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發展智慧科技農業,邁向臺灣農業4.0時代

文/編輯部

  農諺:「小暑過,一日熱三分」,炎炎夏日,適當走出戶外、迎向山林田野,既能享受到自然風吹消暑,又能體驗夏農遊趣,一舉多得。提及廣受消費者喜愛的釋迦,風味佳、味甘而膩,更讓人聯想到產地臺東,譽為釋迦之鄉,尤其太麻里盛產釋迦、金針、洛神葵、枇杷、波羅蜜及茶葉等在地農特產而聞名, 7-9 月也是賞遊遠近馳名金針山金針花海季的好時節,加上農莊果園、優良農產及海天良景,令人樂而忘憂、暑氣全消。

  農委會於 6 月 23-25 日在南港展覽館盛大舉辦「 2016 年臺北國際食品展覽會─臺灣館」活動,今年以「臺灣新食代」為主軸,規劃有 3 大展區:十大創新產品區、農業品牌精品 -TGA 區及臺灣特色產品區,其中尤以本年評選出之十大創新產品頗具吸引力。本次展場以具有臺灣特色及外銷主力或潛力的農產品,透過主題方式展出,以鼓勵國內食品廠商上市新產品,向國內外買家及消費者展現臺灣農業的創新實力與國際競爭力。

  本期農政視野規劃以「發展智慧科技農業」為報導方向,包括「以智慧科技邁向臺灣農業 4.0 時代」、「建構漁況預報模式-維繫海洋產業競爭力」、「家禽產業智慧化推動策略與目標」、「運用農業地理資訊落實智慧農業」等報導,展現面對全球性的農業升級挑戰,相對於國外標竿國家已積極科技發展提升其競爭力,我國亟需藉由農業 4.0 科技發展,帶動農業轉型與升級。展望農業 4.0 的發展趨勢,未來農業將是講求效能、安全與風險控管的時代,也是追求量穩、高質與便捷效率的時代。農業 4.0 推動策略擬藉由感測、 IR 、物聯網、 Big Data 分析等前瞻技術,建構智慧農業產銷體系,建立安全、安心、永續的農業。農業為所有產業發展之基礎,在糧食與食品安全之挑戰下,近年來,已著手建構農業新價值鏈,分別就生產面、銷售面和服務面等 3 大面向作為並有進展。我國遠洋漁船已逐步安裝電子漁獲回報系統,每天將漁獲資料透過衛星傳送至岸上資料庫,可即時獲取漁獲資料並進行分析,透過預測模式之建立,可發布漁海況預報,提供作業漁民當下客觀判斷,或可減少盲目押寶進行漁業合作或經驗探魚之燃油及時間等成本支出,以增加產業競爭力。透過地理資訊系統技術,建立圖資倉儲中心以整合農委會農地、沿海及生態等基礎圖資,開發農業圖資應用協作平台,並以視覺化方式掌握預測農業生產,評估災損制定調節,作為提供擬定農地規劃利用等相關政策的重要參據。

  本期「花蓮宜蘭區農產業之原鄉部落輔導」系列繼續報導「太巴塱部落紅糯米生活館的金鋼芭比」,介紹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部落,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的輔導之下,強化部落導覽解說、體驗服務及部落廚房體驗的開發,與部落婦女的共同努力下,從阿美族的採集文化,串聯紅糯米的農耕文化,連結人跟土地的關係,規劃部落與紅糯米生活館的套裝行程「料理廚房體驗」,創造出文化與旅遊雙贏的部落輕旅行。本期「漁業慶典系列報導」系列繼續報導「頭城海洋文化觀光季」,介紹為創造漁村及漁港的多元利用價值,漁業署歷來積極協助改善宜蘭地區漁業產銷設施及營造海洋休憩環境,並自 90 年起,年年舉辦頭城海洋文化觀光季,成功帶動周邊海洋休閒產業發展,活絡漁村經濟及漁民收益,再創漁村發展的新榮景。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5-07-19:1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