進修的專業農民終身學習之管道,並依產業別訂定農業職能基準,以作為標準化訓練課程規劃之參考。同時媒介學員至農場見習,透過實地操作訓練,強化其生產技術及經營管理實務能力,以培育具國際觀及現代化專業經營能力的優質農業人力。

  然而,返鄉青年在實際投入農業經營時,所遭遇或面臨的各式問題時,往往需要透過家長、朋友、師長等間接方式,口耳相傳來尋求各相關單位的協助,有鑒於此,農委會自 102 年起,開始推動青年農民輔導,每 2 年選拔出 100 位「百大青農」進行為期 2 年的輔導,透過各地區農業改良場建立陪伴與資源整合輔導平臺,並透過「 1 對 1 」的陪伴輔導策略,解決農地、設施興建、經營資金、技術提升、財務管理、資訊工具、加工研發、行銷等各項問題,包括給予設施設備補助、 3 年最高 500 萬元且零利率之專案貸款等協助,讓青年農民穩健經營,進而擴大規模或創新加值發展,成為真正的標竿青年農民,揮別以往農民過度仰賴政府補助的老路,給年輕人需要的能力與空間讓他們發揮夢想,並帶動其他青年農民共榮發展。

  此外,為照顧那些未能獲選的青年農民,農委會也積極輔導各縣市農會建立 16 個在地青年農民交流服務聯誼平臺,吸引各鄉鎮市區的在地青年農民加入,其目的就是希望透過各農會的協助,營造出在地青農交流、激盪、互助合作、農事傳承的良好環境,藉此平臺認識許多從農的好夥伴,讓青農展現活力、熱情與創意的揮灑空間,並透過平臺參加許多生產技術外的課程,讓青年農民在從農的路上不再孤單,並持續引導在地農業人才加入。

  其後,為了整合政府的各項輔導措施,農委會也特別向行政院提案,希望提出「新世代農業工作者培育計畫」,希望完善青年投入農業職場發展的導引藍圖,作為推動農業生產力 4.0 、臺灣生物經濟產業發展、電子商務與農產行銷、農業科技產業全球運籌等重要施政計畫之推升動能,並期引領青年以創新思維投入農業,透過跨領域合作、市場價值導向、智慧生產管理、創意服務加值等策略,為農業發展注入新動力,促進農業永續發展。

  這個方案計畫共規劃了 4 大策略、 12 項推動措施及相關分支計畫推動,希望能全方位培育優質農業青年,帶動農村產業發展與活化再生。透過第一項策略「扎根萌芽」,以學校教育為發展基石,銜接並延伸青年農業工作者培育歷程,提升農學校院學生投入農業職場比例,並激發跨領域學生或青年對農業之興趣;再透過第二項策略「深耕成長」,依產業趨勢與動態發展,提升農業專長價值、促進人才與需求資訊流通,完善在職培訓體系、建置人才需求資料平臺,並加速產業實務人才育成;接著第三項策略「茁壯精進」,協助青年農民透過群聚交流合作穩健經營,並逐步發展出合作或創新經營模式,進而企業化經營成為新興農企,打造小而美的地方特色群聚產業或大而優的品牌農業,提升農業競爭力;最後第四項策略「結實傳承」,則是讓青年深耕農村,強化人、土、水之連結,建立一棒接一棒、棒棒不落空的地方產業,打造兼具生產、生活與生氣的新生農村,讓青年定住、子女傳承、產業永續。

參、未來的展望

  面對未來的產業變化,經貿自由化的挑戰,青年農民的經營方向、輔導需求相當多元,臺灣農業也必須朝向創新且加值型農業發展,以期提供國人優質安全的食物來源,豐富多元的農村生活體驗,開創產業新契機並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讓農業在未來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興產業。

  臺灣農業其實本身就具有長期累積具備技術優勢,各領域皆儲備充足的生產技術、品種改良及推廣專業人員,在農委會小地主大佃農、青年農民專案輔導等工作推動下,運用農委會所屬試驗改良場所之在地及專業優勢,輔導青年農民穩健經營與成長,透過複製與推廣其成功經驗,並強化青年同儕之連結與影響,將有利產業群聚、整合與加值發展,為農業工作者建構運作體系與人際網絡,進而改變未來產業經營型態,以技術、經營與人力創新為主軸,並以跨域合作與新思維,運用科技創新促成商品化、企業化,發展特色、加值之在地農業,打造年輕、高競爭力及國際化之創新農產業,亦為新世代農業工作者給予專業且充足的培育管道與能量。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5-04-18:1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