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預防和控制亞太地區重要的跨境動物疾病國際研討會紀實

文/家畜衛生試驗所 林有良

壹、前言

  近百年來,世界人口數由15億增加到61億,人口的快速成長,促使畜牧產業產生需提供高價值動物蛋白的壓力,然而加速動物的生產,是發生新浮現與再浮現人畜共通傳染病的主因,而加速全球化更是促使跨境動物疾病(Transboundary Animal Diseases, TADs)入侵的關鍵要素。TADs是指具有高度傳染性或傳播性的流行病,且具有快速蔓延與不受國界屏障所阻隔的潛力,並會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損失及可能危害公眾健康。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指出TADs造成動物疾病的高死亡率,持續威脅畜產農民的生計,衝擊社會經濟,也波及公眾健康。歐盟食品安全局也指出30-50%人類感染疾病都源自動物傳播的人畜共通傳染病,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更指出過去10年感染人類的新興疾病,大約有75%的病原是源自動物或動物產品。因此,人畜共通傳染病是會威脅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

  鑑於TADs的重要性,亞太糧食肥料技術中心(The Food and Fertilizer Technology Center, FFTC)為協助亞太地區國家建構一個有關TADs信息、技術與經驗分享的平台,特與菲律賓農業水產自然資源研究發展委員會(the Philippine Council for Agriculture, Aquatic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與我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Anim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 Council of Agriculture, Excutive Yuan)於2016年7月25日至29日在菲律賓馬尼拉合作辦理「預防與控制亞太地區重要的跨境動物疾病國際研討會」,共有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亞太區域代表與東南亞次區域代表、FAO亞太地區辦公室與美國、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及臺灣等6國14位相關產官學者、專家進行專題報告與訊息分享。此研討會目的是藉口蹄疫(FMD)、高病原性禽流感(HPAI)、豬生殖與呼吸綜合症(PRRS)及狂犬病等重要TADs與各國資訊分享為基礎,彙集可有效運用且合適的監控、監測與管理TADs的政策制訂或政策改革之關鍵訊息,並作為促使亞太地區逐步控制TADs之區域策略與合作一致化的平台。

貳、活動紀要

一、專題演講

  菲律賓畜牧處Simeon S. Amurao, Jr博士指出「一個健康觀點(One health approach)」就是在獸醫、人醫、環公衛專家、臨床醫生、研究人員、機構與政府之間要有一致性的互動,一起解決全球環境健康的挑戰,獲得可持續且有效介入社區衛生的機會。他並就菲律賓之國家及地方層級的動物衛生計畫執行面,闡述「一個健康觀點」。

  OIE亞太區域代表Hirofumi Kugita博士指出全球最關注的重要動物疾病包括FMD、HPAI、豬瘟(CSF)、小反芻獸疫(PPR)及狂犬病等5種,並將PPR列為2030年全球撲滅的疾病,OIE的總體目標是「保護動物和保護我們的未來(Protect animals and preserve our future)」。

  美國農業部國家家禽研究中心David  E Swayne博士與我國臺灣大學王金和教授分別指出禽流感病毒(AIV)依其表面的血球凝集素(HA)與神經氨酸酶(NA)次分病毒亞型,又根據其致病性,分成高病原性(HP)與低病原性(LP),HPAIV在HA切割位上有多個鹼性氨基酸。在1959年之後,美國發生40例HPAI疫情,都採用撲殺方案而得以迅速撲滅。1996年H5鵝/廣東(Gs/GD)HPAI係源自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流行性疾病,在2014年底,H5N8 HPAI(2.3.4.4 Gs/GD分支)已在幾個歐盟國家、東亞、加拿大與美國爆發疫情,也造成臺灣家禽相當大的經濟損失,特別是鵝。他們強調必須改善禽場的生物安全,並針對野鳥擴大HPAIV的監測,才能預防HPAI病毒的入侵。

  日本國家動物衛生研究所(NIAH)Michihiro Takagi博士與菲律賓種豬協會Wilfredo P. Resoso博士分別指出PRRS病毒感染會引起母豬繁殖障礙,小豬與肥育豬的呼吸失調,該病是影響養豬國經濟最顯著的豬病之一。在2006年中國新發生的「豬高熱病」,特徵是患豬高燒超過41℃、母豬流產及所有年齡層患豬的高死亡率,稱為高病原性PRRS(HP-PRRS),在混合感染案例,肥育豬的死亡率可達30%,在一貫養豬場有85%的案例都是先感染懷孕母豬,再擴散到其他生產棟舍。自2007年至2013年,該病已入侵東南亞國家,造成豬肉供應鏈產生巨大真空狀態。他們一致認為PRRS的防治,必須從PRRS陰性的種豬場購買精液或種豬,且持續嚴格執行豬場的生物安全計畫。

