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學生徵文 亞蔬─世界蔬菜中心,用蔬菜消滅貧窮與飢餓

文/王怡蘋1
註1: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熱騰騰、冒著水氣的燙青菜,在每個家庭的餐桌上,看似不起眼,但卻擁有人類一天不可或缺的營養素,除此之外,其背後更隱含著消滅貧窮與營養失衡的契機。

  蔬菜,富含許多身體所需的微量營養素,且相較於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其更為一種勞力密集但經濟價值高的作物。因此,在開發中國家,家戶擁有的土地面積不大,生產蔬菜可以比種植糧食作物更有利可圖,而且可以提供當地相較於生產糧食作物5倍的工作機會。再加上蔬菜須加工才可長期保存的特性,蔬菜加工產業的發展亦應運而生,進而帶動農村基礎建設與經濟發展,提供開發中國家小型企業家的經濟機會。隱含如此深刻影響的蔬菜,依然看似不起眼嗎?

  1960、1970年代,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許多國家發生飢荒問題,在聯合國世界銀行之下,15個研究各種人類所需糧食、漁業、畜牧的國際農業研發機構相繼成立,而「亞蔬─世界蔬菜中心」(AVRDC–The World Vegetable Center,舊稱為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簡稱亞蔬)亦為其中之一。

  亞蔬創立於1971年,由台灣、美國、日本、泰國、韓國、越南、菲律賓與亞洲開發銀行(ABD)共同設立,其中台灣具備熱帶、亞熱帶與溫帶氣候,農業技術進步且人力充沛,再加上政府重視農業政策且積極爭取,亞蔬總部最終選定坐落於台灣台南善化,並於1973年開始運作,為一個國際型非營利農業研究機構,宗旨在於促進蔬菜的生產與消費,以消弭開發中國家貧窮與營養失衡的問題。

  自1980年代開始,亞蔬逐漸擴展服務範圍。在亞洲部分,於1982年將工作範圍擴展至東南亞,1992年於泰國曼谷設立區域辦事處,作為亞洲區域中心,並於2006年在印度海德拉巴設立區域辦事處,負責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與孟加拉的工作。在2010年則更進一步在烏茲別克首都坦塔什幹設立區域辦事處,負責中亞、西亞與北非的業務;在非洲地區,分別於西非的馬利與東非的坦尚尼亞設立辦事處,並於喀麥隆、烏干達與肯亞設立小型辦公室;在大洋洲的部分,則是由太平洋共同體(SPC)支持,以斐濟為基地進行工作。2008年,為了反映亞蔬業務的全球化,亞蔬正式更名為「亞蔬─世界蔬菜中心」。目前年度預算約為新台幣6億餘元,由各國政府、基金會、企業所資助,在世界各地擁有約300位員工。

  由於分部遍布全球,總部與分部的分工與溝通成為極為重要的一環。亞蔬總部與世界各地的分部,藉由E-mail代替公文,如此不但縮短決策時間更省去了官僚體制層層遞送的繁複。分工部分,總部負責主要研究與決策,分部負責育種、試種與推廣,各司其職,且總部採取尊重分部的態度,給予其因地制宜的彈性。近年來,總部更將瓜類、綠豆與洋蔥的研究主力分別外移至泰國、印度與馬利,以配合作物生長的氣候條件與當地消費需求。

圖2 亞蔬服務範圍圖(亞蔬提供)

圖 亞蔬服務範圍圖(亞蔬提供)

從種子到餐桌

  近年食安問題受到大眾矚目,不少業者提倡從產地到餐桌,保障食物的來源,亞蔬新聞資訊組組長梅琳表示:「亞蔬的工作包含從種子到餐桌,包含蔬菜整個從生產到攝取的流程」,從種子保存、品種開發、種植的設備與技術、市場的分配,最終到營養的攝取。因此亞蔬有四大研究方向,分別為:1.種原的保存;2.蔬菜品種培育與改良;3.環境友善的蔬菜生產系統;4.採後處理與市場行銷。

種子基因庫

  亞蔬擁有世界最豐富的蔬菜種子基因庫,目前(截至2016.1.31)存有618,215種蔬菜種原,共來自156個國家。其中以原生蔬菜品種最為重要,因為許多原生蔬菜品種都擁有非常高的營養成分,且環境適應力強,容易生長。苦瓜就是一個例子,苦瓜已被證實具有預防代謝症候群的效果,因此,亞蔬目前已收集超過300個原生苦瓜品種,並與相關研究機構進行合作,期望研發出新品種,以用來預防糖尿病等代謝障礙。

