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夢田不是夢~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行動實踐

文/王佳琪‧黃群策‧夏榮生

  近年來,不只返鄉的青農越來越多,亦有退休後再回歸田園生活者。種田不只是生產,在許多人的心中,除了是支撐起一個家的經濟來源,也可以是人和土地親近的橋樑,更可以是一個夢想的實現。

  自然的土地滋養萬物,河流將上游的營養鹽帶到下游,形成肥沃的沖積扇平原。早期的人們過的就是逐水草而居自然農法的生活。土地可以生產足夠的糧食,並維繫了一定的人口。然而隨著工業革命的進展,農業生產開始依賴大型機具、化肥及農藥的施用,雖然提升了作物的產量,養活了更多的人。世界人口因為糧食供應增加而爆發成長,人對土地便產生了更多的需求。惡性循環的結果,讓土地像吸了毒,漸漸地失去了自我生產的能力,只能依賴藥品的灌注。人們可能因食用了不健康的農產而失去健康,原本適居於淺山平原環境的生物更由廣佈變成了侷限分佈,甚至走向滅絕。我們生活周邊的生物消失了,人還可活到什麼時候?民國51年瑞秋卡森以「寂靜的春天」一書引爆了這個問題。

  台灣具有相當特殊的地理環境及氣候帶,從海平面到近海拔四千公尺的中央山脈間,自然和人文景觀多樣,且孕育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但也同樣遭臨和世界相同的問題。不過,幸運的是,民國60年代開始,國家公園法、野生動物保育法等相關法規陸續實施,讓中央山脈由北到南的中高海拔精華地帶優先劃設為自然保護區域,保全了中高海拔野生動植物的生存棲地。

  然而,低海拔生物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大多數的生物,我們未曾見上一面,就已經滅絕了。而像石虎、水雉、山麻雀、台灣白魚、大田鱉、黃腹細蟌等珍稀生物,則侷限分佈在少數區域。族群和族群之間隔離,基因無法交流,隨時可能因為一個小規模的開發破壞,而讓整個族群消失。

  低海拔生態系與人類生活生產圈緊密相連,人和野生物都要活下去,究竟夢想一個「農田生產」和「生物多樣性」並存的生活空間?可不可行?或者只能平行於不同的時空?

里山倡議~森川里海的啟示

  民國99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屆締約方會議中通過「里山倡議」,提出保全活用「社會-生態-生產地景」的願景,以增進對人類的福址,並促進實現生物多樣性公約三大目標(保育本土生物多樣性、永續利用其組成、公平分享由於利用生物多樣性遺傳資源所產生的利益),邁向「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

  日本所謂的里山,指的就是淺山區域人類生產生活的環境,因此,自民國99年開始,林務局除了持續致力於自然保護區域的經營管理,更開始重視淺山保育工作,與民間夥伴協力推動綠色保育標章及水梯田復育等工作,嘗試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產環境,強化從森林到海洋的連結,以實踐里山倡議。

綠色保育標章的行動

  林務局與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推動綠色保育標章行動計畫,起始於民國98年底爆發台南官田地區水雉於度冬期間誤食混有農藥稻穀之中毒事件。林務局遂自99年起與慈心基金會之合作,推動官田水雉暨保育類野生動物農田棲地之綠色保育經營管理計畫,由慈心基金會與官田農友簽訂「官田區水雉棲息合作協議」,輔導農民以不使用農藥化肥、對環境友善的農法耕作,並在冬天12-1月保留適當的水域,以確保水雉冬季覓食的安全。

  綠色保育標章係讓農民在不使用化學合成肥料以及化學合成農藥耕作的同時,能在產品上使用有別於慣行產品之標章,可提供消費者辨識,促進綠色保育產品之流通認同度。推動目標包含:1.推廣並提供農民採取合理綠色保育生產模式,以能保留大多數的原生野生動植物及生態環境,同時發展適應農田生態環境與資源永續利用的產業模式。2.藉此農產品的推動,使消費者認識農村生態與自己的緊密關係,並且積極支持綠色保育產品,帶動生態保育觀念。3.消費者的支持促使產品需求增加,使農民得受鼓勵,對綠色保育生產模式更具信心,帶動更多農民加入,落實農業及環境永續。4.提供已經轉作有機之農場,採行積極的保育行動,樹立更全面的有機典範。綠色保育標章之核發原則為:1.不使用農藥、除草劑、化學肥料。2.最終農產品不得檢出農藥殘留。3.農田生態豐富,提供保育動物覓食、繁殖、育雛的環境。為建置綠色保育標章完整的驗證機制,慈心基金會已訂定「綠色保育農產品管理手冊」,及「綠色保育產品生產標準」,供農民參考。