  OIE東南亞次區域代表Yu Qiu博士與FAO亞太地區辦公室Reildrin Morales博士分別指出FMD在中國及中南半島國家都是地方流行病,且以O、A及Asia 1等為流行的血清型。在中國及中南半島流行的O血清型包括東南亞拓樸型(topotype)、中東-南亞(ME-SA)拓樸型及中國(Cathay)拓樸型;A型只有亞洲拓樸型,也已蔓延整個東南亞區域;Asia 1型在中國及東南亞各國於2009年之後即未再被檢出。而菲律賓政府的FMD控制與撲滅計畫策略是聚焦於監測、公眾週知、動物移動管理與疫苗施打等層面,並成立國家口蹄疫特別工作組(NFMDTF)監控FMD的控制與撲滅計畫,採分區逐步取得OIE認可的FMD非疫區,最後於2015年5月被OIE認可為未使用疫苗的FMD非疫國。她們強調在FMD的控制,除在跨境動物移動上必須要有強硬的官方控制,更要提升多邊的合作策略。

  菲律賓熱帶醫學研究所顧問Mary Elizabeth Miranda博士指出WHO、FAO及OIE等主要國際組織已將全球清除狂犬病列為優先工作,透過跨部門的疾病控制計畫,以結合來自不同社會部門與階層的人類與動物衛生資源,並藉由疾病發生率與死亡率數據的趨勢分析結果,判斷計畫的成功機率與確定是否如期執行,以適時作修訂及擬訂因應策略。因此,只要給予政策願景、足夠資源與周延的管理計畫,全球免於犬隻媒介狂犬病的威脅是可行的。

二、各國訊息分享

  日本NIAH Makoto Yamakawa博士指出日本維持是FMD與HPAI的非疫國甚久,不幸在2000年爆發FMD疫情,於2004年又爆發HPAI疫情,之後這種典型的TADs仍發生數起,日本均採用撲殺的一貫策略,成功撲滅該等疾病。在2013年,日本全國爆發豬流行性下痢疫情,而國外不同的節肢動物媒介性牛隻病毒性疾病也重複入侵。目前該國迫切需要的是開發更精確的診斷與預防方法,用以控制TADs。

  馬來西亞農業研究所動物科學研究中心Mohd Rosly Bin Shaari博士指出該國在20世紀末才開始注意到TADs,並關注於FMD、牛接觸傳染性胸膜肺炎、HPAI、新城病(ND)、非洲豬瘟(ASF)及CSF等6種具跨境特性疾病。其中FMD因具有高度傳染性且易由國際間動物移動而傳播與引入,而該國於2004年8月17日爆發首例HPAI,之後有18起,都採全額賠償的撲殺策略成功撲滅疫情;在2015年7月該國爆發6例犬隻狂犬病疫情,並於同年11月得到控制,2年後該國可望再取得OIE狂犬病非疫國的認定。

  菲律賓農業部畜牧處Ronnie D. Domingo博士指出2015年該國畜牧產業成長4.66%,家禽產業成長1.01%。該國執行分區逐步FMD非疫區超過10年,於2015年取得OIE認定為FMD的非疫國。此外,該國也是PPR與非洲馬疫的非疫國,且在2005年啟動其國家禽流感保護計畫,而ND則於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間爆發疫情,另CSF的通報數從2010年開始減少。該國針對動物疾病控制與緊急狀況的國家諮詢委員會每月召開一次會議,藉以評估疾病狀況與計畫。

  我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林念農科長指出臺灣主要的TADs包括FMD與HPAI,在FMD的防控上,所有偶蹄類動物均要施打FMD疫苗,且所有農民都必須遵循其注射規定與牧場生物安全政策,目前畜牧場的FMD疫苗注射率已達90%以上,且有80%以上畜牧場的動物血清抗體達群體保護指標。另2015年於臺灣的野鳥與家禽爆發新型的 H5N2、H5N3及H5N8等HPAI疫情,其病原與2014年韓國 H5N8 AIV的H5基因核酸相似度達98-99%。在中央與地方政府、相關產業團體與學術界一致努力下,疫情終被控制住且沒有發生感染人類的案例。

