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漁業資源保育-鬼蝠魟漁獲管制措施

文‧圖/漁業署 張惟翔

  鬼蝠魟(Manta ray)為軟骨魚綱(Chondrichthyes)、鱝目(Myliobatidae)、鱝科(Myliobatidae)、前口蝠鱝屬(Manta),全世界目前共有兩種前口蝠鱝屬之蝠魟,分別為雙吻前口蝠鱝(Manta birostris)及阿氏前口蝠鱝(Manta alfredi),俗稱飛魴仔、鷹魴,其體縱扁且寬,頭前具有一對鰭狀肢,嘴裂於頭部的兩鰭狀肢中間,嘴型平坦寬廣,下頷具細小牙齒,皮膚粗糙,體背面呈黑色,背面肩區具有1對白色區塊,腹面為白色,具有黑色斑點。

  鬼蝠魟主要分布於熱帶和溫帶海域,成群游泳,雌雄常偕行,卵胎生,主食浮游甲殼動物,有時捕食小型魚類,依據科學研究結果顯示,鬼蝠魟需要10年才會達到性成熟,大部分每次僅生產一胎。我國漁民主要以流刺網或定置網意外混獲,非屬我國漁民目標漁獲。

  鬼蝠魟在東南亞及東非國家,除魚肉本身具有消費價值外,其鰓耙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及通血路效用之中藥材,遂大量銷往中國藥材市場,惟目前並未有任何學術研究證實有其療效。

國際上對於鬼蝠魟的保育與管理

  鬼蝠魟因具有生殖週期長、成長緩慢之特性,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在100年將此兩種鬼蝠魟於瀕危物種紅皮書(Red list)中列為易危(Vulnerable,VU)物種,惟IUCN的保育等級並無實質上之法律效力;為永續利用鬼蝠魟漁業資源,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又稱華盛頓公約;CITES)於102年6月將鬼蝠魟納入附錄二(AppendixΠ)貿易管制物種,以掌握、管制及追蹤其進出口量及進出口國家資訊。

我國管理鬼蝠魟作為

  為符合國際上對於鬼蝠魟物種之保育及管理趨勢,本會於103年10月28日訂定「申請及核發鯊魚及鬼蝠魟屬物種來源證明書作業要點」,漁業人出口該等物種或其產製品需向本會漁業署申請來源證明書,始得向貿易主管機關申請核發CITES許可證;另為掌握我國鬼蝠魟之資源狀況,本會於105年5月24日公告「鬼蝠魟漁獲管制措施」,並於7月1日正式實施,自公告日起迄7月底止,共計通報捕獲13尾雙吻前口蝠鱝(M. birostris)。

鬼蝠魟漁獲管制措施簡介

(一)明定通報物種:本管制措施所稱鬼蝠魟,指雙吻前口蝠鱝(M. birostris)及阿氏前口蝠鱝(M. alfredi)。

(二)通報義務及填列資訊:規範漁業人或漁業從業人於捕獲鬼蝠魟時,應於返港後一日內填具「鬼蝠魟漁獲資料通報調查表」,填具漁獲日期、漁船船名、捕獲漁法、捕獲地點、性別及其基本生物學體長資料,以傳真方式向捕獲當地直轄市、縣(市)政府漁業主管機關、本會漁業署及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資源研究室通報,以掌握鬼蝠魟漁獲物相關資訊。

(三)科學採樣:漁業人或漁業從業人完成通報後,須留置整尾魚體24小時,供本會漁業署指定之學術單位進行科學採樣及蒐集生物學資料;倘捕獲之鬼蝠魟整尾魚體,經本會認定有必要提供學術單位進行科學研究或教學展示者,得由學術單位優先依議價購買。

(四)罰則:倘違反通報義務,或未留置魚體24小時供本會漁業署指定之學術單位進行採樣,將依漁業法第65條第6款,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

結語

  鬼蝠魟為全世界關注之軟骨魚類,為配合國際上對於鬼蝠魟之保育與管理,本會將持續掌握我國鬼蝠魟漁業資源狀況、強化相關科學研究及資源評估資料之蒐集,作為研擬後續漁業管理之參考資料,以保育並永續鬼蝠魟資源。

鬼蝠魟海報

鬼蝠魟海報

鬼蝠魟漁獲資料通報調查表PDF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5-08-17:130,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