  民國101年開始,更進一步將官田地區綠色保育標章推動的成功經驗擴展到全台各地,綠色保育的推動不再侷限在菱角田與水雉的復育,讓廣大農民參與綠色保育標章的認證,擴大效益。至105年11月,已有179件通過,綠色保育田面積已達220公頃,作為綠色保育代言的野生動物增加到37種,包含3種魚類、3種兩生類、2種爬蟲類、5種哺乳類、19種鳥類、5種節肢動物(表1)。在37種動物中,有些物種雖非保育類野生動物,卻有不同的意義,其中大田鱉因野外數量稀少,一度被認為滅絕,因而未列入保育類動物的名單,如今在苗栗重新被記錄,成了農田友善的指標。紫斑蝶、橙瓢蟲、長腳蛛則指標型之物種。至於紅嘴黑鵯及繡眼畫眉,在原住民傳說中具有相當之意義。紅嘴黑鵯為布農族傳說中取火的鳥類,故東埔的布農族農友選擇紅嘴黑鵯作為代表性動物,賽德克族的農友選擇繡眼畫眉作為代表性物種,因此綠色保育標章的推動亦帶動原民文化的認同。

  綠色保育標章的推動,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社會大眾之保育觀念,更進一步化為行動實踐。故林務局與民間夥伴積極以各種方式進行教育宣導,並由媒體參訪、發表會及體驗活動等相關活動的辦理,將經濟與保育雙贏等觀念推廣至社會大眾,讓農友與消費者深入認識綠色保育農產品與生態保育的關係。

  今年7月的水雉繁殖族群增加到716隻,官田地區即佔了580隻,顯示水雉族群數量穩定成長,農民們的友善對待功不可沒,因此今年10月10日在官田水雉生態園區辦理的「雉在生活、友善耕種逗陣來支持」活動,林務局特別公開表彰21位參加綠色保育標章的農民,他們有對土地的熱情,用更多的心力時間,種出健康的農作物,也讓水雉有安心繁殖的家。

  綠色保育標章的推動,除了在消費端,增加消費者對產品的辨別度及信心外,在環境面,增加農民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育行動的意願,了解原來農業生產可以和野生動物共榮共存,並產生對環境保育的使命感。例如,花蓮富興生態農場賴萌宏先生,向台糖租了6公頃土地,結合社區農友,以友善的方式耕種。管理田間的方式為劃分成公田、私田以及棲地三種不同的區塊。公田部分與東華大學及花蓮農改場等機構合作實驗,以生物防治方法解決生產與生態間的衝突。私田的部份邀請社區與部落的居民無償認作,農戶的生產所得全數歸農戶所有,農戶自主權決定要種植的作物,但不能使用農藥、化肥,另外也不得捕獵及毒殺野生動物;棲地的部分是給動物住的,以溼地方式營造,增加生態系服務的功能。同時農場也推動「打工換宿」的農事生態體驗,除了增加農民在農產品以外的所得,也提供民眾參與的機會。長期經營下來,生態系統逐漸鏈結完整,富興生態農場不只是賴萌宏及農友們的夢田,也是蟲魚鳥獸的天堂。

  又如,台灣白魚(台灣副細鯽)與埔里筊白筍共存的復育案例,一般農夫為了剷除福壽螺的危害會頻繁噴藥,收成後放水流乾、翻土曝曬殺菌,水田裡的魚蝦也因此而死亡。參與綠色保育計畫的農友則不用農藥、化肥,也不撒苦茶粕防治福壽螺,更在每塊水田都刻意保留一塊淺水生態池,在休耕期提供台灣白魚避難棲地。這些保護生態棲地的友善作為,提供了台灣白魚的棲地,目前埔里地區台灣白魚數量約已有4,000-5,000尾。乾淨的水田提供健康美味的筊白筍,也成了野生動物的家園。參與綠色保育行動的農友表示,水是萬物之源,生命自己會找路回來!

  以上案例均顯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能性。台灣在野生動物保育的工作上,已經從單純的物種復育及保護區劃設,走到與民眾生活結合的棲地管理,這也是目前國際非常重視的里山倡議的實踐。

表1 綠色保育代言野生動物

分類 物種名稱 種數
魚類 台東間爬岩鰍、台灣白魚、埔里中華爬岩鰍 3
兩生類 台北赤蛙、翡翠樹蛙、諸羅樹蛙 3
爬蟲類 雨傘節、眼鏡蛇 2
哺乳類 山羌、白鼻心、石虎、穿山甲、食蟹獴 5
鳥類 八色鳥、大冠鷲、水雉、台灣藍鵲、朱鸝、松雀鷹、紅尾伯勞鳥、烏頭翁、彩鷸、黃嘴角鴞、黑鳶、領角鴞、鳳頭蒼鷹、環頸雉、鵂鶹、藍腹鷴、熊鷹、紅嘴黑鵯、繡眼畫眉 19
節肢動物 黃裳鳳蝶、大田鱉、紫斑蝶、橙瓢蟲、長腳蛛 5
  合計 37