  泰國農業合作部畜牧發展廳Thanawat Tiensin博士指出發生TADs的主要損失可能是國家出口收入的減少,也可能威脅大眾的健康,也可造成野生動物族群的滅絕,致使感染動物痛苦與傷害。該國已將加強政府的法令與強制食品生產者組織化列為首要工作,目標是促進動物與動物產品的持續改善,以進入國際市場。因此,TADs對亞太地區的泰國與其他開發中國家是建構其獸醫服務量能的挑戰與機會。

參、參訪行程

  菲律賓熱帶醫學研究所(RITM)是菲律賓政府指定之重要傳染病國家參考實驗室(RL),也是WHO認可的國家流感中心,是該國非常重要的研究與醫療機構,專精許多人類與人畜共通疾病,FFTC為讓此次TADs國際研討會的與會人士,能增廣見聞,特安排此一實驗室參訪行程。

  此行參訪RITM的實驗室研究組,該組包括微生物學系、病理學系、寄生蟲學系、病毒學系、抗藥性監測RL、免疫學系、國家結核病RL、醫藥昆蟲學系、分子生物學系及獸醫研究系。其中微生物學系的職掌包括實驗室服務、訓練與研究,該系有腸道細菌疾病、新浮現與再浮現細菌疾病與真菌等國家RLs;而病毒學系則有登革熱、流感與其他呼吸道病毒、脊髓灰質炎與其他腸道病毒、麻疹及其他病毒疹、日本腦炎及其他節肢動物媒介病毒等國家RLs,實驗室例行操作的技術包括病毒分離、血清學檢測及聚合酶鏈反應(PCR)等;醫藥昆蟲學系則以蚊媒傳染病為主,也針對瘧疾與登革熱進行殺蟲劑抗藥性監控試驗,該試驗主要是針對蚊子的密度與種類進行調查;而獸醫研究系則從事狂犬病與伊波拉等人畜共通傳染病的診斷與研究,並具有動物試驗設施,也生產及維持小白鼠、天竺鼠、兔子、鵝及火雞等實驗動物,也對咬傷患者的蛇進行蛇的分類鑑定。

肆、會議共識與建議

一、結合傳統與非傳統形式的媒介,促使亞太地區獸醫和公共衛生人員對跨境動物疾病信息的交流,特別是分享其最佳做法;

二、宣傳OIE的法典和手冊,以加強亞太地區動物疾病的監測和控制,從而促進動物及動物產品的安全國際貿易;

三、擴展地方當局有關在動物疾病的快速診斷、動物的移動途徑及疫苗接種在管理和控制跨境動物疾病上所扮演的角色等知識;

四、透過訓練計畫,藉在動物衛生機構之間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從而創造增效作用,以增加成功控制跨境動物疾病的機會,並促進資源的利用效率;

五、鼓勵各國針對跨境動物疾病制定有關動物監測數據和實驗室分析的政策;

六、建立動物遺傳物質移動的監控系統;

七、投資獸醫服務,作為二國間與國際間區域協調機制的一部分。邀請OIE、FAO及所有利益相關者,參與聯合合作計畫;

八、考慮在區域大學中提供獸醫科學課程,以將學生納入疾病診斷和實驗室工作的早期培訓;

九、建立對農民的諮詢服務,以提升他們對該區域跨境動物疾病的管理與控制的意識水平;

十、針對動物特性描述資料庫的建立進行培訓。

伍、心得分享

  隨著國際交通的便捷,各國間人民的往來與動物的貿易益加頻繁,更利於威脅人類與動物健康之傳染病的傳播,尤其人類的過度開發,破壞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使得原與人類隔絕的動物病原,有機會侵入人類的生活領域中,除提高威脅動物健康的風險,有些病原更直接威脅人類健康。因此,現代的疾病防治,必須透過跨國境的合作,分享資訊,共同打擊傳染病原,方能奏防疫之效。

  此次國際研討會的舉辦,與會相關產官學者、專家對本區域重要跨境動物疾病的預防與控制,除提供重要的防治資訊與經驗分享外,更針對可行的防控措施熱烈討論,一致認為牧場生物安全管控是防止場外病原入侵的不二法門,而採取撲殺策略是撲滅疾病的最佳手段,且唯有透過所建立的交流平臺,對跨境動物疾病防疫的持續互動與合作,強化彼此對疫病之防禦力,才能有效杜絕疫情。

  另參訪菲律賓熱帶醫學研究所,除瞭解該所的歷史與肩負之使命外,對其檢診能力之印象也相當深刻。該所除持續推動疾病檢診技術與資材之研發與改善,也要求疾病檢診技術需取得第三公正單位之認證,並跨足國際合作,因而建立該所在檢診上的地位及國際知名度。因此,為能盡速診斷疫病,以防範疫情蔓延,均當效尤其作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5-12-16:4,946