  種原的蒐集與保存,並非只是簡單將種子放入冷凍庫而已。來自世界各地的種子進入到亞蔬後,都需再一次繁殖,以確保種子數量與活力。繁殖期間藉由網室隔離,確保種原不受雜交影響,同時亦進行形態學調查,將植株葉片、開花等性狀拍照記錄並上傳網路,以便世界各地育種家進行種原的挑選。但礙於季節限制,繁殖的工作一年只能種一次,南臺灣秋天潮濕而溫暖,適合種子成長,而冬天乾燥陰涼,適合種子的保存,秋種冬收,一年最多可以種植1500種。而種子採收後,最重要的就是保存,種子的壽命取決於種子本身、水含量與溫度,既然不能控制種子本身,水含量與溫度就成了重要因素,當水含量降低1%或溫度降低五度時,種子的壽命就能變為兩倍;亞蔬種子基因庫設有短、中、長期冷藏庫,並新建置攝氏負二十度的冷藏庫,以提供更良好的種原保存環境。整個種原庫就如一個巨型圖書館,藏有各種蔬菜發展的契機。

  種子保存,不等於將種子封存。種原組的黃永光先生說:「基因庫不是一個博物館,他要能被利用。」因此,亞蔬種子基因庫開放所有政府、種子公司、研究機構甚至於個人免費申請種原並進行育種,簡而言之,亞蔬基因庫就像是整個蔬菜品種開發的上游,提供給研究機構資源以開發新品種,現今每年約送出6,000-10,000份種子樣本。

圖3 亞蔬種子基因庫,溫度低於攝氏負二十度,工作人員須兩人一組進行工作,一人在外留守,以策安全(自攝)

圖 亞蔬種子基因庫,溫度低於攝氏負二十度,工作人員須兩人一組進行工作,一人在外留守,以策安全(自攝

育種

  除了種原的保存,亞蔬也擁有眾多專業研究人員負責進行品種的開發。而育種的一大目標即為培育出擁有較高營養價值的品種,藉由種原庫的資料,研究人員選擇具有目標性狀的品種做為母株,進行雜交育種,以培育出新的優良品種。2004年育成的黃金番茄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營養價值豐富,只要一個黃金番茄就可以提供一個人每日所需的維生素A。而隨著日益極端的氣候,防澇、防旱、耐熱與抗病等特殊需求的品種也日益重要,2003年發表的小番茄,即具有雙重抗病性,且富含β-胡蘿蔔素,加上風味佳、果實小巧的特性,頗受市場歡迎。

  除了傳統的育種技術,亞蔬亦採用分子標誌輔助育種技術(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MAS),藉由辨別其基因物質上的標記,可以快速篩選出具有目標性狀的品種,來加速品種研發。

生產

  除了品種的培育,蔬菜的生產方式與其同樣重要。在開發中國家,農民缺乏設備與知識導致過度使用便宜農藥已經成為嚴重的全球性問題,這會嚴重影響農民與消費者的健康,在部分地區,因農藥中毒死亡的人數甚至多於傳染病。因此亞蔬開發作物生產與管理的技術,例如:整合性病蟲害管理(IPM),利用誘捕、網室、生物防治措施,減少農藥的使用,減少農藥的使用,以保障農民健康與農產品的安全性。此外,亞蔬的全球技術推廣小組亦與農民合作測試新的生產技術,像是嫁接與擋雨設施,目前有90%以上的台灣農民都採用亞蔬的番茄嫁接技術進行種植。

採後與市場

  當作物成熟,收成工作將會是一大工程。缺乏採後技術與市場概念將會導致農民巨大的損失。因此,亞蔬藉由各地的採後培訓與服務中心,提供當地農民採收、包裝、冷藏保存等設備,並開發簡易的採後技術。例如,太陽能乾燥器與蒸發冷卻器,幫助農民克服從產地運銷到市場的物流問題。而在東南亞地區更發展出一套從採收、包裝、運輸到加工的生產鏈,以增加產業利潤。在越南,辣椒在採收之後,進行加工製成辣椒醬,藉此獲取較高的收益,如此不僅農民收入增加,更可將利潤轉用於設備的採購與升級,在食品加工的過程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推廣