水梯田復育行動

  農業的價值不只是生產面向,如能以維持環境永續的方式來經營農業,包含維持作物系統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地方種源品系、維持適當之土壤覆蓋、減少對土壤的干擾、以生物防治減少病蟲害,將使農業不只提供糧食,亦可淨化水資源,並有助於生物多樣性保育。因此生態農業(ecoagriculture)的概念被提出來,這是一種農業生產、農村發展與生態系管理彼此相互支應的系統,除了採用符合生態概念的農業生產方式,還須讓各個權益關係人共同參與整體農業及自然資源的管理。近年來林務局在花蓮豐濱的港口部落、豐南村鱉溪流域吉哈拉艾文化景觀及新北市貢寮區的水梯田復育行動等,皆讓土地回復活力,且增加生物多樣性。

  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二十餘年前原本遍布著大面積層疊的阿美族傳統水梯田,連綿在山、海之間,為東海岸獨特的文化地景,然而二十多年前阿美族人逐漸休耕後,土地失去了活力。林務局自99年起於豐濱鄉港口地區推動水梯田復育營造,復耕原住民傳統海稻米耕作方式,並開發「海稻米」品牌,創造原住民農業人文景觀特色,作為東海岸水梯田環境教育宣導場所暨假日市集農產品展售場域,提升農村生產價值和文化價值。

  吉哈拉艾文化景觀位於豐南村鱉溪流域中最北邊之支流石厝溝溪流域,面積約1,000公頃,由26戶阿美族原住民聚落、水稻梯田、水圳、果園、次生林、天然溪流和天然林等鑲嵌組成。由東華大學協力團隊,透過參與式行動規劃和持續努力,建立在地村民、政府機關和專家之間的夥伴關係。由當地部落居民及輔導團隊組成吉哈拉艾文化景觀管理委員會,訂定「吉哈拉艾」公約,並培訓阿美族少年解說員及資源調查人才,協助當地建立歷史人文、產業資源、自然地景及生態共存之特色部落,栽種符合生態原則農法的「哈拉米」。

生態系服務給付的試行

  人類食衣住行育樂發展的基礎均來自大自然豐富多樣地資源。臺灣地區除了森林、草原、濕地、溪流及海洋等自然生態系外,水田生態系是最大的淡水濕地生態系,藉由半自然的水田擴張彌補了濕地面積,形成獨特的棲息環境,並成為人為活動與自然環境間的緩衝地帶。然而以往受到全球化及國際貿易市場的影響,大量的糧食進口,使台灣的水田休耕比例提高,土壤因久未耕種而硬化,失去涵養水源的功能,減少了生態系服務的功能。

  新北市貢寮區過去有連續大面積的水梯田地景,林務局與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合作推動貢寮地區的水梯田復育,除了尋求在地農戶及居民的合作,使恢復水梯田生態系外,自103年開始,更進一步推動生態系服務給付(Pay for Ecosystem Service, PES)的做法,委由《狸和禾小穀倉》代為核驗並發放按面積計酬的生態勞務委託。願接受委託遵行友善耕作規範的農戶,則給予適當的給付。耕作生產過程,須符合田區完全不使用農藥、在降水許可條件下,維持全年田間蓄水、避免並持續移除管理外來入侵種、以不減損原有生物多樣性及田間涵養水功能等原則等。並由田間管理人員按月進行田區拍照及查核、彙整田間履歷記錄、彙整填報「農友田間生物紀錄表」、及進行水生植物與昆蟲的監測。

  生態系服務給付制度的推動是新的合作制度及經濟模式,來彌補傳統保護區法規限制下,對農田濕地類型的棲地及其連帶生態功能的保育缺漏。尤其是諸多現在生存受脅的淡水濕地生物,在淺山自然水塘逐漸消失的情況下,水田等人工的水域環境提供了另類棲地,因此透過友善農業的操作來保存這類型棲地,也促使生物多樣性保育與農業生產互利。未來林務局將依據貢寮水梯田的生態系服務給付的試行成果,檢討給付方式,並盤點農林漁牧私有地,媒合有意願參與合作的農業生產者,再運用生態系服務給付方式,制訂環境維護方式,強化農田的生態系服務功能,並帶動消費者可參與支持的產業。

結語

  農田生態系的管理不只是農業技術本身的提升,亦須融入森林管理、水資源管理、濕地管理、野生動物管理等專業技術。要實現糧食安全、保持生物多樣性與發展農業市場,需要的不只是農民個人採取行動,此外,社會大眾的支持更是重要,有賴政府、社區及其他團體共同合作,才能將生態友善的農法帶來的正面效益擴展到我們的環境,不僅可保障人類的健康,也健全了生物多樣性提供生態系服務的功能。在農業生產環境中,對生物多樣性友善並不難,林務局在已推動的策略之外,未來將尋求更廣泛多元的實踐機制,讓「友善生物多樣性」的理念,可在每個人的心田扎根發芽,並予以付諸實踐。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5-12-16:5,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