  單純擁有適合的品種與技術,並不能直接幫助農民,最重要的是要如何讓農民知道這個資訊並加以利用,為此,亞蔬定期舉辦國際培訓班,與世界各地的國家夥伴與非政府組織交流;亞蔬亦與各國農業部合作,了解當地需求,使研究方向可更貼近當地市場。

  除了研究端的推廣與交流,在各分部針對農民一方面進行種植技術上的指導,另一方面也藉由舉辦烹飪班與食譜的推廣,讓婦女學習可保存蔬菜營養價值的烹飪方式。而隨著通訊科技進步,手機已成為主要推廣工具,如此既可免除架設電話線等設備的支出,訊息交流亦更為快速。此外,亞蔬亦積極推動學校菜園計畫,由教育體系著手,讓蔬菜進入校園,教育下一代蔬菜營養知識,目前在不丹、尼泊爾、坦尚尼亞、布吉納法索、印尼、菲律賓等地共有8000多所試點學校,其中菲律賓更規劃讓所有公立學校加入此計畫,讓孩子從小開始重視蔬菜的攝取。 除了學校菜園,家庭菜園為亞蔬另一個推廣重點,家庭菜園不僅可提供家庭新鮮、低成本的蔬菜,更可以創造家庭,尤其是婦女的就業,也可藉由販售剩餘蔬菜獲得收入。而家庭菜園的推廣主要是藉由家庭菜園種子套件(seed kits)所進行,亞蔬的家庭菜園種子套件,挑選適合當地氣候的種子,分成小包裝分配給家戶,一個種子套件可以供應家庭全年度的蔬菜。

  然而,種子套件不只用於家庭菜園,也應用於在饑荒或發生突發災難的地區,選取綠豆、空心菜等六種適合熱帶與亞熱帶氣候、生長快速、營養豐富、投入成本低且較無病蟲害的蔬菜種子,並搭配當地栽培資訊,在災害發生後,由協助當地重建的非政府組織與慈善團體提出申請,配送給受災村落,幫助災區重建。

  圖4、圖5 亞蔬種子套件(亞蔬提供) 圖4、圖5 亞蔬種子套件(亞蔬提供)

圖  亞蔬種子套件(亞蔬提供)

未來與展望

  台灣與亞蔬自設立以來40多年,維持一個相輔相成的夥伴角色,身為地主國的台灣,提供經費、土地與人力支持亞蔬研究,而亞蔬培訓我國農業相關研究人員,並與國內農業試驗改良場合作,育成多達34種新品種;亦與農委會合作,將農委會計畫與亞蔬研究結合,幫助台灣農業發展,並帶領台灣農業走向國際,擴展台灣農業知名度。而一年一度的亞蔬觀摩日,開放園區讓外界參觀,台灣享有地利之便,不僅民眾可趁機一覽各種蔬菜改良品系與來自世界各地罕見傳統蔬菜,各地農會、農改場、種苗公司亦派代表參加,與亞蔬研究人員交流並了解農作物育種、種植及抗病方面的研究成果。近年來,為了協助青年農民投入有機產業,亞蔬亦提供5公頃的有機農場示範區,提供農民學院中有意從事有機生產的青年農民實地操作,並提供指導,幫助農民藉由短時但有效的田間經營學習,邁向創業之路。

  亞蔬的宗旨自創立至今始終維持:促進蔬菜的生產與消費,以消弭開發中國家貧窮與營養失衡的問題。而隨著氣候與社會變遷,育種研究逐漸從培育好口感的品種轉變成因應極端氣候與蟲害的抗旱與抗病蟲品種。未來亞蔬宗旨會不會轉變,張瀛福副主任表示,現今國際情勢與氣候變遷快速,亞蔬宗旨的確可能改變,而目前,亞蔬利用蔬菜消弭貧窮的人道理念還會一直持續。且無庸置疑的是,蔬菜所擁有的營養價值將會愈來愈受國際重視。

圖6 採訪團隊與張瀛福主任(亞蔬提供)

圖 採訪團隊與張瀛福主任(亞蔬提供)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5-09-20:7,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